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2020-03-01■刘

经济管理文摘 2020年16期
关键词: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

■刘 涛

(陕西省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经济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1]

1 关中平原城市群基本情况和发展意义

截至2018年底,黄河流域九省区总人口约4.2亿,地区生产总值约23.9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0.3%、26.5%;人均GDP 56905元,为全国人均GDP的88.2%。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协作共赢的重要载体。在国家已经批复的19个城市群规划中,沿黄九省区占了7个,截至2018年底,城市群常住人口2.6亿,GDP总量16.9万亿,人均GDP 65357元,高于全国平均值。其中关中平原城市群常住人口4038万,占沿黄7个城市群的15.4%;GDP 1.8万亿,占沿黄7个城市群的10.7%;人均GDP 44577元,仅为沿黄7个城市群平均值的68.2%;城镇化率58.5%,低于沿黄7个城市群平均值0.9个百分点。从基础指标上看,关中平原城市群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关中平原城市群包括陕西5市1区及商洛部分区县,山西运城、临汾部分区域,甘肃天水市及平凉、庆阳部分区域,国土面积10.71万平方公里。在黄河流域的七个城市群中具有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体系健全、科教实力雄厚、创新能力突出、旅游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等特征。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系统相对脆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市数量总体不足、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不够、区域协同发展能力有待提升、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破除等突出问题。

应充分发挥关中平原城市的地理区位优势、辐射带动作用,树立系统思维、强化全局意识,统筹谋划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经济发展,立足西部、放眼全国,尊重规律、顺势而为,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局面为统领,以绿色永续发展、资源集约利用为基础,以创新驱动发展、产业有机融合为动力,以传承文化特色、展现中华风貌为依托,努力将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成为向西开发开放的战略支点、引领中西部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内陆创新高地、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示范区,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2 强化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

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1]的要求。立足于关中平原城市群要素多元、相对脆弱的生态本底,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全面融入城市群发展全过程,努力构建人与自然、产业与生态和谐共生、共同促进、协同发展的城市群高质量经济发展新格局。

以城市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自然水体标准、环境噪声平均值等指标为基础,构建城市群生态文明指标体系,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指标及关联信息数据的采集监测、加工整理、深度分析、结果应用,为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基础支撑。

有序推动引汉济渭工程、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古贤水利枢纽工程、泾河综合治理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实施。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水资源开发、保护、利用机制,切实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巩固城市水体整治成效。努力实现“水润关中、水美关中、水兴关中”的目标,为城市群山清水秀的明天奠定坚实的根基。

落实空气质量达标要求,实行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加大清洁能源推广力度、加强重点行业环保技术应用力度,积极推动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的运输方式转变。严格控制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强度,强化中小河流环境治理,强化水源地周边土壤污染防治。坚持绿色导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节水农业、高科技农业,坚决摒弃单纯依靠土地、水、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投入换取增产增收的发展方式。

以“整治到位、修复到位、保护到位”的原则,构建“绿水青山、蓝天净土、生物多样、自然和谐”的大秦岭。遵循自然规律,结合人工修复,加大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力度,强化封山育林、还林还草工作,不断提升秦岭植被覆盖率。坚决保障秦岭范围内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定期调查、更新和完善秦岭范围内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档案,切实保护秦岭生物多样性状态。严格管控秦岭范围内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等活动,以实际行动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父亲山”。

3 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经济发展新路子”[1]的指示,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引领统筹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重大项目实施为支撑、以特色产业发展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努力构建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调、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的国家级城市群。

按照“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定位加快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为城市群打造核心发展级。适度扩大人口规模、打造特色优势产业、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经济协作、推动协同发展,增强节点城市对城市群发展的支撑作用,形成新增长极。根据区域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聚焦特色产业,提升发展品质,创建特色小镇,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载体。

构建平安、高效、智慧、绿色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不断提升城市群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服务保障能力。以航空、铁路、公路重大项目为抓手,打造陆空一体、多式联运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实现周边省会快速到达,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高效联通的目标。有序推动关中城市群城际铁路网建设,努力打造“轨道上的大关中”,构建大西安1小时通勤圈。大力推进普速铁路建设,提升客货运通道运输能力。加快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增强骨干通道、客运枢纽、物流中心的快速衔接和集散,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化衔接。加密布局通用机场,形成“干支结合、运通互补”的机场体系。努力打造西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宝鸡以及渭南、商洛、运城、临汾、天水、平凉等全国、区域交通枢纽,大力推进物流园区建设。

建设完善关中平原城市群内云计算、大数据公共基础设施,实现城市群内及城市群间信息流的有序流动、充分应用。有序推进5G建设,努力实现万物互联的创新应用,推动建设智慧城市,打造“信息关中、云上关中、数据关中”。

充分发挥关中平原城市群科教资源丰富、高等院校众多和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通过产业链优化创新链,做强做大能源化工、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材料技术等优势领域。打造创新平台,加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力度,着力在新兴领域实现突破,打造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完善创新网络,加快科技资源优势向创新优势、产业优势转化,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挥西安军工企业多、军工科技发达的特点,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打造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抓住东部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依托市场空间广阔和产业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城市间分工协作、布局合理的产业转移示范区。

4 充分发挥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历史文化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1]

关中平原城市群,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地理标识,拥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发源和兴盛于此的始祖文化、汉唐文化是中国元素的重要组成,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荣耀和厚重记忆。

深度挖掘关中平原城市群承载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充分利用黄帝陵、延安、秦岭-黄河等历史文化名片,强化品牌效应、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传承,深度展现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

以黄帝陵、秦始皇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博物馆等为依托,加强对中华历史文化的保护、发掘、宣传。以延安革命圣地为依托,加强对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的宣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关中平原城市群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一方面要加大对非遗资源的保护、传承,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非遗资源的二次开发、品牌化、产业化、资本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

以黄河秦岭山水、周秦汉唐历史遗产、古丝绸之路起点、红色系列景区为依托,坚持因地制宜、多方参与,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发掘深厚内涵、弘扬中华文化,倾力打造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交相辉映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猜你喜欢

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
关中平原人为土形成的历史探析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基于三角模型的关中5市土地生态安全区域差异分析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