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2020-03-01沈玮
沈 玮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 30021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保健意识正在逐渐增强,这就对我国基层医疗服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促进我国基层医疗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更好更快地促进医疗卫生改革。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虽然我国已经进行了医疗卫生方面的改革,但是其中问题颇多,大大阻碍了改革的推进。
1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逐渐关注民生工程,人民的健康问题一直都是关注的焦点,国家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为百姓谋利。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是落实医疗卫生改革的必然要求,通过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群众才能获得更多医疗上的便利。另外,医疗服务能力是一家机构综合实力的体现,因此,要通过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和谐的医患关系,让基层医疗机构获得普通民众的支持和理解,真正意义上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2 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医疗资源投入力度不够
第一,我国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形势虽然有所改变,但是并没有资金作保障,这降低了医疗服务水平,也阻碍了改革的推进。另外,资金不足会导致医疗设施缺乏,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医疗服务水平。第二,医疗资金的配置不合理,许多基层医疗机构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自身的发展以及患者的实际需求,再加上基层医疗机构财政方面的压力比较大,医疗人员的薪资福利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1]。
2.2 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现如今,普通百姓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基层医疗机构必须提高其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基层医疗机构没能有效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医疗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不合格,诊疗的态度有待提高,医务人员该有的责任心缺失,基层医疗机构也很少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第二,基层医疗工作范围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但是许多基层医疗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不是很好,基层医疗机构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强化信息平台的功能,没有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服务。
2.3 政策落实不到位,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未有效运行
目前,基层医疗机构的首诊制度还不是强制性的,因此很难实现分级诊疗,患者可以自由选择首诊机构,基层医疗机构往往是一个患者拿转诊单的过渡场所。双向转诊制度向上转容易,向下却很难,双向转诊制度下的许多县级医疗机构非但没有强化基层反而弱化了基层。
3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具体措施
3.1 加强医联体建设,完善上下联动机制
积极改善医联体双向转诊制度。第一,以政府为主导进行体制改革,包括医保、财务和人事等方面,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对人事物的综合管理。 第二,为确保医联体稳定的联合运作,建立医联体的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利益协同机制。 第三,改变管理制度,将上级医院的专家派到基层医疗机构中担任整合人力资源,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扶持力度。 第四,加强医联体信息化建设,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为普通百姓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3.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基层医疗机构必须确保有专业的医生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政府应该在经济能力较差,医疗卫生领域人才缺失严重的地区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适当降低门槛,为机构引进更多医疗人才,在人才进编、子女入学等方面可以进行一些特殊的照顾,住房等方面也可以给予一些特殊的待遇。对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满一定时间的医师提供一些特殊津贴,安稳他们工作的心,让他们扎根于基层。另外,基层医疗机构应该对岗位的设置进行优化,实行竞争上岗、评聘分开,通过竞争不断壮大人才队伍。
3.3 加强薪酬制度建设
为了确保医务人员有动力给患者看病,要在维护公益性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基层医疗机构改革,对于工作人员的薪酬制度有必要加大改革力度,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努力优化收入分配机制,分配薪资时应该结合人员的岗位、技术、贡献等多方面的因素,并对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数量以及群众满意度等进行考核,对于收入分配的差距可以适当的拉开,侧重于临床一线等关键的岗位,将多劳多得的原则充分体现出来,切实解决大锅饭的问题[3]。
3.4 深入慢病下沉管理
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开设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联合门诊,进行精细一体化管理。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共同构建联动模式,为基层医疗机构管理慢病提供帮助。对于这些慢性疾病的患者可以通过电话、上门等方式进行回访并建立实时的档案,为这些患者进行健康宣传及指导,控制患者的病情,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管理的能力。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必须不断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充分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还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效益,真正意义上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