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金代白釉红绿彩瓷的彩绘技法的渊源及其影响

2020-03-01王爱国

文物季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红绿磁州窑彩瓷

□王爱国

1996年1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长治八义窑作了详细调查,并在八义村东南约1.5 公里的东山村试掘了两条探沟,获取了大量白釉红绿彩瓷器标本[1]。这次发掘引起了古陶瓷学术界的关注,它不仅为众多的传世红绿彩瓷找到了窑口归属,而且是在一个窑口调查发掘中出土了如此大批量的红绿彩瓷标本,尚属首次。这批红绿彩瓷标本为研究金代白釉红绿彩瓷提供了重要信息。

白釉红绿彩瓷器为磁州窑系瓷器装饰品种之一,它是在高温白釉瓷器或白釉釉下黑花瓷器上再施红、绿、黄等色彩,然后二次入窑低温烧制而成。由于白釉红绿彩瓷色彩鲜艳丰富,绘画线条流畅,很受人们的喜爱。过去古董行称之为“宋加彩”,新中国成立后,考古材料表明白釉红绿彩瓷器出自金代墓葬,故也有人改称“金加彩”。目前关于白釉红绿彩瓷的出现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即“釉上红绿彩彩绘工艺的产生受到了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即高温釉上彩瓷、低温彩釉瓷和可以用彩自如绘画的高温釉下彩绘工艺——白地黑花”。从众多的传世和出土的白釉红绿彩瓷器及在东山村获取的白釉红绿彩瓷器标本来看,白釉红绿彩瓷大都是烧制较成功的红绿彩瓷器,所以长治八义窑东山窑址的发掘者孟耀虎先生推断在此之前应有一个发展时期。目前在尚无法认定哪些是属于白釉红绿彩瓷初创时期的标本,要分析白釉红绿彩彩绘技法产生发展,我们也只能从同时代的彩绘瓷器和在此以前的各式彩绘瓷器、低温彩釉瓷中去寻找它的发展轨迹。

秦大树先生在《论红绿彩》[2]一文中把红绿彩器分成三种:一、白釉瓷器上加绘红、绿、黄三种色彩或仅施红、绿二彩;二、在白釉褐花瓷器上施红、绿彩;三、在低温釉上加红绿彩。孟耀虎先生也将他在长治八义窑发掘的标本做了分类[3]:一、在素白瓷上,仅以红、绿二彩勾划各种纹饰。二、在素白瓷上,以红、绿、黄三彩勾划各种纹饰。三、在烧好的白地黑花瓷上,施红、绿、黄三彩或其中的某一种单色彩。四、在素白瓷上施低温单彩。他们二人的分类大同小异,基本上能涵盖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各类红绿彩瓷,并客观地反映了每一类红绿彩瓷器的基本特征。他们二人的分类都是根据各式红绿彩瓷的色彩来划分的,为了讨论红绿彩的彩绘技法, 我们试着依据其彩绘技法重新划分种类。根据我们所掌握的白釉红绿彩瓷的资料,其施彩技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一、单彩平涂,即用单一色彩或两种以上色彩在施彩部位根据图案需要平面施彩,这种施彩方法类似于中国古代绘画的没骨画法。二、两面夹彩,即先用一种色彩勾勒出图案的轮廓线,然后在轮廓线内填另一种色彩。三、线描法,即用细线(在长治东山窑址多用红彩细线)来描绘各种花纹。此种施彩方法多用来表现花鸟、人物等。四、填彩留白,即根据图案的需要,把花纹外的部分填红绿彩,从而露出白色的花纹,类似于后世青花瓷的蓝地白花。或者在碗心内先用一种色彩勾出花纹图案,然后再用另一种色彩填底,形成绿地红花或黄地红花,加强了图案的立体感。此四种施彩技法或单独使用在一件器物上,也有根据纹饰图案的需要同时使用多种技法于同一器物上。

以高温釉下彩装饰瓷器在我国很早就有,1983年在江苏南京雨花台长岗村吴末至西晋初的5 号墓内,出土了一件青釉盘口壶,通高32.1、口径12.6、底径13.6 厘米,此壶造型端庄,釉下褐色彩绘羽人鸟兽、仙草云气[4]。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釉下彩绘瓷器。然而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再没有看到这种釉下彩绘瓷器,只是在东晋时期,越窑系盛行用点褐彩来装饰青瓷,多是用在壶的口沿部位,施彩技法十分简单。唐代瓷器追求“如冰似玉”,在当时以釉色装饰为主的时代,彩绘瓷不是瓷器装饰的主流,所以釉下彩绘瓷所占比例很小,施彩技法仍停留在简单的泼彩、点彩。我们常见的有湖南长沙窑、河南巩县窑等瓷窑用褐色彩斑或绿色彩斑装饰瓷器,但在长沙窑已经从单一的褐彩逐渐过渡到褐、绿两彩,纹饰题材也从褐色斑点到褐、绿两色斑点图案发展到实物写生,纹饰表现也从写实逐渐到写意。唐代后期已出现用褐色线条描绘图案的轮廓,然后用绿彩渲染的装饰手法。宋代的磁州窑是把釉下彩绘技法真正发扬光大的瓷窑。釉下褐彩彩绘瓷是宋代磁州窑最富特色,在宋瓷中独树一帜的产品。大约在北宋中晚期,磁州窑制瓷工匠受黑剔花工艺的启发,采用中国水墨画的技法,创造了磁州窑最具特色的釉下彩绘瓷,它运用奔放的笔法,熟练的技巧和强烈的色彩对比,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蓬勃的生命力。无论花鸟、鱼虫、人物、山水以及书法等都挥洒自如,简练流畅,是制瓷工艺和我国传统绘画、书法艺术高度结合的作品。然而就磁州窑的釉下彩绘瓷的绘画技法来看,磁州窑的施彩方法仍是单一的平涂法,在一些高档的磁州窑白釉黑花瓷是用蓖划线纹,然后再施彩,划出的线纹因彩厚而色深,以此来表现花叶的筋脉,这种工艺类似于后来的元青花。到长治八义窑的白釉红绿彩瓷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白釉红绿彩瓷的施彩技法是继承了磁州窑,又在磁州窑的基础上发展了彩绘技法。

长治八义窑白釉红绿彩的施彩技法继承了磁州窑单彩平涂,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两面夹彩、线描法和填彩留白等施彩工艺。这四种施彩方法直接影响了后世彩瓷的绘画技法,尤其是对元以后景德镇有很大影响,催生出了五彩、斗彩等诸多新品种。

元代景德镇将红、绿、黄彩施加于青白釉、卵白釉和白釉上从而创烧出了最初的五彩瓷。这些五彩瓷大多在施彩部位根据图案需要在白釉上平面施彩,或用细线描绘纹饰,其绘画技法很明显受到了红绿彩的影响。日本长谷布乐尔、藤冈了一主编的《世界陶瓷全集·明》中收录了一件五彩唐花狮子戏球纹玉壶春瓶,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中将其定为元代[5]。该瓶自上而下满布六层纹饰,间用红色双线隔开。腹部单彩平涂主题纹饰狮子戏球,间杂犀角、银锭、方胜等道教图案,图案虚实相兼,一气呵成;其余瓶身分别用线描法绘以蕉叶、古钱、云头、忍冬、变体莲瓣纹等,笔触细腻,线条纤细。整件作品色彩绚丽,多种彩绘技法交互兼施,单彩平涂、两面夹彩及线描法等齐集一身,技艺多变(图一)。长治八义窑出土物中有一件女俑标本(G2②:5)[6]。周身服饰以红、黄、黑、绿、白五彩描绘。衣裳、披风皆单线平涂施以黄彩,绿白条带作边,白色衣襟红线勾边,抹胸用红线勾边绿带和白底红彩曲回纹装饰,黑彩涂抹肚兜,裙摆红绿彩平涂。色彩绚烂,施彩技法可谓丰富多样。通过比对可看出,红绿彩和五彩之间在施彩技法上有着明显的前后承接关系。从红绿彩到五彩是一个从粗犷到细腻,从简洁到繁复,从幼稚到成熟的演变过程。由此也形成了五彩瓷色彩鲜明,对比强烈,装饰性强和极富张力的艺术特点。

图一 元代五彩玉壶春瓶

斗彩的诞生也应是在移植了黑彩勾边的红绿彩瓷的施彩技法之后产生的瓷器新品种。对“斗彩”一词,通常的理解是以釉下青花为轮廓,釉上填以彩色,烧成后遂有釉下彩与釉上彩斗妍斗美之态势,故称“斗彩”。清代的《南窑笔记》云:“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其实斗彩的施彩主要是采用了“两面夹彩”的技法。1988年11月景德镇珠山明代御器厂遗址出土了一件以釉下青花和釉上红、绿、黄、紫彩描绘鸳鸯莲池纹的宣德瓷盘[7]。此盘是先用青料在坯体上点画出水波以及鸳鸯的羽翅、头、眼、腿等局部,其他部分则用尖器划出极细的轮廓线,然后罩透明釉经高温烧成,再在釉上依线勾勒填绘红、绿、黄、紫等彩(图二)。

西藏萨迦寺也藏有一件宣德款斗彩莲池鸳鸯纹碗[8]。口沿内外的龙纹、藏文及底部的海水纹皆整体为釉下青花钴料描绘,腹部鸳鸯、水草则分别以釉下青花勾勒描摹局部,余处釉上采用红、绿、褐、黄诸彩勾画点染(图三、图四)。

长治八义窑出土有一件黑绿彩碗(G2②:8)标本[9]。该碗内底高温釉下黑彩绘花卉,花卉上低温点饰绿彩;腹部黑彩两周勾边,黑彩边线内填以绿彩。施彩技法为两面夹彩,高温釉下彩和低温釉上彩相结合。

通过对比不难看出,至迟在明宣德年间景德镇的窑工已学会了红绿彩瓷的施彩技法,在釉下用青花勾勒纹饰轮廓,高温烧造,之后用红绿黄等色彩填绘图案,再入窑二次低温烧成,于是便创烧出了绚丽的斗彩瓷。

在出土的标本中有一件折枝牡丹纹碗(G2①:30)[10],运用了填彩留白的施彩技法。该碗内底红彩勾画牡丹,内涂红彩,花叶用红色单线画出,花和叶外为绿彩地。浓密的绿色反衬出艳丽的红色牡丹,色彩反差明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图二 宣德鸳鸯莲池纹盘

图三 西藏萨迦寺藏“大明宣德年制”款斗彩莲池鸳鸯纹碗(1)

图四 西藏萨迦寺藏“大明宣德年制”款斗彩莲池鸳鸯纹碗(2)

后世的青花瓷中有蓝地白花瓷便是借用了红绿彩中的填彩留白技法。青翠的蓝色青花打底,在底子上适当的位置依照所表现图案的形状留白,色彩的强烈对比更能突现出明晰的花纹。

此外,单彩平涂、两面夹彩、线描法等的运用更多地也反映在了明清青花瓷器的绘画装饰中。由此也成为明清青花瓷器鉴定的依据之一。

综上所述,红绿彩作为磁州窑系中一支独特的瓷器品种,在北方乃至整个中国的瓷器烧造史上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红绿彩是在高温釉上彩瓷、低温彩釉瓷和白地黑花的装饰技法影响下而产生的,之后快速发展并最终导致了后来更为成熟和绚丽多姿的五彩、斗彩等瓷器的出现。其施彩技法甚至还影响到了青花瓷的绘画装饰。

[1][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长治八义窑试掘报告》,《文物季刊》1998年第3期。

[2]秦大树、马忠理《论红绿彩瓷器》,《文物》1997年第10期。

[4]易家胜《南京出土的六朝早期青瓷釉下彩盘口壶》,《文物》1988年第6期。

[5]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

[6]图见《山西长治八义窑试掘报告》,《文物季刊》1998年第3期,封三,3。

[7]《景德镇珠山出土永乐、宣德官窑瓷器展览》,香港市政局出版,1989年。

[8]胡昭静《萨迦寺藏明宣德御窑青花五彩碗》,《文物》1985年第11期。

[9]图见《山西长治八义窑试掘报告》,《文物季刊》1998年第3期,封三,1。

[10]图见《山西长治八义窑试掘报告》,《文物季刊》1998年第3期,图版贰,2。

猜你喜欢

红绿磁州窑彩瓷
夏义兵
粉彩瓷创新与发展影响因素与原则探析
——基于“非遗”视野
初春
河南红绿辣椒种业有限公司
浅析明清时期彩瓷纹样的艺术特征
与古代艺术大师画粉彩瓷
浅绛彩瓷欣赏之一
黑与白的艺术——磁州窑白地黑花瓷枕
我失去了世界上唯一的你
元代磁州窑的“梨花白”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