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东南亚华文作家作品研究述评

2020-03-01于悦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新世纪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新世纪以来中国内地学者对于东南亚华文作家作品研究中关注的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归纳与反思,找出其中的优势与不足,以期为之后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新世纪 东南亚华文文学 作家作品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国内地学者对东南亚华文文学的作家作品研究,从国别来看,仍以对新、马两国华文作家作品的研究为主,泰、菲、印尼三国次之,文莱、越南、缅甸稍逊,而老挝、柬埔寨两国则近乎为零。中国内地学者对东南亚各国华文文学作家作品研究极不平衡,根据我们现有的研究资料,对新、马两国的作家尤其是马来西亚的华文作家作品的研究文献占据了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的半壁江山,泰、菲、印尼三国次之。通过梳理,我们可以了解到新世纪以来,中国内地学者对东南亚华文文学中各国、各类作品与作家群体的研究角度各不相同,尤其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姿态,值得我们关注与反思。新世纪以来,在对东南亚华文作家作品的主题研究方面较之以往有了进一步的深入,较多地开始集中在本土生活、原乡书写、爱情婚姻等主题的研究上,此外,如城市生活、人性书写等主题也逐渐被关注,但相对来说被关注的较少。关于“本土性”与“中国性”的研究一直是东南亚华文文学备受关注的一个焦点,尤其是作品中的中国特色,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内地学者所探讨研究的重点。

“原乡”是海外华文文学的永恒母题,而在原乡书写中“乡愁”与“寻根”是最常被提及的主题,尤其是对第一代旅居东南亚的华人作家而言,“乡愁”更是必不可少的题目,新世纪以来对“乡愁”主题的关注大都在“双重文学传统”之下进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如朱文斌在《放逐·乡愁·寻根——论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三大母题》 中通过对东南亚华文诗歌中的“放逐”“乡愁”与“寻根”三大母题下的诗歌评析,指出在双重文学传统下,“放逐”“乡愁”“寻根”三者互相交织形成同构,并关注到在“放逐”中“乡愁”发生变化,尤其“由确有其指的地缘性乡愁转向抽象的文化性乡愁”a。

在代际更替的过程中,中国作为马华人的精神故乡,形象和文化影响都在逐渐淡薄,“乡愁”寄托于“寻根”之上。李小平的《“茉莉花种(Jasmine) 来自中国”——论80年代菲华文学中的“寻根文学”》 对20世纪80年代菲华文学中“文化寻根”主题的作品进行了梳理与归纳,认为这一时期对“文化寻根”的热度“表现了海外华人对中国文化的自觉认同” b。而张思阳在《乡愁乌托邦:黄锦树“旧家系列”小说的“归乡”主题》 中就对黄锦树“归乡”主题作品整理归纳,通过黄锦树笔下乡愁的增添的南洋色彩,指出马华作家对精神故乡追寻的减弱,他认为“只要马华作家追问自我的文化身份” ,马华作家就会“继续诉说离散生存状态下的归乡主题”c。

东南亚华文诗歌、散文中时常能够看到“中国意象”的出现,而小说中又可常见到源自与中国的传统思想、风俗习惯等。因而,东南亚华文文学作家作品中透露出的中国情结与原乡情结也是“中国性”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古大勇的《泉籍东南亚华文作家创作中的“原乡”情结》、李婷的《泰国华文微型小说的“中华情结”》 分别从作家群体与微型小说入手,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中国元素、思想精神等方面对作家作品中“原乡”的形象进行剖析,观测东南亚华文文学如何传承、发展中国文化。但两文侧重点不同,李婷更多关注华文作家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依恋,古大勇则从“乡土的中国、文化的中国、审美的中国”d三种“原乡”层次进行研究与评析,将东南亚华文文学作家作品中“原乡”的定义进一步拓展,更指出海外的华文作家以多元的、理性的文化眼光看待“原乡”,称赞这种“理智”的文化认同。

诚然,华人作家在海外生活的过程中,居住地的本土文化必然对华人作家形成一定影响,随着时间日久、代际更替,在“原乡”凝聚力减弱与融入本土的愿望共同作用之下,本土生活的书写逐渐被重视起来。新世纪以来,对本土书写的研究首先集中在对“此时此地”的书写,而东南亚华文作家在融入本土中的尝试,也成为关注焦点,如朱崇科在《方北方的文学本土转型及其限制》 与《书写“此时此地”的坚守、调试与困境——流军论》 等分别从不同作家整体作品的角度来看东南亚尤其是马来西亚的华文作家作品中对本土的书写与建构,肯定了基于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同时是对华文作家作品“本土化”的过程的展现。在此过程中,东南亚华文作家对本土文化逐渐转向认同,在进行书写时也在尝试由边缘的客居他者转变为主人公。

其次是对本土历史书写。如翁奕波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泰华社会的历史画卷——论〈破毕舍歪传〉 和〈风雨耀华力〉》、钱虹的《史与诗——评〈菲律宾不流血的革命〉 兼谈海外华文文学的“宏大叙事”》、朱崇科的《台湾经验与张贵兴的南洋再现——兼及陈河〈沙捞越战事〉 》 分别通过不同的作品中对居住国本土社会历史的书写,探究东南亚华文作家作品对于传统主题的突破,指出这种书写本地社会生活、历史故事的作品,是华人为融入居住国做出的努力,同时“将突破海外华文文学只写华人的命运遭遇的窠臼”e,进一步拓展了海外华文文学的题材与主题。

此外,对本土的书写还多见于爱情婚姻、家庭,以及城市生活等主题,而这些主题多见于东南亚华文女作家笔下,在对女作家进行研究时往往成为探究女性文学的一个切入点。如吴新桐的《以细腻的笔触轻抚爱情留下的伤痕——印度尼西亚华人女性文学初探》、刘俐莉的《城人传奇——马来西亚微型情爱小说一瞥》、徐榛与郑有轸的《超越马来西亚政治与文化语境的华文文学创作——以〈朵拉微型小說自选集〉“爱情书写”主题为中心》 等文章为研究东南亚华人社会以及华人生活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不仅可以观察东南亚华文女作家的现实生存环境,还可以观察东南亚华人社会中的主流思想及其发展演变。

新世纪以来中国内地学者对东南亚作家作品研究仍以作品细读为主,但随着西方文学批评方法与文艺理论的引入,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方法也逐渐多样化,其中较为突出的还是文化研究、女性主义、比较研究三种。

文化研究一直以来是对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的重点,主要焦点在 “双重文化传统”与“文化身份认同”方面,关注到东南亚华文文学作家受到来自中国与本土两方面的影响,在上文对“原乡”与“本土”两种书写主题都有过分析。而在进行文化研究时常以“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角度来关注“原乡”与“本土”之间关系。这种“冲突”与“融合”主要体现在对“文化身份认同”的探讨与研究上,学界对华文作家的文化选择与身份认同的关注,分别从社会历史背景、作者心理、作品意象等方面对作家作品中潜在的“身份认同”加以分析与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如赵牧的《试论马华新生代创作中的族群意识》、莫海斌的《文化之间与之内的现实生存:论冯世才诗歌写作的一个侧面》,从作者心理出发,结合现实的社会历史背景,突出了华文作家的矛盾与边缘处境,引出文化认同这一个华文作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分别从族群意识的变化、双重文化背景下的乡愁等方面来具体地看待“身份认同”的不同侧面。

而陈涵平的《东南亞华文诗歌复杂的文化认同》与宋晓英的《传承与扬弃 融合与流变——新加坡华文作家“身份与认同”创作主题管窥》更加系统与整体。陈涵平从认同迷失、认同分裂、认同持守、认同新建等方面展现了东南亚华文诗歌中复杂的文化认同与流散中文化认同的动态变化,证明身份认同或文化认同并不是静态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会改变的。宋晓英对新加坡华文作家关于“身份认同”主题的文章进行了梳理聚合,整合了“身份认同”这一命题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具体地探讨了新加坡华文作家寻求“身份认同”的过程,“生育之恩与养育之恩均难割舍” f,形象地概括了东南亚华人在身份认同上的矛盾心理与处境。

而对于这种矛盾焦虑的处境,张颖的《从黎紫书的小说创作看新生代马华作家的文化价值取向》 则关注东南亚华文作家做出的现实主义书写策略。对于黎紫书这类新生代的华文作家而言,历史记忆与族裔边界都在逐渐模糊,而由认同带来的矛盾与焦虑感也在减淡。而这种现象在张颖看来,意味着马华文学作家通过现实主义书写的策略,来应对“身份认同”的焦虑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海外华文作家受到的影响远不止本土与中国两个方面,杨乃乔在《诗者与思者——一位在海外漂泊的华裔诗人及其现代汉诗书写》 中就关注了马华诗人林幸谦的漂泊生涯中受到的来自中国文化、马来西亚本土文化、中国台湾文化、中国香港文化、西方文化等影响。在多元化文化的影响下,林幸谦的作品与双重文化传统影响下的马华作家有很多不同,而这些不同之处也为东南亚华文文学的生存与发展、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对外传播等方面带来了挑战。

相对于文化研究,女性研究被应用的范围要稍小一些。在东南亚华文文学的作家作品研究中,女性主义批评首先多体现在对东南亚华文女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其次是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性角色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如林丹娅的《东南亚华文生态中的女性写作》、杨启平的《马华文学:论商晚筠的女性书写策略》、张桃的《菲华作家施柳莺笔下的女性画廊》等分别从不同的东南亚华文女作家及其作品的叙事方式、艺术风格、女性形象塑造等方面进行研究,“表现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两难处境”g,同时探讨了书写中女性作家的意识改变与自我选择,体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此外对于女作家作品中的家国情怀、身份与地位的反思等也暗示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马峰的《马新华文女作家的文化关怀情愫》 《印尼华文女作家袁霓的本土书写》 《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印尼华文女作家的国家忧患意识》等都是将文化研究与女性主义相结合,通过女作家作品中与东南亚华人息息相关的社会课题,反映了东南亚华文女作家的社会责任意识,这也是东南亚华人女性逐渐独立并勇于发言的证明。

相比文化研究与女性研究,比较研究方面要更显零散。中国内地学者对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比较研究多见于将东南亚华文文学作家作品与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华文文学的比较与研究。如袁龙的《异质同形:大陆与香港及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之比较——以〈微型小说选刊〉〈 小小说选刊〉 与香港获益出版微型小说集为视角》、曹安娜的《女性书写中的现代都市——新加坡华文女作家与中国女作家比较》、宋晓英的《“异托邦”还是“乌托邦”?——中国与新加坡作家“家国”与“放逐”主题比较》 ,三篇文献分别从微型小说、女作家、作品主题三个方面对东南亚华文作家作品与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的华文作家作品进行对比,寻找其中的共同点与差异,在明确东南亚华文文学同中国文学内在联系的同时,找寻东南亚华文文学的特点,明确东南亚华文作家及作品的不足,为研究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对外传播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总体而言,新世纪以来中国内地对东南亚华文作家作品研究还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作品主题上进一步开拓,集中于对本土生活与原乡的书写,对爱情婚姻、城市生活等都有所涉及;在研究方法上,虽然仍以文章细读为主,但普遍地借鉴与应用了西方文艺理论与批评方法,并出现了很多具有深度的解读与分析,如文化研究、比较研究、女性主义等越来越多的文艺理论与研究方法被应用。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内地学者对于东南亚华文作家作品研究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其一,在研究中还存在有不平衡的情况,研究主题趋同,集中于对热点问题的探讨,对于许多较为薄弱的研究领域关注相对较低,例如对东南亚华文网络文学作品、返侨或者移民欧美澳的华文作家、华文作家作品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还有所欠缺。其二,研究方法多引用西方文艺理论与研究方法,缺乏对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的探索与研究,也存在有对研究方法的机械应用,缺乏对研究方法与文艺理论的理解;同时研究方法的使用较为零散,许多研究方法未能普遍地运用到东南亚华文作家作品研究中来。其三,在对作家作品的研究过程中,多以中国内地的视角去进行研究和探讨,在研究中不免有些主观,而海外华文学者研究在很多方面视野更加开阔与宽广,在很多研究方法的使用上海外学者要领先于中国内地,中国内地学者更要积极与海外学者沟通交流研究经验。

a 朱文斌:《放逐·乡愁·寻根——论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三大文化母题》,《浙江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第137页。

b 李小平:《“茉莉花种(Jasmine)来自中国”——论80年代菲华文学中的“寻根文学”》,《华文文学》2002年第5期,第22页。

c 张思阳:《乡愁乌托邦:黄锦树“旧家系列”小说的“归乡”主题》,《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第97页。

d 古大勇:《泉籍东南亚华文作家创作中的“原乡”情结》,《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5年第3期。

e 钱虹:《史与诗──评〈菲律宾不流血的革命〉兼谈海外华文文学的“宏大叙事”》,《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1年第3期,第23页。

f 宋晓英:《传承与扬弃 融合与流变——新加坡华文作家“身份与认同”创作主题管窥》,《理论学刊》2012年第10期,第128页。

g 张桃:《菲华作家施柳莺笔下的女性画廊》,《海外华文教育》2008年第2期,第70页。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海外华文文学学术史研究》(17AZW020)系列成果之一

作 者: 于悦,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外华文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新世纪
·读迷作品·
救生艇
新世纪都有哪些日本科学家获得自然科学诺奖
北京新世纪时尚创意基地
大笨熊巴纳比
酷图爆语(5)
新世纪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入藏商周青铜器集粹
新世纪前十年短篇小说叙事角度探析
一对苹果开价8000元
走向新世纪雕塑创作与教学研讨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