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银行普惠金融的创新发展模式
2020-03-01■王君
■王 君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郑州自贸区分行)
引 言
早在2005年,联合国首次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发展普惠金融意义重大。普惠金融对于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社会和谐与公平,对金融行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普惠金融一直以来被作为缩小贫困、对金融排斥问题进行解决、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工具。因此,各方面对普惠金融给予高度重视。尽管银行业已经深入开展普惠金融,但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没有有效的解决农民金融需求,小微企业融资的环境有待于提高,同时,城市中低收入群体对于金融发展的实惠并没有有效分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普惠金融进行了确定,通过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助力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然而,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面临着很多不足,这就需要银行家、学术界等开展深入研究,推动银行业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
1 银行普惠金融发展的优势
1.1 银行具有较为充足的资金来源
一直以来,我国居民有在银行存储的习惯。传统银行在资金筹集方面具有优势,银行资金总量庞大,这使银行普惠金融的开展有了资金的支持。传统银行的营业网点众多,能够对存款进行吸取,因此其资金来源相对稳定。同时,传统银行通过债券的发行、资产证券化等多元化的渠道筹集资金。这些都使银行在普惠金融开展方面有着充足的资金保障。
1.2 银行拥有众多的物理营业网点
对普惠金融进行衡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可行性。银行众多的物理营业网点、ATM设备等为开展普惠金融提供可行性。在广大的县域以上区域、乡镇、社区等都有银行的物理营业网点的设置、ATM设备等,实现了为基层地区提供金融服务,对于普惠金融的发展构建了合理的空间区域。
1.3 客户对银行具有较高的认可度
银行以庞大的服务网络、多元化的金融产品等和客户构建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社会上银行具有较好的口碑,树立了良好的形象。银行培养了客户的忠诚度。因此,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银行之前培育的大部分客户对于来自于银行的金融服务更容易接受,使客户对于特定金融服务模式、金融产品的不信任降低,对于普惠金融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对于普惠金融的品牌进行了传播,推动了银行普惠金融的开展。
2 银行普惠金融发展的不足
2.1 银行普惠金融发展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
现阶段银行在下沉营业网点过程中,存在着人员不足、不容易协调金库押运、农村金融环境有待于改善等问题,影响了营业网点的下沉速度。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银行的市场定位不明确,银行业务的经营对象依然以大客户为主,忽视了普通群体的金融需求。比如银行在农村开展普惠金融,通常针对具有抵押品、有实力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等,缺乏对于普通农户的关注。由此不但影响了普惠金融的开展,并且不能形成特色,影响了银行品牌形象。
2.2 普惠金融发展存在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比如服务于“三农”的普惠金融,面临的流动风险较大,这是因为“三农”业务受到自然因素的重要影响,农业的生产周期固定、在对自然灾害抵抗方面能力不足,农户获得市场信息有限、涉农贷款的抵押物不容易变现等,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使银行的信用风险增加,需要高度重视流动性风险。与此同时,由于银行大部分的业务主要分布于城市,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相对较少,由此在对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信息获取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增加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用风险。
2.3 普惠金融产品缺乏创新性
现阶段建行普惠金融业务基本上可以使客户需求得到满足。然而,由于各商业银行均设计了多元化的普惠金融产品,客户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和其他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产品相比,建行普惠金融产品自身特色缺乏,产品具有较为严重的同质化问题,造成了部分客户并没有把建行普惠金融产品作为首选。建行普惠金融产品缺乏创新性的原因在于,一是建行普惠金融产品设计缺乏系统性,新业务和老业务缺乏明显差异;二是建行普惠金融产品设计的难度不高,导致模仿难度不大,在建行普惠金融新产品推出后,很容易被其他银行模型,由此造成了普惠金融产品严重的同质化问题。
3 银行创新普惠金融发展的模式
3.1 构建线上线下共同发展的便利化模式
3.1.1 重视线上渠道的建设
银行要立足于“科技立行、科技兴行”的战略,通过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推动线上营销的发展,对移动金融、互联网金融的建设给以重视,使普惠金融的质量提高。
一方面银行对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以重视,银行智能手机APP普及以及普惠金融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基础设施的保障。银行基于新技术与新业态的融合,对建设普惠金融设施给以高度重视,从而为创新普惠金融提供支持。
另一方面,将普惠金融服务融入到手机银行APP。现阶段智能手机已经普及,将普惠金融融入到手机APP中,能够加快普惠金融的推广。与此同时,银行对满足智能手机APP需求的普惠金融金融产品进行开发,从而使普惠金融的深度与广度得到延伸。
3.1.2 银行重视营业网点的拓展
一方面,银行结合自身实际,拓展营业网点,在县域等区域对银行服务网点进行构建,将优质的金融服务、金融产品、金融工具等提供给广大的农村消费者,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开发。银行要做到营业网点下沉、金融服务下沉、营销渠道下沉,对惠农金融营业网点进行打造,由此提升农村金融的服务质量。
另一方面,重视社区银行的建设。社区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社区服务等。银行对满足社区基层要求的专属产品进行开发,将具有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提供给客户,从而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对于普惠金融服务的重点群体进行明确,实现精准化服务。银行基于均衡性的前提下,强化对小微企业、农民等特殊群体的金融服务供给,将普惠金融尽可能向弱势群体倾斜,由此使普惠金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2 构建“小微企业+个人”的多元化模式
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目标是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通过对数字化与智能化银行的打造,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新的模式。
3.2.1 银行创新针对个人的普惠金融服务与金融产品
一方面,重视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现阶段第三方支付发展迅猛,客户对移动支付的要求提高,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必然要对移动支付服务进行创新,从而吸引客户。比如,各银行和银联等对移动钱包、手机银行等给以大力推广;与此同时,各银行对手机银行产品进行优化,使用户借助于手机银行能够非常便利的享受各种移动金融服务,比如投资理财、管理账户等,并且依赖于大数据技术等预测风险,使银行对风险应对的能力提高。
另一方面,为客户提供网络消费贷款服务。银行与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公司进行合作,为个人提供网络消费贷款服务。比如建行和阿里巴巴进行合作,对线上线下的营销渠道进行打造,为客户提供消费信贷产品。借助于金融科技的力量,银行通过对客户商业交易、金融交易等数据的分析,为客户提供针对性的贷款,实现精准影响。
3.2.2 创新针对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产品
基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各银行普惠金融致力于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由于小微企业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信息不规范等,使其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银行面临的风险较大,影响了小微企业贷款的申请。基于此,银行通过普惠金融产品的创新,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一方面,对具有开放性与共享性的互联网金融系统进行打造,从而使普惠金融的服务能力得到提升。银行基于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对互联网金融平台进程构建,利用“线上风控模型+自动授信审批流程”的方法。创新互联网金融模式,使小微企业的授信、贷款、还款等流程得到优化。
另一方面,对服务小微企业的渠道进行拓展,实现线上线下共同发展,由此银行将普惠金融服务提供给小微企业的可能性提高。
3.3 创新服务“三农”的普惠金融产品
3.3.1 创新农村信贷的抵押、担保方式
商业银行经营目标是对最大化利益进行追求。然而农业生产具有较长的周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缺乏抵押物,造成了还贷的风险。银行出于对风险控制的目的,在审核农业贷款中需要对抵押物进行评估,由于抵押物欠缺,影响了农民贷款的申请,也对农村地区发展金融造成了阻碍。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需要创新农村信贷的抵押、担保方式。一方面在国家政策监督引导下,将宅基地使用权、林权和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物进行贷款申请;另一方面把贷款担保和农业保险有机结合,利用风险分担方式实现农村贷款担保的创新。
3.3.2 完善农村普惠金融的服务方式
通过多元化手段提高农村普惠金融的便捷性。银行基于多元化方式使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得到扩展:利用简易网点、自助设备安装等方式使服务渠道得到拓展;对科技手段进行充分的旅游,借助于互联网金融技术为农民客户提供实时的在线服务;深入农村,将普惠金融产品、知识、服务等主动送到农民手中,使农民能够更好的体验普惠金融服务。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全面覆盖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由此提高农村普惠金融的效率。
4 结 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加大了对于普惠金融的扶持力度,制定了各种政策进行监督与引导。对于银行而言,发展普惠金融是其必然选择。银行为了快速发展普惠金融,必须要和普惠金融发展的特点、普惠金融的模式相结合,对于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创新银行普惠金融发展的模式,从而促进银行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