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2020-03-01闫晶
闫晶
(临汾市人民医院 山西 临汾 041000)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原因为冠状动脉出现堵塞,心脏缺血而出现坏死情况,造成心脏功能受损。其主要的诱发因素与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狭窄有关,在生活中的常见因素中,有过度劳累、天气变化、剧烈运动等[1]。通常患者在发病时的速度较快,患者在发病前会有乏力、胸部不适、焦躁等症状,若未及时就医,则会严重地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治疗中常以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为主,对于缓解患者的病症有积极作用。但是大部分患者因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度较低,因此会出现较严重的情绪波动情况,所以在临床上给予患者更加有效的护理措施是非常必要的[2-3]。本文主要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重症护理的方法及效果进行以下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6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予以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综合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130 例。对照组男70 例,女60 例。年龄41 ~89 岁,平均(65.25±1.31)岁,发病时间为2 ~12h,平均(7.14±0.28)h;观察组男72 例,女58 例。年龄40 ~90 岁,平均(65.23±1.33)岁,发病时间为3~11h,平均(7.12±0.30)h。两组基线资料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及家属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相关同意书。②经诊断患者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排除标准:存在认知异常或者配合度低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包括给予患者用药指导、病情观察等。
观察组使用综合护理干预,内容包括:①病情观察:在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要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采取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措施;对患者的胸痛频率、程度、部位进行观察,对患者的心率、脉搏等各项生命指标进行监测,随时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②健康教育:由于家属和患者均对健康知识不了解,因此医护人员要提前为其讲解关于疾病的危害、发生原因等知识,告知家属在平时生活中应如何观察患者的身体变化状况,督促患者在家期间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③饮食护理:发病后6h 内,禁止给予患者食物,在病情恢复较好后,为患者准备维生素高、脂肪较少的易消化食物,对于卧床患者,在进餐后半小时后为其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胃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对于能够下床的患者,在进餐后则可适当地站立或走动。④心理护理:针对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焦虑等不良情绪,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情绪状态进行合适地疏导,鼓励患者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认真地解答其疑问;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消除患者内心的不安情绪,为患者介绍相同病症的病友,通过病友间交流,让患者拥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告知患者要多与患者聊天、沟通,护理期间的患者是非常需要鼓励和沟通的。⑤康复运动护理:在患者病情恢复较好后,针对患者的年龄、体能等特点,为其选择更加合适的体育锻炼,每日运动不超过20min,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增加训练强度。⑥出院指导:出院前将患者信息录入档案,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病情好转情况,告知患者正确服药重要性,每月15 日来院进行身体检查。
1.3 效果判定
(1)两组不良情绪评分分析,采用SAS 和SDS 评分表,SAS得分低于50 分为正常,SDS 得分低于53 分为正常。
(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死亡。
(3)两组护理满意度分析,满意:80 ~100 分,较满意:60 ~79 分,不满意:低于60 分。
1.4 统计学方式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不良情绪评分
观察组不良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情绪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不良情绪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SAS SD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130 53.22±2.11 29.27±1.46 52.32±1.25 28.33±1.02对照组 130 53.20±2.09 35.46±1.25 52.31±1.23 35.12±1.31 t - 0.077 36.721 0.065 46.630 P - 0.939 0.000 0.948 0.000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讨论
近年来,由于老龄化趋势的发展,患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人数不断增多;同时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此疾病的发病人群也逐年呈年轻化趋势[4]。患者最常感受到的症状是心前区疼痛,通常发生于清晨、运动或者休息时,并且此症状长时间无法缓解,但是也存在少数患者无疼痛感,发病后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或者是四肢冰凉、休克等症状,以上症状均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情况造成极大的威胁[5]。研究资料显示,在对此疾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给予其更加全面的护理服务,能够对患者的病情缓解有所帮助[6]。常规护理干预中,主要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护理,从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患者的病症,但是未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情况,因此存在一定的缺陷。综合护理干预的内容较广泛,从入院作为护理开始时间,对患者的病情、心理、饮食等进行更加细致的护理,让患者拥有更加积极情绪状态[7-8]。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不良情绪评分较低(P<0.05),说明实施综合护理后,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其更加合适的疏导措施,让疾病认识度较低的患者能够明白疾病的发病原因,并且保持积极的情绪配合治疗。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实施综合护理,经过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更加细致地观察,预防影响患者病情恢复的不良因素产生,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安全。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实施综合护理,对患者的护理不仅在于住院期间,还延伸到出院后的饮食指导、健康指导等,通过定期进行随访,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掌握,督促患者正确服药,同时告知患者定期来院进行复查,从而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对于保障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