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飞利浦星云太空站—载梦远航

2020-03-01

中国医疗设备 2020年2期
关键词:星云医学影像模态

2016 年8 月习近平主席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一纲要的核心思想是用健康梦托起中国梦。

实现健康梦离不开医疗科技的发展。现今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驱动下,医疗领域的“云端”应用技术也逐渐成熟,尤其体现在医学影像方面:影像存储系统从最初随影像设备配置的单机版后处理工作站发展成科室级与医院级PACS,进而发展到区域级与云端PACS,即“影像云”,为医学影像中心实现跨区域远程医疗奠定了技术基础。而伴随 “影像云”发展历程的不仅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包括医疗影像设备后处理技术的变革:从简单的平面浏览、3D 重建与多模态影像融合,到高级功能与形态分析、计算机辅助诊断,再到手术导航、3D 打印以及目前最前沿的AI 辅助诊断与决策。可以预见在未来5~10 年,云端影像系统的功能会得到进一步完善,影像数据分析不仅跨模态、跨临床、跨学科、跨领域,并且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影像大数据分析与管理也将成为可能。

正是洞悉到这些临床需求、应用场景以及医学影像的发展趋势,结合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飞利浦健康科技在原有单机版影像后处理工作站基础上,不断创新并推出性能迭代的“飞利浦星云三维影像数据中心”产品(以下简称“星云”):从6.0 版本,到目前国内发行的9.0 版本以及“神飞云”2.0 系统(图1),在满足医院日渐复杂的各种医学影像存储与高级分析应用需求的同时,助力中国健康梦。

图1 星云三维影像数据处理界面

跨越万水千山只为区域影像联通梦

我国幅员辽阔,2018 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据统计显示各级医院数量达3.2 万个,基层乡镇卫生院3.5 万个。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大型医院每天接诊量剧增。这促使包括大型医疗影像设备在内的医学资源向基层医院不断下沉,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然而医疗影像的区域互联仍面临极大考验。

对此,“星云”可依据各种应用场景提供多种解决方案。对于院内影像中心,“星云”支持以院内服务器为基础IT架构,通过院内网络可与医院现有医疗信息系统集成,实现企业级高级可视化成像平台。由于采取单一用户许可管理模式,“星云”可实现终端用户统一平台登录、统一软件应用、版本共享,因而也非常易于管理、维护和升级。而且其无限扩展功能可轻松实现应用客户端数量的扩展,以适应不同规模医院的多站点影像诊疗需求。而对于区域影像中心,“星云”以华为云端服务器为基础,通过高速互联网络可将各级医院影像科数据集中管理,使不同区域的影像数据在统一的平台上实现各级医院的数据互联互通、交互共享。由于“星云”是基于网络的分布式应用,支持远程协作诊断和移动终端访问,其无限应用可能也尽在指尖,也为分级诊疗、移动诊疗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神飞云”2.0系统正是基于“星云”9.0 版本所设计的云影像方案,只为跨越千山万水实现区域影像联通梦。

兼容并蓄实现多模态影像设备融合梦

当前,由于影像设备采购的多源化与产品的多样化,医院影像科必须面对各种设备的繁琐工作流程,而传统PACS 对于影像的处理能力有限,影像医生执行影像扫描、重建、诊断与报告需要在不同模态影像设备之间切换,间接导致工作量的剧增。为此,在统一的平台上实现跨厂商、多模态影像设备兼容、操作简便、工作流程高度整合成为一线医务人员的梦想。

“星云”基于DICOM 3.0 标准,不仅可以连接飞利浦的医学影像设备,还可兼容并处理各品牌厂家所提供的DR、DSA、超声、CT、MR 以及核医学设备所产生的影像,为高级可视化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务。其所配备的专业影像浏览器及丰富的后处理工具,可执行多模态影像浏览与重建,帮助医生降低工作负荷、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助力实现疾病的多模态影像综合对比诊断。在“星云”平台上,医生不仅可以进行图像重建、高级分析,还可以进行报告书写与胶片打印,这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医生的劳动力,为实现影像工作流的融合梦想提供平台基础。

根植临床编织影像与多学科交叉梦

目前医院里有观点认为影像科是辅助检查的医技科室。事实上这个观点是片面的,影像科是医学科技含金量较高的科室,虽然直接不参与临床治疗,但可以为多数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指导。当然,影像科也在谋求变革、积极参与疾病的治疗,其中包括微创介入、辅助手术计划、手术导航等。而较高的影像设备依赖性则是这些新治疗方法的典型特征,这也对影像设备提出了严苛的考验。

“星云”针对不同学科配置了多种专业的应用软件,例如针对肿瘤科的肝脏分析,针对心血管科的全心功能分析、主动脉瓣膜置换及心脏电生理计划,针对急症骨科的手术仿真与3D 打印,针对消化科的结肠仿真内窥镜,针对神经科的神经灌注、脑功能分析及多模态影像融合手术导航等。正是深深植根于临床需求,“星云”在不断打磨中实现功能的优化。影像科可借助“星云”提升诊疗效果,编织影像与多临床学科交叉业务。

多种前沿高级分析助力精确诊疗梦

2015 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精准医学的概念。对于影像学而言,涉及疾病的精确诊断,进而影响后续治疗,是在精准医学中处于首要的关键地位。然而影像学不仅是设备依赖性学科,还具有很强的经验依赖性。医生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才能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即使如此,也难免存在漏诊误诊。那么如何提升影像诊断的精确性,降低过高的经验依赖性?这要求影像后处理设备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影像分析工具,从简单的测量功能,到复杂的图像重建分析软件,为医生临床诊断提供客观有效的诊断工具。

“星云”正是基于这一迫切的临床需求,针对不同模态设备影像,开发并集成70 余款可供多临床学科应用的定量分析套件。其中包括,MR 神经灌注、MR 心脏分析、MR 弥散分析、CT 脑灌注、CT 心脏分析、CT COPD 分析、MI 神经定量分析、MI 心脏分析套件、多模态高级血管分析等功能(图2)。此外“星云”还配备了一些计算机辅助诊断功能,比如肺结节CAD、结肠CAD 等。这些高级分析功能参照相应学科的前沿诊断标准,并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实现自动分析、一键出结果,帮助医生提升工作效率与信心,助力精准诊疗。

图2 “星云”系统集成示意图

携手并进、载梦远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星云”在临床打磨中实现不断完善与创新。目前“星云”已经在中国数千家医院投入使用,并且“星云”9.0 版本及“神飞云”系统也在四川华西医院、青岛市立医院等多家医院落地,正在为医生及患者的精确影像诊疗提供服务,为我国健康梦助力。

抬头仰望茫茫星空,“星云”不正如漂浮在广袤无垠的影像信息流中的数据太空站吗?承载着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美好愿景在浩瀚的生命宇宙中遨游。

猜你喜欢

星云医学影像模态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中国医学影像杂志》稿约
结合多层特征及空间信息蒸馏的医学影像分割
有眼无珠
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合理运用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影像组学在核医学影像中的应用进展
戴一片宇宙星云
玫魂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