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苏轼诗歌中的饮食之趣

2020-03-01林佩雯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苏轼趣味思想

摘 要: 苏轼在他坎坷而辉煌的一生中写下了大量的饮食诗歌,这其中既有对美食、酒、茶的称颂,也有他在制作美食、品酒酿酒、煎茶品茗的过程中所抒发的关于生活的独特感受,可见,研究苏轼的饮食诗是了解其人生经历以及思想内涵的重要渠道。本文结合苏轼的部分饮食诗歌分别从品味食物之美、制作食物之乐两个方面来论述苏轼诗歌中体现的饮食趣味以及其所承载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苏轼 饮食诗 趣味 思想

南宋词人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曾大力赞扬苏轼的作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a。如此这般备受赞扬的苏东坡,其颠沛流离的一生也充满着传奇色彩。1037年,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这一钟灵毓秀之地,家中对文化教育的重视造就了苏轼自幼饱读诗书的特性,其母程氏对苏轼的影响很大,时常“教以学问,畏其无闻”,使他早期就显示出过人的创作才能。进京赴考后,苏轼一时名动京城,更被其师欧阳修大力奖掖“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此时苏轼诗歌的创作内容多抒发政治豪情,对国家政事针砭时弊,整体风格豪放超逸,纯饮食诗歌的创作数量相比之下就较为稀少。乌台诗案后,历经黄州、惠州、儋州三度贬谪,苏轼从高居庙堂的朝廷重臣沦为客居偏远海岛的芝麻小官,因此,他的足迹也得以遍布全国,苏轼的饮食诗歌中的大部分杰出作品就是在被贬时期创作的,此时苏轼诗歌的创作风格逐渐转向质朴而清淡、温暖而宽和、透彻而深入,体现在他的饮食诗歌上,便是他将对生活的热爱与随缘自适、知足常乐的人生观融入对食物的品味與饮食诗歌的创作中。苏轼始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尝试各地的美食,从中窥探食物品相与制作过程的奥妙,以获取人生的趣味,从而慰藉他颠沛流离的贬谪生活中的心酸与苦楚。苏轼喜爱品尝美食,却不仅仅局限于享受食物带来的感官上的美味;苏轼喜好议论美食,却不是轻描淡写的泛泛而谈,而是在亲自动手的基础上写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饮食诗歌,并于其中抒发他所领悟的人生哲学。

苏轼在贬谪时期创作的饮食诗,可谓蔚为大观,内容包括刻画食物的外形、描写食物的制作过程、借食物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慨,等等,取材既有富贵人家常见的茶、酒、肉,也有平民百姓用来充饥的炊饼、豆粥、馒头等。苏轼常常自称“老饕”,由此看来,他对自己的善食知味颇为得意。每当遇到令他眼前一亮的食物,他的味蕾就会被立刻打开,同时打开的还有他探寻美食的好奇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苏轼发自内心的喜爱着美食和生活,因此他的饮食诗歌往往流露出他的真性情,正如他本人写过的一段话:“凡物皆可以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超然台记》)b在众人眼中黯淡平凡之食,到了苏轼眼里,便成为蕴含着无限趣味的神秘之物,他以别样的眼光看待美食,他的饮食诗看起来质朴无华、淡然无奇,却是退尽华丽辞藻后的返璞归真,蕴藏着生活的无限意趣以及他务实达观的人生态度。一首首饮食诗歌在作者的妙笔下像粒粒珍珠散落在他的众多的作品当中,为他颠沛流离的贬谪生涯添上了一抹独特的色彩,使我们能够一窥苏轼在漫长的贬谪生涯中是如何从美食里探寻到生活的趣味以及人生的哲理。

一、品味食物之美

东坡眼中的食物并不仅仅是聊以充饥,他们也具备赏心悦目的外形以及令人垂涎欲滴的滋味,能够去探索食物的在外形和滋味上的美感无疑是苏轼在日常生活中一大趣事,带给他身心上的愉悦和无穷的审美情趣。

第一,饮食之趣体现在食物赏心悦目的外形带给苏轼美的感受。苏东坡在品尝美酒好茶、美食佳肴时,会对食物可人的外貌欣喜万分,并以曼妙之笔将它的外形美表达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粉白水灵的荔枝、鲜红可人的赤小豆、甜美幼嫩的樱桃、“此物独妩媚”的小巢菜(《元修菜》)c、带着露珠的鲜笋,还是刚从水里捕来的渼陂鱼,它们在苏轼的笔下总是显得那么生动水灵、亮丽夺目,令人垂涎欲滴,使我们不禁惊叹于造物主赋予我们的丰富食材,而这与苏轼心思细腻、善于观察,时刻饱含着对食物和生活的热忱去观察食物的外形之美是息息相关的。治平元年(1064)正月,章惇与朋友途经渼陂(今陕西户县),在苏旦的庄园里凿冰钓鱼,并且派人把钓到的红鲤鱼送给身在凤翔的苏东坡,路途遥远,但送到时,鱼还是活蹦乱跳的,苏轼喜出望外,马上下厨烹制,并在酒足饭饱后写诗答谢友人,其中便有对渼陂鱼外形的描绘:“紫荇穿腮气惨凄,红磷照坐光磨闪。”(《渼陂鱼》)d鱼以紫荇穿腮,被蒸煮得透红的鱼鳞在灯光的映照下闪闪烁烁,一紫一红素荤搭配,不仅形态美观,色彩搭配也引人食欲大增,令在座的宾客无不拍手叫好,直赞东坡的手艺。可见,东坡不仅是爱吃之人,对食物外形之美的考虑与搭配也颇有一番研究。此外,东坡不仅记载自己烹饪的美食外观,若遇到制作的美食色香俱全、味美可口也会按捺不住内心的欣喜之意去作诗宣传。苏东坡遇到买环饼的人,惊叹于其娴熟的手艺以及所做环饼的嫩黄飘香,写下了著名的《寒具》:“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e从这玉色、碧油、嫩黄的色彩描摹便可想象环饼的新鲜与美味,而后两句写戴着缠臂金的佳人带着几许醉意的妩媚在春天的夜色中沉沉地睡去,顿时把平凡的环饼渲染得春光旖旎,一派活色生香。

第二,饮食之趣体现在苏轼在品尝食物时所领略到的美味与快感。初贬黄州的苏轼看到漫山遍野鲜嫩翠绿的竹笋以及滚滚长江中雀跃翻腾的肥美鱼儿时曾感叹道:“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岁月转荒唐。”(《初到黄州》)f官场失意,仍有美食令他暂时释怀,品尝各地的独具特色的美味佳肴,感悟食物在舌尖上带来的鲜嫩触感与多样滋味无疑是他遭受贬谪时期最大的安慰与趣事。东坡在被贬往惠州的途中,曾经路过河南汤阴,在那里吃到久违的豌豆大麦粥:“朔野方赤地,河堧但黄尘。逆旅唱晨粥,行疱得时珍。”(《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g彼时,苏轼所经之地为连河堧,滚滚黄沙飘扬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农人们依靠着骨瘦如柴的身躯满怀希望地种下一粒粒大麦种,而苏轼手里的那一豌豆大麦粥,便是农人们辛苦一年所得的微薄收获。在人生的逆旅中,他感受到了薄凉人间那难得的真情暖意,而那粥的滋味也令他永生难忘:“青斑照匕箸,脆响鸣牙龈。”h这碧绿圆润的豌豆颗颗饱满,盛在碗里让人看着觉得它可爱玲珑,在嘴里嚼着也愈发觉得酥脆爽口,香气四溢。仅一“脆”字就活灵活现地将诗人津津有味咀嚼豌豆的情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也令这份略显粗陋的豌豆粥平添了几分趣味,令人甚觉新奇。善于将美味作为人生的调料,把颠沛流离的一腔苦恨搅入那无限的美食趣味中的苏东坡,时常能因品尝到闻所未闻的新奇佳肴大喜过望,单看这首诗的标题我们便可多少领悟到他当时的欣喜激动之情:《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绝无此味》。苏轼惊喜的不只是羹里盛着儿子浓浓的孝心,还有玉糁羹“色香味奇绝”的味道与口感:“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i晶莹透白的玉糁羹弥漫着阵阵堪比龙涎香的醉人香气,用新鲜的山芋熬制而成的粥鲜滑爽口,淡淡的芋香中还散发着丝丝乳香味,使人读来不禁有口齿留香的心满意足之感。

在日常饮食中就能够独具慧眼地挖掘美食别样的魅力,并从中体验到如此多的满足与喜悦的苏东坡,通过主动地将自然美食与自我的主体精神搭建联系与互动,达到于美食中寻求慰藉或反观自我的目的,并尝试从中源源不断地汲取精神上的养分,或许就是东坡得以在接踵而至的灾祸中保持内心的淡然与乐观心态的原因。

二、制作食物之乐

东坡不仅爱吃美食,还爱亲自动手制作美食,他会抛开公务、暂时忘却烦恼、放松心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美食制作的过程之中,这段过程有失败、有成功,还会有一些意料之外的新发现,若大功告成,他便可以尽情享用自己通过努力换来的小小成果,这于东坡而言无疑又是一件可以自得其乐并且饶有趣味的事情。

第一,饮食之趣体现在烹饪食物时收获的成功与喜悦。苏轼曾写下一篇《东坡羹颂并引》,里面记载了他自创的东坡羹做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瓷碗,下菜汤中,入生米为糁及少生姜,以油碗覆之,不得触,触则生油气,至熟不除。 ”j如此纷繁复杂的制作程序,若不是满怀着对食物的深沉的热爱,他又如何探索出这道人间美味呢?看得出来,他也很享受自给自足的这个过程:“我昔在田间,寒庖有珍烹。常支这角鼎,自煮花蔓菁。”(《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k在乡野田间的寒舍中仍能意趣盎然地制出珍烹供自己享受,这种始终能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在食物和生活中品出独特趣味的能力又怎能不令人赞叹!

纵观东坡的一生,无疑是一个“失之官职,得之美食”的过程,虽在政途上屡经风波,他却能从饮食中领会到超然意趣,将食物作为自己排遣忧愁,忘却烦恼的良方。东坡被贬谪至黄州时,惊喜地发现黄州物价甚是便宜,“猪、牛、獐、鹿如土,鱼蟹不论钱 ”l (《答秦太虚书》)l,“鱼稻薪稻炭颇贱,甚为贫者相宜 ”(《与章子厚参政书二首之一》)m,但是黄州百姓贫穷,不知如何物尽其用,更谈不上钻研美食,于是东坡经过反复实践,发明了一种蒸煮猪肉的方法,凭借这种方法做出的猪肉鲜美多汁、香而不腻。他还为此写了一首《猪肉颂》记载东坡肉的做法: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n

1089年,蘇东坡任杭州知州期间,曾组织当地的百姓和官兵疏浚西湖,事毕之后,东坡为犒赏群众,就让官兵和百姓架起大锅,把猪肉切成大方块,亲自传授猪肉的烹煮方法,众人按此法,文火烹炖三小时左右,待猪肉散发出浓浓的香味就分发给疏浚民工,百姓对东坡心存感激,又觉得这猪肉红酥香软、味道鲜美,便取名为“东坡肉”。如今,杭州人民仍然深深的怀念这位名垂千古的东坡先生,不仅仅是因为他疏浚西湖、修复苏堤、造福一方百姓,还因他与百姓一同分享的东坡肉里,凝结着他对杭州人民的深切关怀。解馋又解饱的东坡肉,不仅使东坡获得心灵上的愉悦,还在无意之间成就了一段美谈,将他独窥到的饮食趣味,播撒人间,成就了一段美食佳话。

第二,饮食之趣体现在烹茶过程中领会到的理趣。东坡爱茶,众人皆知,“从来佳茗似佳人”o道尽了他对茶的无限欣赏,嗜茶成癖的苏东坡,绝不会仅仅满足于茶水带给他味觉上的快感,他还常常亲自动手烹茶,借茶悟禅,在烹茶过程中,宣泄内心情感,品悟人生理趣。元符三年(1100)春季的某天夜里,苏东坡在流经儋州的北门江畔汲水煎茶,写下了《汲江煎茶》诗:

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p

深夜,白发苍苍的老者为烹好茶不辞辛苦地来到江边,小心翼翼地汲取深江里的清水,高悬于天的明月乃皎洁无瑕、光明澄澈的象征,明月倒映在江水中,以瓢取水入瓮,仿佛月色也在瓢中,在瓮中闪烁着盈盈的光芒。之后以小勺将瓮中江水舀入瓶中,便似浩浩江水支流也被蕴入这小小的夜瓶之中。“大瓢贮月,小勺分江”的东坡,以俯仰天地之心打破了空间界限,融皎皎月色与茫茫江水于自己小小的春瓮与夜瓶之中,怀着一颗囊括宇宙的博大之心,静静地与读诗之人分享他对烹茶的敬畏,他对万事万物的深情。

茶水沸腾,雪白的茶乳随着煎得翻转的茶脚,缓缓漂浮而上,斟茶时,茶水倾泻至茶碗中,飕飕作响,似微风拂过松林发出的松涛之声。老者静静地坐在破败的院中,独自一人细细品茶,默默地聆听从这荒岛的小城中传来的遥远的更漏之声。这时候的苏东坡,历经早年仕途的波涛汹涌,生命犹如沸腾过后渐归沉寂的茶水,由喧嚣过渡到平和与寂静;又如经过多次浸泡后的茶水,初品之时浓烈的芬芳已然不在,只留下一片淡然的回甘久久缭绕于唇齿之间。在这首细腻生动的煎茶诗中,东坡以语淡意深之笔向我们传递了他于汲水、舀水、煎茶、饮茶到听更的过程中所领会到的禅意世界,这个世界中没有遭人诽谤后的怨恨,没有对官场黑暗、俗世纷扰的忧惧,只有这难以被旁人所理解的无尽寂寥,淡淡地萦绕于心头。在这个月色皎洁的夜晚,历尽千帆后的东坡怀着内心无喜亦无悲的风平浪静,默默地与茶进行着心灵的交流,茶已经成为他精神享受的载体。苏轼在冷静客观的外物描写中,不露痕迹地将自己于观物中获得的人生意蕴潜藏其中,或传达自己回首过往萧瑟,也无风也无晴的超然之态,或显露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惺惺相惜,物我相慰的境界。于逆境中如何获得心灵的超脱,如何获得人生的意趣?苏轼的饮食诗歌中蕴藏的哲理或许能够给我们指出一条明路,若能满怀深情地对待万物生灵,从大自然中汲取生命的养分,力求物我相融的人生境界,便能实现内心与外界的和谐统一。

饱经风霜的苏东坡在他漂泊不定的一生中,依靠茶度过了他一年又一年生命中的寒冬:“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峨眉。且学公家做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q(《试院煎茶》)虽无美女侍茶的福气,但是若每天能喝上点儿自己泡的好茶,随遇而安的东坡便觉得生活有滋有味了。寥寥数语,道尽了他旷达自适的胸怀,茶在东坡的心中也成了悠然岁月的媒介以及增添生活趣味的灵丹妙药。

在这些饶有趣味而活泼随意的饮食诗文中,苏轼的率真爽朗、达观超然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他能享受色味俱全的饕餮大餐,也能咽得下命运强加给他的苦涩与艰难。他可以高居庙堂,也可以拽耙扶犁,更为重要的是,他总能想方设法地把人生道路上的总总苦难化为淡然安乐,始终以满腔的热情拥抱这婆娑人间,他总是以庄重的态度对待生活和生命,因此能在平淡中活出精彩,在逆境中纵享欢乐。如果将苏东坡的诗词比作一片浩瀚的汪洋,那他的饮食诗歌则是能够让我们窥探他人格精神的冰山一角,他超然洒脱的人生哲学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都蕴藏于他的大部分饮食诗中。对于始终以热忱之心面对生活的苏东坡来说,饮食不仅仅是世俗文化的一部分,散发着真实的俗世意味,蕴含着蓬勃的生命力,更是能够用心去品味、去感悟、去挖掘、去探索其中人生奥妙的诗意对象,能够从中提取高度的审美意蕴。东坡以他的灵巧之思将平凡的饮食显示出不凡的趣味,给人以心灵上的启示或慰藉。

a 〔宋〕辛弃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稼轩词编年笺注 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658页。

bfp曾枣庄、曾涛选注:《三苏选集》,巴蜀书社2018年版,第474页,第127页,第183页。

cghijkln〔宋〕苏轼撰,〔明〕王如锡编,吴文清、张志斌点校:《东坡养生集》,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版,第9页,第11页,第11页,第5页,第11页,第217页,第6页。

demoq张春林:《苏轼全集 (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页,第270页,第1084页,第271页,第271页。

参考文献:

[1] 苏轼撰,王如锡编,吴文清、张志斌点校.东坡养生集[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2]曾枣庄,曾涛注.三苏选集[M]. 成都:巴蜀书社, 2018.

[3] 张春林编.苏轼全集 (上)[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作 者: 林佩雯,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苏轼趣味思想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午睡的趣味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趣味型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