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壁结核的超声分型与临床术式选择的相关性研究

2020-03-01郭倩茹黄思思徐亮亮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52期
关键词:窦道哑铃结核性

郭倩茹,梁 萍,黄思思,徐亮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胸壁结核是较为常见的胸壁疾病之一,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位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且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在本文的研究中,共选取120例胸壁结核患者的超声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重点研究超声分型和临床术式之间的相关性,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院区内2018年1月~2020年1月所收治的胸壁结核患者抽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患者71例,男患者49例,年龄20~84岁,平均年龄(39.4±7.7)岁。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低热、盗汗、胸壁疼痛、乏力等。所有患者可见胸壁包块,且表面没有明显的红肿热痛。所有患者中有85例具有肺结核或结核性胸膜炎病史,其中11例为活动性肺结核。有31例出现破溃情况,并流有黄白色脓液。

1.2 仪器和方法

对全部患者超声诊断中使用的均是美国GE公司,LOGIQ 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大部分患者使用的是7~12 MHz的线阵宽频探头,而病灶较深的患者则使用的是3.5~5.0 MHz的凸阵宽频探头。根据患者实际的病灶位置确定体位,使病灶部位得以充分暴露,进行纵、横切面的扫查,观察患者病灶的大小、位置、内部回声、边界,病灶周边是否出现胸腔积液或肋骨的破坏情况,并详细记录。若扫查中发现窦道,则沿着窦道走向进行多次的探查,确定并在体外标记其位置,准确记录窦道的宽度和长度。最后将扫查范围扩大,判断患者锁骨上窝、颈部和腋窝处的淋巴结是否出现肿大情况,对左右两侧进行同时的扫查,便于对比分析。

2 结 果

2.1 正常胸壁超声表现

正常人胸壁的超声表现如下:皮肤呈现出线状的高回声,肋间肌呈现出束状的低回声、皮下脂肪呈现出弱回声,而胸膜同样呈现出线状的高回声。但是在超声检查中并无法对脏层胸膜和壁层进行清晰的区分。因肺部组织的超声表现为气体的强回声发射,导致肺部组织结构无法清晰的显示出来。肋骨骨板的超声表现为带状光滑的强回声,后方伴有声影。肋软骨则呈现出极低回声或无回声的情况。

2.2 患者病灶分布

在120例胸壁结核患者中,有37例患者病灶部位于右前胸壁,8例患者病灶部位于右后胸壁,9例患者病灶部位于右侧胸壁,41例患者病灶部位于左前胸壁,7例患者病灶部位于左后胸壁,18例患者病灶部位于左侧胸壁。

2.3 病灶的超声表现和手术病例结果对比

全部120例胸壁结核患者均可见胸壁软组织肿块,依照内部回声情况对病灶性质进行判断。并根据病灶的范围和形状将其划分为哑铃型、窦道型、实性团块型和肝前型四种,同临床手术进行对比分析。

2.3.1 哑铃型:全部患者中有46例(38.3%)为哑铃型,病灶中心为肋间肌,包含深浅两部分,中间由肋间肌处的窦道保持相通。深浅两处病灶大小不一,46例患者中浅面病灶比深面病灶大。全部患者可见不规则的液化灶,内透声较差,探头加压后可见流动现象。超声诊断为结核性脓肿,且在术中得到证实。手术中将病灶碟形敞开,实施肋骨清除,彻底清除病灶后进行加压、包扎。

2.3.2 窦道型:全部患者中有60例(50%)为窦道型,病灶呈现不规则形状、可见分枝状或条索状低回声,探头加压后可见流动现象,内部充满细小点状回声。超声诊断为结核性脓肿,且在术中得到证实。手术方式与哑铃型相同,60例中有5例出现较大的残腔,实施肌瓣填塞后进行加压、包扎。

2.3.3 实性团块型:全部患者中有8例(6.67%)为实性团块型,病灶呈现为胸壁皮下的肋间组织和软组织存在实性低回声,未侵及肋骨。超声诊断为未液化的干酪样病变及结核性肉芽肿形成。对此8例患者单纯实施病灶清除术。

2.3.4 肝前型:全部患者中有6例(5%)为肝前型,病灶形状为菱形,内为液性暗区,具有清晰的边界,透声性较差。肝脏表面受压时出现凹陷,深呼吸时肿块并未随之移动,超声诊断为胸壁肿物,术前无法确诊,术后证实为胸壁结核。

3 讨 论

胸壁结核在所有的结核疾病中占比在1%~2%之间,且原发性的胸壁结核并不常见,多数情况下由结核杆菌卡介苗的接种导致,多发于肺部和胸膜结核之中,且该病症常与原发结核共同存在。但在大部分情况下,当发现病灶时,原发病灶已经得到治愈。病症常见于青壮年,前胸壁结核情况比侧、后胸壁结核情况发生的概率大。在本文的研究中,陈旧性的患者共有76例(63.3%),同时,前胸壁结核患者的人数为80例(66.7%),符合相关文献资料的报道情况。

胸膜和肺部的原发性病灶对胸壁组织的侵入方式共包括三种方式,分别是:①直接性的侵入蔓延,结核病灶直接由肋间向胸壁的各层组织进行侵入;②淋巴系统、纵膈、肺以及胸膜结核通过淋巴系统向胸骨、肋间淋巴结以及胸椎部位侵入,之后病灶穿破淋巴结实现对周围组织的侵入。③血循环感染,结核菌通过血液的循环作用向胸骨和肋骨进行侵入,从而导致结核性骨髓炎,造成胸壁结核的出现。对于上述几种侵入方式而言,第三种侵入方式较为少见。

胸壁结核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结核性肉芽肿和干酪样的坏死。在临床中最常见的表现为局限性的胸壁外凸出,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红肿情况,但可能出现轻度的疼痛或轻度的波动感表现。倘若并未及时对胸壁结核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容易出现迁延不愈。对于胸壁结核的治疗而言,常见且有效的方式为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原则为对结核病灶进行彻底的清除,消灭残腔,避免手术之后出现创口的积液情况。但手术治疗后容易出现复发情况。由此可见胸壁结核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对病灶的彻底清除。

对胸壁结核病症而言,高频超声能够清晰的显示出病灶的结构特征。通过病灶的范围和形态可利用超声诊断将胸壁结核分为四类:①哑铃型和窦道型在清除脓腔的基础上,对受侵的肋骨和覆盖在窦道和脓腔上的部分肋骨和胸骨进行清除,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对结核病变组织彻底切除,在手术结束之后依照残腔的大小采用肌瓣填塞;②实性团块型一般不侵及肋骨,其病灶范围较小,为此仅需单纯实施病灶清除术;③肝前型的诊断难度较大,常见为肝内占位性病变,在超声检查的过程中需依照患者深呼吸下病灶无法随肝脏而移动这一理论对肝脏疾病进行排除,但仍无法有效在术前对此类型的胸壁结核进行有效的确诊。为此需进一步积累经验,为日后的鉴别提供支持。

猜你喜欢

窦道哑铃结核性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T管窦道断裂的诊治分析
结核性胸膜炎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右胫骨Brodie脓肿急性发作伴软组织脓肿及窦道形成1例并文献复习
我给爸爸当“哑铃”
腹部手术后腹壁窦道形成原因及处理
横卧哑铃形Rathke囊肿1例
艾滋病合并结核性肛周脓肿1例
去赘肉又强身的哑铃操(上)
去赘肉又强身的哑铃操(上)
T-SPOT TB联合IL-10、IL-27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