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美学理论

2020-03-01杨增莉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

摘 要: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西方古典美学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是西方古典美学理论的源流之作。他的美学理论主要体现在其关于悲剧的论述中,而《俄狄浦斯王》正是他最为推崇的一部悲剧著作。在《诗学》的论述中这部著作被多次提到,也可以说《俄狄浦斯王》对于他的理论著作提供了一些借鉴,而他的理论又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这部剧更加浓重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悲剧 美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老师柏拉图在古希腊的哲学领域中占有很高的位置,但是亚里士多德并不一味地坚持自己老师的观点,在关于艺术起源的观点上二者就有所不同。柏拉图认为艺术模仿的是一个最高的理念世界,而亚里士多德却承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艺术是对于现实的模仿,他的这一“模仿论”对西方后来各种理论的产生具有很大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对于模仿论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他《诗学》中对于悲剧的论述中,从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的论述当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的美学理论。在《诗学》中论及悲剧时,他经常会举到的例子便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在他看来,这部戏剧是希腊悲剧中最完美的与命运有关的悲剧,也许正因为他的悲剧理论在很多方面与这部戏剧是契合的,也许是因为这部戏剧给了他很大的启示,因此,若说这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可以,此论文就是以《俄狄浦斯王》为例来解析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理论以及通过悲剧的论述所渗透出来的美学理论。

一、关于《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是由索福克勒斯创作而成的,神话故事中的俄狄浦斯杀父娶母是其原型,在这个故事中,俄狄浦斯是一个善良正直的英雄,本是忒拜城国王的儿子,但是国王从神谕得知他的儿子将来会杀父娶母,因而便叫一个仆人把这个孩子带到山里去喂狼,但是好心的仆人并没有这么做,就把这个孩子交给了一个科任托斯国的牧羊人,这个牧羊人后来又把孩子给了这个国家的国王抚养,俄狄浦斯长大后知道这个可怕的神谕,之后便离开自己的国家,去往忒拜城,在半路中遇到一个老人,因为双方的争执,俄狄浦斯失手杀死了这个老人,但是他并不知道这个老人其实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俄狄浦斯回答了狮身人面女妖斯芬克斯所提出的问题,解除了忒拜城的危难,因而被大家拥戴为国王,并娶了前国王的妻子为妻,但他也并不知道这其实是他的亲生母亲,后来忒拜城发生瘟疫,神谕说只有找到杀害前国王的凶手这场瘟疫才能够停止。正义善良的俄狄浦斯为了忒拜城,用尽了所有的方法去寻找这个凶手,最后真相大白,原来他就是那个杀人凶手,并且还娶了自己的母亲生了孩子,俄狄浦斯在悲痛欲绝中刺瞎了自己的双眼来惩罚自己,并且离开了忒拜城。在故事的开始我们并不知道俄狄浦斯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正是从他一步步的行动中才了解到这个人物,他不愿意神谕预言的实现,因此采取了一系列他认为可以逃避的方式。然而在命运的使然中,他却一步步地走进了预言中,最后应验了预言,而他后来的行动也再一次地证明了他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他失手杀死了老国王才得以当上忒拜城的国王,才会娶自己的母亲为妻子。在他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并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正是这样的一个优秀人物所犯的错误才会使这部戏剧的悲剧性更为强烈,正因为他的优秀他才会选择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惩罚自己,也正因为这样的优秀才使自己得到了毁灭性的灾难。这正是悲剧人物不同于喜剧人物的地方,喜剧人物是由于自己的低能或者笨拙而造成的错误,而悲剧人物却是在自身条件优越的情况下发生错误,而这种错误却是毁灭性的。

二、《诗学》中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于悲剧的定义是这样的:“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a从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所坚持的完美悲剧应该有的样子,这样的悲剧不是对于人物的模仿,而是对于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并且这样的行动会引发观众的怜悯以及恐惧,从而达到净化的作用。

首先,悲剧的严肃性体现在所要描述的人物不是一些低能的、笨拙的或者是生理上有缺陷的人,这类人在行动中由于自身的條件会产生一系列的丑陋表现,通过一些滑稽的场面而引起人们的发笑,这样的事件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不严肃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喜剧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悲剧则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b但是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的悲剧也不一定就是他所认为的最好的悲剧,他说:“介于上述两种人之间还有另一种人,这些人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这些人声名显赫,生活顺达,如俄狄浦斯、苏厄斯特斯和其他有类似家族背景的著名人物。”c因为这些人物的自身条件使他在行动中不会产生滑稽的表现,正因为他本身的严肃性,因而由他的行动所产生的故事也应当是严肃的。《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正义、善良,但却违背了神谕,在一次次的行动中走向了“杀父娶母”的道路。这样的一个事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能引起发笑,这样的故事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具有毁灭性的打击。也正是因为这样俄狄浦斯这样的人物在故事情节中的真实性,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具有某种相似性,并且他的行动也具有普遍伦理性,在这个故事中他所采取的行动是我们现实社会中的人物也会采取的,当他听到有关于自己将会“杀父娶母”的神谕时,他选择了逃避,受现实社会的伦理制约他想躲过这场灾难。

在戏剧的开始,忒拜城遭受瘟疫,他作为一个国王必定为了拯救这个国家而做出努力,在后来知道自己竟然就是杀死亲生父亲的凶手,并且娶了自己的母亲时,他并没有选择苟且地生活下去,而是选择自戳双目流放异地,正是这样的选择使我们看到了索福克勒斯所表现出来的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带有普遍性的事”,是亚里士多德认为的根据可然性或必然的原则某一类人可能会说的话或者会做的事。俄狄浦斯是这样的一个人,比我们普通的人好的人,并且他所做的选择都是符合我们现实社会中的伦理道德的,与我们大多数的人所做的选择是一样的,但是这却给他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这样的悲剧命运是无法逃脱的,他的错误就在于想违背神谕的预言,但是却一步步地走向了神谕的预言。因此悲剧的严肃性不仅仅表现在人物上,也表现在所要描写的事件上。

其次,悲剧情节还应该是完整的并且是有一定长度的。所谓情节的完整是应该有起始和结尾,并且有相应的事件组合,这些情节的起始和结尾以及事件的组合并不是随便成就的,而是应该有一定的规则,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情节不应随便地起始和结尾,它的起始不必承继它者,但要接受其他存在或后来者出于自然之承继的部分。结尾指本身自然地承继它者,但不再接受承继的部分,它的承继或是因为出于必须,或是因为符合多数的情况。”d这就说明在悲剧的创作中,情节的起始和结尾应该要紧凑合理,正如《俄狄浦斯王》中的故事一样,以俄狄浦斯为主角,模仿了他“杀父娶母”的一系列的动作,从忒拜城的瘟疫到需要找出杀害国王的人再到发现自己的身世到最后的自我惩罚,都符合他这个人物的特征,并且这一系列动作的发生都是看似合情合理,没有任何脱节与拼凑的情节。在最后的自我惩罚中处于普遍伦理的制约,他所做出的选择正是符合多数情况的。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中悲剧的情节应该是完整的,并且他认为情节是悲剧的灵魂,这也正是由于亚里士多德所坚持的悲剧是对于行动的模仿,而不是人物的模仿。情节应该是完整的,也包括其中事件的组合,那么事件的组合是不是也应该是事件之间的堆砌呢?显然不是这样的,在事件的组合过程中应该有“突转与发现”的不断转换,正是在这样的不断突转与发现中人物的行动一步步地显示出了自身的性格。俄狄浦斯发现了关于自己身世的神谕,因而逃离了自己的国家,信使在讲出俄狄浦斯的身世时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他原本以为自己已经逃离了自己的国家离开了自己的父母,但这样的转折却是他与观众都想不到的,在一次次的发现与突转当中故事的矛盾冲突越来越激烈,以至于到了毁灭性的境地。俄狄浦斯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但是这样的情节安排更能凸显出他作为一个人的悲剧性,他并没有作恶多端,但是却得到了这样的结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命运捉弄。

悲剧也是需要一定长度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作品的长度要以能容纳可表现人物从败逆之境转入顺达之境,或从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的一系列按可然或必然的原则依次组织起来的事件为宜。”e《俄狄浦斯王》表现了俄狄浦斯从一个王子到一个国王再到最后自我毁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事件的组合又具有突转与发现的矛盾冲突,并且情节紧凑合理,因此并不是故事的长度越长越好,情节太复杂会使大家失去了观看的耐心,太简单又无法引起大家的好奇心,《俄狄浦斯王》正是规避了这些缺点,因而也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古典悲剧的典范之作。

三、《诗学》中的悲剧美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对悲剧的完整度以及长度的论述当中也渗透出了他关于美学的一些理论,也就是整一性,他在《诗学》的论述中说:“无论是活的动物还是任何由部分组成的整体,若要显的美,就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即不仅本体各部分的排列要适当,而且要有一定的,不是得于偶然的體积,因为美取决于体积和顺序。” 《俄狄浦斯王》被亚里士多德奉为典范不仅仅在于他所表现的人物与事件的严肃性,还在于情节内部安排的合理与适当性,这部悲剧不像史诗那么长,却也表现出了完整的对于行动的模仿。

从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悲剧还可以引发人们的怜悯和恐惧,而怜悯与恐惧是人类所共有的感情,通过欣赏戏剧将这样的情感加以抒发,这也是亚里士多德认为的悲剧所具有的净化作用,悲剧不仅仅可以激发出这些人类所共用的情感,并且在与悲剧中主人公的身份认同与不断的选择中将这些感情疏泄出来。戏剧中的演员是对于俄狄浦斯这样一个人物的行动的模仿,而观众在观赏时则是对于演员的一种模仿,在模仿中感同身受,当一个跟我们有相似行动的人在遭受苦难时,仿佛我们自己正在经受着磨难,俄狄浦斯身上有我们大多数人所具有的善良与正义,在面对不能接受的事情时,他跟我们一样选择了无奈的逃避,在面对一个城邦遭受厄难时,他跟我们一样选择了付出一切去拯救。在戏剧中他所做的选择在很多地方都与我们的选择是一样的,我们决不会判断是由于他自己选择的错误而导致这样的结果,或许俄狄浦斯所做出的选择正是我们也会做出的选择,正是我们为俄狄浦斯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但是在面对由我们做出的选择所得到的结果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感觉到恐惧,杀了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恐惧又可怕的事情,这就不仅仅是害怕那么简单。但是我们又可以分辨出来毕竟我们不是俄狄浦斯,在深深的恐惧中又有着对俄狄浦斯的怜悯与同情,在这样的情感纠结中我们的感情得到了升华,有对真善美的肯定与赞扬,也有对不幸的同情与怜悯,在从未曾经历过的感情空白处有了很深的体会,经历了一场感情的洗涤。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可以宣泄我们的不良情绪,激发我们的正面情绪,在宣泄与陶冶中完成情感的升华。另外,悲剧中的突转与发现也使得观众的感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情节的发展与矛盾冲突的不断激化,一步步地满足了自己难以抑制的好奇心,在没有预料的情况下,得到了很大的突转,本以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但却在所有的谜底解开时发现结果是多么的不可预测,当情节的发展把这些谜底一个个解开时,观众期望的欲望也被满足了,在强烈的悲剧效果的渲染下,情感也得到了宣泄。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论述主要就是严肃性、一定长度的完整性以及悲剧的宣泄作用。从这些关于悲剧的论述中也渗透出他的美学观点,也就是美的事物应该是完整的,并且应该有一定的体积与大小。以《俄狄浦斯王》为例能更好地阐述他的理论观点,这样两者的结合不至于使理论看起来那么的空洞和难以理解。不可否认《俄狄浦斯》在悲剧中的地位,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也为后世理论家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在现在的艺术研究中也离不开亚里士多德及其《诗学》。

abcde〔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3页,第38页,第97页,第74页,第75页。

参考文献:

[1] 李静静.《诗学》视角下的古典悲剧——以《俄狄浦斯王》为例[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8.

[2] 王柯平.悲剧净化说的渊源与反思[J].哲学研究,2012(5).

[3] 赵振羽.通往卡塔西斯之路——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形而上学研究[J].理论月刊,2012(10).

作 者: 杨增莉,文学博士,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艺术学理论。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
艾青诗歌的隐喻魅力及其诗学功能
背诗学写话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观人诗学:中国古典诗学和人学互融的文论体系研究
画家的悲剧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漫画
近视的悲剧
应当曰展目汉比较诗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