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济效益
2020-03-01王阿妮
□ 文| 王阿妮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概念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是指农村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学习机构,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农村公益性事业。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济效益解释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济效益是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劳动耗费同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通俗地说,是指国家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投资,同国家投资得到的国民收入进行比较,国民收入抵偿教育投资后的余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校经济效益具有间接性、迟效性、长效性、多效性、条件性的特点。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济效益的现实意义
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优先发展教育、教育优惠政策相继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年新月异,新时代的农村学校已经从外延扩展向内涵建设转变,从低水平维持向高科技运用转变。面对新的发展时期,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学科配套建设和办学条件建设任务更加繁重,学校所面临的经济活动也顺之复杂起来。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经济效益更显紧迫和重要。
1.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济效益是国家财政投资绩效管理的决策要求。
2.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济效益是教育主管部门教育资源配置改革要求。
3.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济效益是农村学校精细化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济效益的路径
转变观念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实转变义务教育办学观念,重视办学经济效益管理,树立起“人才培养成本”核算观念,开展办学经济效益教育,建立办学经济效益管理制度,使科学管理、系统管理、整体管理、效益管理深入人心。
整合资源
1.国家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农村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义务教育法的认识,积极宣传、深入贯彻、依法争取义务教育政策支持。掌握使用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两免一补”(免收全部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政策,积极争取地方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加强基层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完善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夯实学校基础,享受免补政策、提高教学质量。
2.社会资源。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要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建立义务教育优先发展理念,尽其所能、因地制宜地开展捐资助活动,支持帮助当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满足农村素质教育发展需求,全面开展义务教育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制定配套措施和制度规定,对在义务教育实施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按照规定给予税收减免和表彰奖励等。
3.学校资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全面清查登记校产,完全掌握土地、建筑物及附属构筑物、一般办公设施(备)、专用教学设施(备)、信息网络建设设备、图书及运动场地占有和使用情况。充分挖掘探寻潜力教育教学资源,科学整合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文体艺术特色教育教学活动。外树形象增生源,内强素质提效益,增强农村义务教育实效,培养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教师资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学习掌握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政策,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目标任务和全体在职教师情况,科学整合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高素质,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工作积极性,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优化教师与学生的编制比例,提高学校办学规模效益,提高教师资源使用效益,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教育脱贫攻坚工作。
制度建设
1.预算管控。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等,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确保教职工工资按照规定发放。
财务预算是根据事业发展规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是学校进行各项经济活动的前提和依据,是学校经济状况的综合反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进一步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科学编制预算,规范收支行为,优化资源配置,强化预算约束。第一,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预算编制原则,按照严格的程序,充分调查论证,通盘考虑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项目,结合国家财政支出政策,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统筹规划学校财力配比,做好预算编制,使预算安排和财力配置更加科学化、精细化。第二,加强预算管理,严格预算执行,确保事权与财权相匹配,进一步优化学校财力配置与有效供给。第三,建立预算绩效评价制度,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探索将绩效评价结果、预算执行结果与预算安排相挂钩,提高预算支出的产出和效果。第四,严格决算管理,做到收支真实、数额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全面反映学校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运行成本、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建立权责发生制财务综合报告制度,为降低事业成本、提升运行效率、推进绩效监控考核、防范财务风险提供支持,积极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财务改革。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批转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规定要求,从2019年1月1日起,全国中小学校将正式实施《政府会计制度》。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施行《政府会计制度》是全面深化财务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一项全面、系统的重大工作。施行《政府会计制度》既涉及到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又涉及到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绩效管理、资产管理、成本管理、信息公开等管理的各个环节,还囊括了人事管理、合同管理、科研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包括实物资产、货币资金和无形资产)、学生资助管理、招生管理、就业管理、学生学分制培养管理、教室管理、基建与维修工程管理、后勤保障管理、信息化管理等活动价值量的核算,牵涉到学校每一个部门、每一名师生员工。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财务改革是学校深化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为学校当好家、理好财,践行绩效理念,建设服务型、管理型、绩效型学校财务核算机制。施行《政府会计制度》后,学校业务活动的价值量呈现都将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对于学校财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从“核算型”到“参与管理型”的转变,对于学校加强成本管控、提升产出和经济效益,实现资产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提升单位绩效管理水平,保障廉政建设、减少腐败,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有重要意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按照财政部和教育部的要求,积极参与财务改革,进一步增强学校对发展的系统谋划能力、实现学校对义务教育系统发展的统筹兼顾。
3.开源节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具有教书育人、培养人才以及提供各种教育活动的任务与使命。农村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都要耗费一定的教育资源,这些物质和精神资源的价值就是教育成本。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济效益,需要对教育成本进行系统分析、成本管理和源头管控。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详细分析学校组织机构的基本职能,将学校开展正常教学、科研培训、活动开展、学生管理和设备维修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本要点找出来,进行资源耗费成本归集,划分教育费用和非教育费用,按程序剔除缩减非教育费用。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注重实施开源与节流并重策略,以节流为主,提高其办学经济效益。一是学校要依法积极争取地方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办学经费的支持力度;二是学校要建立科学、高效、合理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将学校的发展目标、内外环境、办学规律进行统筹考虑,在分工明确、权责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下开展工作,减少资源耗费;三是学校要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决策的科学化,学校出台工作方案,要进行最优化选择。决策正确效益倍增,决策失误损失最大。
4.内控核算: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建立内控体系制度,加强风险管控。全面开展内部控制建设,是规范学校内部经济和业务活动,健全制约和监督体系,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提高学校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也是学校加强教育教学内涵发展,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向综深发展的重要保障。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建立年度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工作机制,开展教育经济活动风险识别与重大风险评估工作,梳理内部工作流程,制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探索建立信息化内部评估信息系统。
今后深入探讨的方向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济效益,还存在着很大的潜力。经济效益重要,社会效益第一,需要实施经济、社会效益齐抓并举。要使社会效益增强,经济效益突显,互相促进,效果提升,需要进一步深入农村学校开展经济效益研究。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结合实践改进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经济经济、社会效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