APP下载

“不工之工”“复归于朴”

2020-03-01王彬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4期

摘 要:朱兴华教授是中国当代最具学术价值和市场潜力的艺术家,在中国工笔人物画的艺术创作领域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是他的线描艺术实践,经过几十年的悉心探索与研究,丰富了中国线描的艺术表现形式,他所创作的描法被称为“曲线描”。他的“线描艺术”在人工“雕琢”之后,进入了“不工”,即自然真性、“复归于朴”的境界。

关键词:朱兴华 曲线描 不工之工 复归于朴

朱兴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省管优秀专家、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朱教授是中国当代最具学术价值和市场潜力的艺术家,在中国工笔人物画的艺术创作领域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是他的线描艺术实践,经过几十年的悉心探索与研究,丰富了中国线描的表现艺术形式,他所创作的描法被称为“曲线描”。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书画同源”,朱兴华的“线描艺术”也经历了“不工——求工——不工”的过程。莊子曰:“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他的“线描艺术”在“工”——人工“雕琢”之后,进入了“不工”,即自然真性、“复归于朴”的境界。

朱兴华热爱中国绘画,他潜心研究中国绘画中线条的精致和美感,造就了他以“线条造型”的绘画手段。他说:“我在学画的过程中,从线条方面严格地说没有经过一位名师,或者说没有专门师从一个老师的画法,但是几十年来一直孜孜不倦地去体会、去研究这个线条,我沉浸在用线条来表达我的情感,来表达对中国画的理解。其实,我的线条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简单的接触,当时非常喜欢和欣赏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所以用了很长的时间去学习这种描法,然后不断根据自己的性情,根据自己的喜好,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寻找线条中的优雅和那种流畅。”可见,朱兴华早期的艺术作品也经历了“求工”的阶段。

朱兴华好古敏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绝非浅尝辄止,而是将笔墨纸砚浸洇到中国文化的精神里,“借古唱今”是他表达的方式。《兰亭雅集图》根据东晋永和九年(353)的文人活动“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创作而成,酒器顺涓涓细流而下,两旁或立或坐共绘有42人,表达了他对古代文人学识、修养的敬仰之情。《兰亭雅集图》设色淡雅内敛,人物姿态各异,或仰望,或沉思,或饮酒,或题诗……在人物造型的用线上,曲线开始增多,初见“曲线描”的影子,“不工”之笔初现端倪。朱兴华先生说:“我的性格不是张扬的,我的……审美在于那种曲线当中,所以我逐渐对曲线感了兴趣,借鉴南宋画家马和之的蚯蚓描,不断挖掘,不断研究曲线美的变化。而且这种线条比较适合我,我对这种线描好像充满了兴趣,所以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就是线条上增加曲线变化。”2008年,他的《华佗五禽戏》获国际奥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的“2008奥利匹克美术大会”金奖,作品被国际奥委会收藏。画中人物服饰的曲线繁密、遒劲、灵动,与人物头部、四肢简略平整的线条形成对比,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堪称完美。这也标志着朱兴华的曲线描开始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朱兴华没有简单地模仿丁云鹏,也没有简单地使用“蚯蚓描”,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曲线的变化,慢慢梳理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得心应手地表现他个人审美倾向中的曲线描。

在朱兴华的绘画作品中,线描样式实为多变,但“曲线描”是其最为突出的线条表现形式。其形态特点在于中锋用笔,行笔时渐行渐曲,宛转跌宕,笔笔紧扣人物的相貌特征,一气呵成,从而形成干湿浓淡、提按缓急、或行或止、粗细长短、疏密虚实的丰富变化。丰富的线条构成了均衡、重复、渐变、特异、对比等组织规律,每条线都在相互关联中成为一个整体。线繁而不乱,曲线蕴含的秩序感和规律性,让画面充满了节奏和韵律。他善于将自然界中无意识的组合转变为有意识的组织性和秩序性,在局部的繁杂中寻求整体的统一,在重复中追求变化,将曲线纳入自己独到的理解中,从而形成毫无雕琢之感的特定表现形式。因此,朱兴华的“曲线描”蕴含着“画内之音,画外之意”的可见与不可见的复杂内涵。我们从可见的形式中,可以观察到有规律的组织性与秩序性,体会到线形对比中的韵律感,感受到笔迹提按转折的节奏感;从不可见的形式中,可以感悟到“画外之意”,联想到形象之外“意象性”的魅力。

“道成而上,艺成而下”,“艺之至者,多合乎自然,此所谓道”。当人达到顺其自然,甚至超乎物外的境界后,一定拥有相当深厚的文学修养,性格就会不温不火,不骄不躁。朱兴华的文化修养成就着他的艺术造诣,而他的艺术修养同时涵养着他的人格修养。他的线描艺术是经过人为雕琢与加工的,但又丝毫不留下人为的痕迹,朱兴华正逐渐走向“不工之工”“人画合一”的境界。2009年,一幅《大观图》道出了朱兴华追求和谐、美好的生存状态的理想境界。这幅画入选了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正是对中国“和谐”社会真实而又理想的写照。画中有两百多个人物,都是女性与孩童,作者借用女性柔美、含蓄、温和、平顺的特质来表达自己心中理想的人生和人类最美好的生活状态。这种“温婉祥和”在朱兴华的笔下便化成了“曲线”,丰富、严谨、精致、细腻的“曲线描”在千笔万笔之中,没有出现一个败笔,这是“由技入道”的传神写照。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以及学识的积累,朱兴华的文化修养与艺术境界在不偏不倚、不急不躁的中正、平和中得到了升华。顺其自然、自然而然是朱兴华所追求的人生态度,他的绘画同样体现了“道法自然”。近十几年中,他关于佛、罗汉、菩萨等表现人生体验、生存境界题材的绘画层出不穷。他以对生命观照的自觉态度和对艺术表现的自觉选择去挖掘自然性灵的艺术真谛,用直接与幻想的艺术形态传达佛、道、儒学的内在精神,唤起人们的遐想和沉思,启迪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完美诠释了“水静犹明,而况精神”的意蕴,完全是其纯朴本性的自然流露。朱兴华先生这个时期的绘画作品格调高雅、品位超然、骨法新意、情真意切,超凡脱俗……他说:“最近我在这个‘曲线描的描法上又有了新的体会。其实它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的,我所强调的‘曲线描法是从繁复(繁体)开始的,现在我认识到逐渐地可以精简它,然后在精简中还保持内容的丰富,我觉得这是我以后可以做的。”所以,近些年来,他以颜色素淡、笔墨较少的兼工带写的人物画见长。比如,他于2015年创作的《释迦出山图》,设色淡雅古典,人物面容平和超然、坚定顿悟,形象古拙奇特、释然潇洒,线条疏密对比强烈、井井有条。简而体“道”,合乎“宇宙中浑沦创化之原理”,达到“气韵生动”。显然,朱兴华的“曲线描”之“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千锤百炼、长期练习才达成的。“不工之工”“复归于朴”,这一笔一划在精雕细琢中凝聚了他对艺术灵魂的净化与执着,是对人工雕琢的自我超越,是恬淡素朴、自然而然的人格与心灵的释悟。

朱兴华说:“我愈加相信,画好画,须靠自己琢磨、修炼,尽人事,听天命。在过程与结果之间,更重过程,在努力和才分之间,更重努力。”所以,他的“曲线描”经历了“不工——求工——不工”的过程,达到了“复归于朴”的境界。中国线描艺术的核心要素和最高境界就是“心性之像”。朱兴华的“曲线描”是伴随着自身的生活经历、艺术趣味、学识与修养以及性格特点的不同而产生的独特艺术形式。“笔情墨性,以人之性情为本”,画家自身的气质必然会引起感情的贯注而影响到线条的处理形式。他的“曲线描”的运线走势与韵律是画家思绪的轨迹,体现了画家思维的转变与心理感受的变化。朱兴华的线描艺术丰富了中国画的线描描法,对于整个民族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的存在及流传都将对艺术本身带来深远的影响,其带来的情感美不仅体现了画家的内心世界,而且能展现出画家独特的个性与风格。

参考文献:

[1] 徐志兴.中国书画美学概论[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6:412-421.

[2] 周积寅.中国画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8-11.

[3] 刘振虎.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艺术家朱兴华[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

[4] 董宏伟.朱兴华精品集[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6:184-189.

[5] 《艺术收藏导报》编辑部.艺术收藏导报[M].北京:北京艺术传媒出版社,2014:18-23.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朱兴华美术作品研究”成果

作 者: 王彬,文学硕士,华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

编 辑: 赵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