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征信助推吉林省中小微企业融资探析

2020-03-01王宇洋

吉林金融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吉林省金融机构信用

林 琳 王 锋 崔 新 王宇洋

(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吉林长春 130051)

引导金融机构提供充足信贷支持是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学术界为如何破解企业面临的融资难困境做了诸多研究,实务界更是进行多种有益尝试,虽然融资环境有了显著改善,但距离扭转企业融资难现状仍存在差距。

一、制约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因素

中小微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而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却远不能满足其融资需求。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既与中小微企业自身特点有关,又与现阶段金融市场发展情况密不可分。

(一)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内部原因

一是企业自身存在先天短板。中小微企业具有经营规模小、人员流动性大、缺少抵押物等特点,同时多集中于零售业、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等易受外部经济波动影响的第三产业,这决定中小微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偏弱、生存周期较短,这些都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二是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中小微企业经营管理相对松散、制度缺失、管理薄弱,部分企业甚至无法提供完整财务报表、银行流水等资料,这加大了商业银行贷前核查难度大,迫使商业银行采取更谨慎的信贷政策。

(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

一是难以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得融资。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企业发行股票或发行债券的门槛相对较高,中小微企业往往无法通过直接融资渠道满足自身融资需求,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渠道仍是中小微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方式。二是面向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机构单一。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往往具有“短、小、频、急”的特点,而大多数信贷产品难以有效匹配以上特征,“贷不到、贷的少、成本高、体验差”成为中小微融资现状的真实写照。

二、吉林省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现状

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吉林省政府相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但企业融资难现状仍未得到扭转,这与现阶段融资环境难以为政策措施生效提供良好基础有直接关系。

(一)政策文件层层出台,但落地实施困难重重

近年来,吉林省相继出台《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若干措施的通知》《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加快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方案的通知》等多个政策文件。各级政府、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也相继出台相应细则或实施方案,但政策传导路径不畅通的问题仍然凸显。

(二)扶持措施多点开花,但普惠效果差强人意

为更好贯彻落实各项政策,多部门在扩大融资规模、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上下了很多功夫。包括举办政银企对接会、加强对金融机构政策指导、对省内部分生产企业实施清单式管理、加大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应用推广力度等,但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普惠性不足局面持续存在。据统计,2019年全省境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0884.41亿元,贷款发生额93亿元。其中,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11亿元,占比3.4%;发生额55亿元,占比59%。

这种政策措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信息不对称。一方面扶持措施和政策红利是有针对性和时限的,政府需要短期内充分找到精准扶持对象,金融机构需要能够充分为中小微企业“画像”的相关信息来有效防控风险,但现阶段尚未建成完整、精准、全面的信用信息体系来支撑和实现政策的快速落地。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迫切需求能够及时、全面了解融资扶持政策信息、融资产品信息等,但现阶段发布政策信息的平台过多,各家金融机构的融资产品种类繁多、条件各异,都成为政银企对接的障碍。

三、信息不对称对企业融资环境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不仅存在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实际上在金融机构、企业、政府的任意两者间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并且绝大部分信息不对称是双向的。

(一)金融机构、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

“金融机构不了解企业”是被经常提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是信息不对称会削弱主动服务能力。金融机构因难以主动识别有潜在融资需求的企业,只能被动等待企业反馈融资需求,金融机构拓展服务范围、下沉服务重心的进程也随之放缓。二是信息不对称会降低融资效率。金融机构在无法充分了解企业偿债意愿、偿债能力的情况下,只能提高融资门槛、设定严苛贷前调查流程等,从未获得过间接融资支持的中小微企业表现的尤为突出。三是信息不对称会拖慢金融产品创新速度。没有充足的信息支持,金融机构难以依据企业发展阶段、行业特征、风险承担能力等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也就难以有效向企业提供更具针对性金融服务。

“企业不了解金融机构”主要表现在企业难以自主选择适合的金融产品服务,而不同融资经历企业的表现形式又会有明显差异。因企业对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缺乏了解渠道,除企业可主动向金融机构提出融资申请外,只能被动接受金融机构推荐的信贷产品,企业融资市场呈现出明显的、金融机构享有显著市场影响力的卖方市场,企业融资效率也会下降。这种融资的低效率在从未获得过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企业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这部分企业在选择适合自身的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产品两方面都将面临着低效率的窘境。

(二)金融机构、政府间的信息不对称

金融机构不了解政府主要体现在企业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方面。企业公共信用信息能够直接反应企业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情况,是企业征信信息重要补充。企业公共信用信息匮乏一方面会使金融机构花费更多成本进行线下贷前调查,企业融资周期、企业融资成本都将上升;另一方面会极大限制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多样性,进而影响金融机构提供针对性金融服务的能力。对从未获得过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企业而言,公共信用信息的共享情况对于其能否成功跨过融资门槛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

政府不了解金融机构更多体现在政府的各项促融资政策与金融机构的配合仍存在摩擦。政府会围绕金融机构信贷业务通过建立信贷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优化公共事务办事流程等方式,不断完善融资配套政策措施,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由于政府与金融机构缺乏常态化的交流机制,政府对金融机构在加大信贷支持过程中需迫切解决的问题了解不充分,导致各项融资配套政策措施与金融机构信贷的配合经常存在各种摩擦,政策措施预期的降低信贷风险、压缩业务办理周期等目的也难以实现。

(三)企业、政府间的信息不对称

企业不了解政府主要体现在企业不能及时了解、享受各项政策红利。因缺乏宣传渠道或宣传渠道不够便捷,难以及时掌握政府出台的各项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政策措施,这导致一方面政府持续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实际享受到政策红利的企业有限,政策落实难以达到预期。

政府不了解企业主要体现在削弱政策有效性。有效的政策要能切实解决企业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因缺乏企业直接向政府反馈情况的便捷渠道,政府在制定、执行优惠政策时的偏差往往不可避免,认定标准过于苛刻、申请流程过于繁琐、实际推动效果有限等都是政策出现偏差的体现,这不仅不能达到促进企业融资发展的政策目标,反而有可能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四、吉林省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实践经验

针对信息不对称严重阻碍良好融资环境的形成,长春中支以促进征信市场发展为“破解点”,在借鉴台州模式和苏州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指导吉林省惠金信用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吉林省通联信用服务有限公司搭建地方征信平台,全力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取得了较好效果,等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

2019年以来,长春中支积极指导推动地方征信平台建设,畅通银企对接渠道,得到了人民银行总行陈雨露副行长、吉林省省委和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一是指导吉林省惠金信用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建设运营省级地方征信平台——吉林省小微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吉企银通”小微企业申报系统。今年6月11日,平台正式上线运行,省长景俊海出席启动仪式。截至8月末,平台收集了275万户企业信息,信息量达到9072万条;注册用户9655余户;135家银行入驻平台,共计上线“小微快贷”、“云税贷”等信贷产品369种;为银行提供企业信用服务6796次;促成融资1134笔,金额25.35亿元,其中信用贷款555笔,占比48.94%。二是指导吉林省通联信用服务有限公司,建设运营吉林省首个市级征信平台——松原市信用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平台于今年2月14日上线运行,已实现了与市场监督、税务、社保、医保、公积金等10余个松原市政府部门,水、电、燃气3家公共事业单位之间的常态化信息采集,截至8月末共采集了1.36万户小微企业信息,信息量达到217万条,初步建成了以小微企业为主,逐步辐射松原地区所有企业的信用信息库。建设银行、兴业银行、亿联银行、九台农商行、前郭阳光村镇银行等25家银行入驻平台,已上线28种信贷产品;有4021户企业在平台注册,为金融机构提供企业信息查询服务1635次;已促成89家小微企业实现贷款融资,金额1.54亿元,其中37家企业为信用贷款,37家企业为首次获贷。

猜你喜欢

吉林省金融机构信用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我国金融机构股价和主要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信用中国网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