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在急诊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2020-03-01刘成官
刘成官
(昆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江苏 昆山 215300)
快速型心律失常是一种发病率偏高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病后会有心房扑动、心房纤颤、心动过速等多种症状。快速型心律失常还是一种病情发展快的疾病,患者发病后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则可导致患者发生心源性休克甚至是猝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普罗帕酮与胺碘酮均为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常用治疗药物,但临床有关两种药物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对比研究比较少。针对这一现象,本研究选取2019 年2 月—2020 年3 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110 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对象,对比不同药物在急诊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 年2 月—2020 年3 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110 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每组55 例。研究组有男32 例,有女23 例;患者年龄46 ~83 岁,平均(64.63±6.71)岁;房性期前收缩患者有35 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有12 例,窦性心动过速患者有8 例。对照组有男31 例,有女24 例;患者年龄46 ~82 岁,平均(64.48±6.79)岁;房性期前收缩患者有33 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有13 例,窦性心动过速患者有9 例。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心电图得以确诊的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的患者;自愿参与研究,且对药物不过敏患者。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哮喘、严重肺部疾病、急性心力衰竭等疾病患者;存在药物禁忌证患者;难以配合研究,完成相应用药疗程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入院并确诊疾病后,均给予控制基础疾病、吸氧、监测并调节患者心率、监测并调节患者血压、镇静等急诊常规治疗。
对照组55 例联合应用普罗帕酮治疗,药物口服,初始剂量是100mg/次,3 次/d,而后可根据病情控制效果,增加药物用量至150mg/次,在疾病控制有效后药物用量下降至50mg/次,连续用药1 月。
研究组55 例联合应用胺碘酮治疗,药物口服,若患者心率小于80 次/min,则药物用量为200mg/(次·d);若患者心率大于80 次/min,则药物用量为200 ~250mg/(次·d);2 次/d,连续用药1 月。
1.3 观察指标
(1)用药治疗有效率。疗效评估标准[2]:显效: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基本消失,24h 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显示期前收缩减少80%以上。有效: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有所缓解,24h 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显示期前收缩减少50%~80%。无效: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无明显变化,24h 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显示期前收缩减少50%以下。
(2)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帝)、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在统计学软件SPSS20.0 数据包中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行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用药治疗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55 例的用药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用药治疗有效率对比(例)
2.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对比
两组治疗前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优于治疗前,研究组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对比(±s)
表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对比(±s)
组别 例数 高切全血粘度(mPa·s) 低切全血粘度(mPa·s) 超敏C 反应蛋白(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55 8.56±1.21 6.00±0.87 10.90±2.24 6.80±1.20 18.27±4.15 8.05±2.01对照组 55 8.57±1.20 6.78±0.96 10.92±2.27 8.88±1.41 18.23±4.17 13.24±2.35 t-0.108 12.117 0.098 9.287 0.227 14.323 P-0.56 0.01 0.23 0.01 0.15 0.01
3.讨论
快速型心律失常是一种发病机制为出发机制异常、心事折返的疾病。该病多发于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冠心病导致人体心室导构,继而造成心肌缺氧缺血,继而增加患者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发生率[3]。在所有心律失常中,快速型心律失常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类型,该病发病迅速,患者的病死率比较高[4]。因此,如何通过有效手段干预患者的病情,纠正患者的心律失常是临床治疗重点。
临床在确诊快速型心律失常后,多通过急诊用药对症治疗,达到控制患者病情,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的效果。但是,若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接受急诊常规治疗,获得的效果有限,难以达到理想范围,且部分患者应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反而会抑制心功能,加重心律失常病情,难以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5]。
胺碘酮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抗心律失常新型药物,近年来在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广泛应用。胺碘酮是一种苯呋喃类衍生物,人体应用后可有效阻滞钠通道,可有效改善心肌的缺氧缺血情况,可有效扩张心肌血管,可减缓缓和心率。再者,患者不会因为应用胺碘酮治疗而影响心功能,即便是恶性心律失常,应用胺碘酮治疗,也可获得相对理想的疗效。现代药理学表明,胺碘酮中的有效成分可有效抑制机体钾离子外流,可有效延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间,可有效阻滞钠通道,可减缓细胞激动传达[6]。再者,胺碘酮还可调节人体心肌细胞代谢,可有效保护细胞功能的完整性,可有效清除自由基。
临床有研究[7]指出,相较于急诊常规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联合应用胺碘酮治疗,患者的心率、血压、心功能均得到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理想(93.55% VS 69.23%)。也有研究[8]指出,在常规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基础上联合胺碘酮口服,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炎症水平,可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赞成以上观点,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胺碘酮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明显更优。
综上所述,胺碘酮在急诊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中,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