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影《祈祷落幕时》的人性观照

2020-03-01周琳琳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亲情人性

摘 要: 电影《祈祷落幕时》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推理悬疑片,影片在日本本土市场一举创下票房三连冠的记录,是2018年评分最高的日本电影,并被行业媒体盛赞为“日本年度悬疑佳作”“东野圭吾推理宇宙巅峰之作”。除了剥茧抽丝般寻找真相的精彩推理过程,影片也承袭了原著关注社会问题、揭示社会黑暗面而又不失温情的特点,充满了人性观照。这种人性观照,有对亲情缺失的找寻,有对爱的隐忍的展现,也有对善人作恶的反思与社会批判。

关键词:东野圭吾 《祈祷落幕时》 人性 亲情 社会批判

电影《祈祷落幕时》改编自日本著名推理作家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熟读东野圭吾的人都知道,他的作品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智力解谜游戏,而是多以悬疑架构故事,以情感丰富细节,并最终将主题落到复杂人性的激荡冲击上。东野圭吾曾说:“比起诡计,我更看重疼痛。”疼痛,正是基于人情与人性,这句话完全可以诠释他写作以人性为重的宣言。小说 《祈祷落幕时》即承袭了这一特点,而在编剧、导演和演员的通力合作下,影片《祈祷落幕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了原著对人性的观照和反思。

一、亲情的缺失与找寻

东野圭吾的小说主题多变,但亲子关系的探讨一直是他关注的重点,他笔下有不少人物成长于不健全的家庭中,缺少父爱或母爱的滋养,影片《祈祷落幕时》中的浅居博美和加贺恭一郎亦如此。淺居博美漂亮沉稳,事业有成,她执导的舞台剧《奇闻·曾根崎殉情》在日本明治座举行公演,取得了很大的反响。能够在明治座举行公演,这对于一个舞台剧导演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和成功,然而浅居博美却是一个背负着悲惨过去的女性。十四岁那年,母亲不仅抛夫弃女和情人私奔,还留下了巨额债务,父女俩为了躲债连夜出逃,出逃途中突发意外,十四岁的浅居错手杀人。尽管这一事件被父亲煞费苦心地掩饰过去了,但却成了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正是由于亲情的缺失,她对关怀她的班主任产生了不同于师生的情愫,并和这个已婚男人坠入情网,而这段恋情最终以老师的失踪而告终。身为父女却不能像普通父女那样正大光明地相见,博美对父亲充满了愧疚和感激,她知道父亲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守护自己。在此之后,她全身心投入事业之中,以事业的成功宽慰父亲。然而,就在博美迎来事业巅峰之时,来东京拜访她的中学同学押谷道子离奇死亡,最终把她也牵涉进去。博美对父亲何尝不爱,但她的报答,最终却亲手杀死父亲。舞台剧公演落幕时,也是博美的情感追寻和事业追寻的落幕之时。

警视厅日本桥署刑警加贺恭一郎在少年时,母亲田岛百合子离家出走,从此再无消息,直到有一天,母亲生前的同事联系他,告诉了他母亲去世的消息。得知母亲在人生的最后一程孤苦伶仃地在一间狭小的公寓里离世,他非常难过。他认为是父亲的冷漠和疏忽导致母亲离家出走,因此对父亲产生了怨恨。母亲为何离家出走,她到底爱不爱自己,离家出走后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这些成了他心中始终萦绕的一个谜。为了追寻答案,他希望能找到母亲生前的恋人绵部俊一,解开心中的谜团。正是基于母爱的缺失与找寻,他以一本挂历为线索,申请从刑警部门调到了日本桥署做片警,这一做就是十六年,直至后来和浅居父女的案件发生了联系,并从蛛丝马迹中神奇地破了案,也最终从浅居忠雄的遗书中得知了母亲当年是因为患了抑郁症,怕伤害儿子,出于保护儿子的目的才离家出走的。同样是母爱的缺失,恭一郎和博美因为处境相异,对母亲的态度也截然不同。对博美来说,正是当年母亲的离弃与债务,为父女俩后来的悲剧埋下了祸根,所以对母亲的仇恨无法释怀,而对恭一郎来说,母亲的离去却带给他一种深深的恋母情结,让他在母亲离世后十六年仍执着于追寻母亲生前的踪迹。最终,博美的追寻以悲剧告终,而恭一郎却在双亲离世后感受到了亲情之爱,最终打开了心结。

二、爱的深沉与隐忍

东野圭吾关注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关注人的心理世界,出发点都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他的侦探小说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透过一个个离奇的案件表现深沉的爱,这里的爱有亲人间的亲情、朋友间的友情,也有男女间的爱情。近几年东野圭吾的作品,探讨最多的除了社会事件,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羁绊。影片《祈祷落幕时》便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爱。

影片中博美失手杀人,父亲浅居忠雄为了保护女儿,假装成被害人,隐姓埋名,在偏远的核电站默默工作,悄悄地关注着女儿的成长。这个深爱女儿的父亲,为了保护女儿,不敢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圈,不敢在百合子死后前去吊唁,甚至在女儿成为演员后避免被人认出而不敢公开见面,只能以桥为约,每个月的某一天在东京的某座桥上与女儿遥遥相望。为了女儿,他甚至不惜以犯罪为代价,杀死了女儿的班主任、中学同学,以免影响到女儿的前途。最后,他还不惜以自杀来永绝后患,以此保护女儿。

恭一郎的母亲百合子因为在年轻时做过陪酒女郎,婚后被丈夫的亲人轻视,丈夫又忙于工作,她只能独自承受委屈、照顾儿子,日复一日的压力与隐忍,使她患上了忧郁症,因为担心自己无意中会伤害儿子,她选择了离家出走。她自认为不配为人妻、为人母,自我赎罪般地蜗居在一个狭小的公寓里,深居简出,独自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正是因为爱的深沉与隐忍,百合子才选择了主动与儿子疏远。

恭一郎在捧回母亲骨灰后,曾当面指责父亲对母亲缺乏关爱,使母亲无法承受生活的压力才离家出走,以至于让她在身边没有一个亲人陪伴的情形下凄然离世。父亲没有为自己辩解,却与儿子约定,在临终前不让儿子在身边陪伴,要一个人死去,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妻子的愧疚。他临死前曾对身边的护士表示满心期待死亡,因为“在天上我可以随心所欲地注视他的生活,这副皮囊不过是累赘”。这句话使恭一郎心头一震,灵光闪现般开启了他破案的新思路,也使他体会到了父亲心底是深沉地爱着他和母亲的,他对父亲的怨恨也释然了。

另外,浅居忠雄和田岛百合子曾在一起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惺惺相惜,互相慰藉。这对命运多舛的两人而言,无疑都是一个极大的安慰。因为爱的深沉,尽管浅居忠雄为了隐藏身份不去参加百合子的葬礼,但又私下里委托女儿打听恭一郎的地址,以便把百合子的死讯传递给她儿子,使她的骨灰能够有个归宿。因为惺惺相惜,浅居忠雄在决定自杀前,留了一封书信给恭一郎,详述了百合子当年离家出走的原因,最终打开了恭一郎的心结。

三、善人作恶与社会批判

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中善与恶往往不是那么泾渭分明,很多施害者同时也是受害者,影片中浅居父女俩亦如此。浅居忠雄原本是个忠厚老实的普通人,却因为妻子的背叛而弃家逃债。在最绝望的时刻,他原本是想跳崖自杀的,只因女儿失手杀人而阴差阳错地以受害人的身份苟且偷生。百合子是他后来隐姓埋名生活中的一抹温暖与亮色,百合子死后,他人生的意义只剩下守护女儿了。博美在十四岁时就过早地承受了命运的苦厄:母亲与人私奔,父女倆外出逃债,走投无路。在洞悉父亲想要自杀的迹象后,博美战战兢兢地去找横山一俊赚零花钱,好阻止父亲自杀,不料却失手杀人。二十年后,知道父亲为了保护自己决定自焚,无法阻拦的博美想起当年逃债途中父亲议论自焚的和尚时曾说“烧死自己这种事,光是想想就不寒而栗”,她不忍心父亲被活活烧死,于是亲手扼死了父亲,然后再点起了火。尽管是以爱之名,却仍然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

恶人作恶,毫无疑问会令人深恶痛绝;而善人作恶,却难免让人同情,引人反思。东野圭吾曾说:“我认为不可以轻率地判断人性是善良的,还是丑陋的……我一直认为人性应该是美好的,只是因为很多无可奈何的原因,人们才会做出一些无可奈何的事情。”①浅居父女俩的遭遇充分印证了这句话。善与恶就在一念之间,一个人如何选择,不仅出于内心抉择,更有着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善人作恶背后,影片也展现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女性的婚姻家庭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女性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家庭的和睦与稳定、社会的和谐与发展。”②随着现代日本家庭观念的变迁,日本女性自身角色意识和婚姻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之相应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也面临着新的危机与挑战。影片中的两个家庭悲剧,正是日本社会婚姻家庭问题的折射。

另外,影片对日本福岛核泄漏这一重大社会事件也有反映。核泄漏使得日本政府急需人力进行抢修维护,而承包制度的混乱、对工作人员审查的不严格,使得核电站竟然成为藏污纳垢之处。不仅横山一俊这样的社会渣滓能够混迹其中,而在他死后浅居忠雄也能长期冒名顶替他继续工作。而工作中长期受到核辐射,使工人的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刑警松宫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幸存的认得罪犯画像的工人,但却病入膏肓。影片将人物的亲情人性放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之下,不仅充分展示了人性的善与恶,还揭露了多个社会问题,传达了导演的社会情怀,从而引发人们思考和关注。

中国古话说:“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影片中一次失手杀人,却要用多次故意杀人来掩盖。影片的精彩之处,正是对复杂人性的揭露和剖析,哪怕是善人作恶,在隐姓埋名多年之后,也不得不直面真相,承担后果。在浅居父女的世界里,生活给予他们苦难,却又因这苦难而使得每个愉悦的瞬间变得光芒无限——哪怕是一月一次在桥上背对背的见面。而对加贺恭一郎来说,时间带走了他的双亲,却又最终为他解开了心结。相信观众在跟随错综复杂的推理过程得知真相后,也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更好地体会亲情与爱。

a 李立:《东野圭吾:不轻率判断人性》,《中国经营报》2011年7月18日。

b 张冬冬:《现代日本家庭的若干问题探析》,《东北亚学刊》2015年第9期, 第46-51页。

参考文献:

[1]麦小麦.东野圭吾的七个关键词[J].书城,2018(2).

[2] 李黎.东野圭吾:人性的暗夜[N].经济观察报,2011-6-13.

[3] 大卫·休谟:人性心理学[M].刘霞译.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

作 者: 周琳琳,硕士,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影视批评。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亲情人性
亲情的滋味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亲情祖孙
“学习”反人性吗
至爱亲情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爱的内涵
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