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 ”倡议下中国文化域外交流策略研究

2020-02-29穆重怀宋殿娇

侨园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中华文化倡议

穆重怀 宋殿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在理念之一,它是建立在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基础上的。为了全人类的美好未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为当下的国际社会提供了全新的公共产品。特别是在逆全球化之风甚嚣尘上之际, “一带一路”倡议更是体现了中华文化以人类共同利益为重的天下观和义利观,表现了中华民族四海一家,天下大同的宇宙理念。这是中华文化内在价值的独特体现,它具有全人类性的普世价值,体现了人类的本质,是超越了各种狭隘政治理念的全球主张。在当下,随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被世界人民广泛接受,作为中外交往重要基础的文化交流也日益获得重视,在这里我们探讨一下中外文化交流的现实策略。

国相交在于民相亲,国与国的交往可以依托众多的平台,可以从意识形态的相近、经贸往来的依赖或是国家安全的需要出发来构建国家关系。这些因素都可以成为推动国家关系发展的动力,但是国与国之间要想形成真正密切的联系,无论如何不能脱离人民之间的往来,也就是说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是巩固和加深了解,推动友谊的重要方面。只有民心相通,在文化上形成相互的理解,才可能构成真正稳固的国家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如何通过文化交流来深化和推动它的切实落地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众所周知,由于不同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历程,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差异,克服这些差异,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借鉴的文化观念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抓手。

在推动文化互联互通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遵循如下原则。首先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思维观念和生存方式的一种内在信仰。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探索和思考,是中华民族生存经验的集中总结。它既包含对世界的独特自我解读,也涵盖了具有全人类性的普适观念。坚持文化自信就是坚持民族文化存在的实践合法性,这是进行对外文化交流的心理和现实基础。其次要坚持文化开放。孔子说过,礼失而求诸野,这代表了中华文化的开放心态。不断地接纳与融入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是中华文明茁壮成长的重要推动力。文明互鉴就是要有一种扬弃的态度,不仅要求大同,更要允许存小异,君子相交和而不同就是这个道理。再次要坚持文化创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保持了数千年的血脉源流从未断绝,在它的内部包含了各个时代的文化内容,因此要对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使之与时俱进,获得新的时代内涵,保持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使之历久而弥新。根据这些原则,我们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外文化交流要采用三个策略。

首先,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改革开放40年,中国在各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势,出现了走出去与引进来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对于推动中国走向世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走出去与引进来打破了以往的传统意义,被赋予了创新的视角,它们的内涵与外延都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文化交流中,走出去意味着中华文化的域外传播,也就是说把中华文明的优秀内容推向世界,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民。中华文化走出去不仅要向域外介绍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还要向世界介绍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只有两者的紧密结合才会勾勒出中华文化的全貌,才能使世界人民真正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内在本质,才会接受进而热爱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走出去要寻找与传播对象的契合点,寻找中华文化与相关文化的共同之处,了解文化接受者的文化导向。既要借助于既有的刻板印象,也要加入相关的创新修正。有必要重视交流对象的思维特质和理解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媒介手段,充分利用语言的载体作用,通过语言来介绍文化。

同样,文化的引进来体现了文化的流动性。文化交流本身是动态的,它会随着交流活力的增加,自觉或是不自觉地产生流动,形成影响。随着中国全面开放的进一步加深,中国与世界的接触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频繁,文化的交流也是越来越密切,这是大势所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来接受外来文化的合理内核,接受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不断地吸纳、融入与改造这些成果,从而进一步丰富中华文化的内容,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化水平,使之更具有普适性,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交流中的引進来要充分注意分析其他文化的合理性,不能盲目地崇洋媚外,或是不加区分地全盘接纳,一定要遵循扬弃的理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文化引进来能够真正地践行文化互鉴的理念。

文化交流的走出去与引进来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没有文化的走出去,世界不会了解中国;没有文化的引进来,中国也不能了解世界。只有两者紧密地结合,才能够有效地实现文化的沟通与理解,才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只有顺利地实现文化的互联互通,才能够真正地实现文明的互学互鉴,才能够实现国与国、人民与人民之间的心灵沟通,从而实现共同合作与共同繁荣,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软实力与硬产品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为世界提供了大量物美价廉的产品,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巨大进步,新四大发明开始享誉全球。尽管这样,在中国提供给世界市场的产品中,像高铁、核电站等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重工业产品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从而给鼓吹中国威胁论的别有用心的人留下了中国在使用锐实力的说法。

实际上,任何一种产品都具有文化的内涵,它都代表着一种文化认知和生活方式。高铁也好,核电站也罢,都是提高大众生活质量的重器。我们接触过的乘坐过中国高铁的外国留学生和来访者都对中国的高铁赞不绝口,认为体现出了高效率,所以在向世界推出中国产品时,我们要从文化共性的角度展示它的软实力的一面,使产品具有更多的文化特质,这样也更能够引起使用者的情感共鸣。

此外,在当代中国文化中是不缺乏软实力的,曾经的乒乓外交、杂技外交,以及现在还在使用的熊猫外交都是这种软实力的直接体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展开,中国会有更多的产品走向世界,必须把它们同文化交流结合在一起,在提供产品的同时,还要提供一种文化理念,让使用者通过产品来接受观念,从而实现文化的域外交流,如把高铁同熊猫结合在一起就会成为一个经典的范例。

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任何一种产品都是文化的体现。而文化交流正是为产品走出去搭建的一个平台。硬产品需要文化去推介,而文化需要优质的硬产品去深化,两者的完美结合可以有效地推动国家形象的建立。

再次,要传统与当代相结合。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这是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向世界介绍这些古迹和文物有助于世界了解一个民族的前世今生,但无论是这些有形的物质遗产,还是那些无形的精神产品,它们代表的都是一个曾经的中国、历史的中国,标志着一个民族辉煌的过去,所以在文化交流中我们要努力挖掘历史传统中的当代信息,形成完整的文化链条。

在当下的文化交流中世界关注的是当下的中国,要了解当下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提供一个欣欣向荣高速发展的中国,它既有着令人骄傲的过去,也有着美好当下的中国。在文化交流中我们可以提供书法、功夫、剪纸等等教学,但也应该介绍抖音、狼人杀等等时尚流行的文化现象。我们要让世界看到丰富而全面的中国,不忘历史,关注当下。

传统与当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传统是当代的过去,当代是传统的现在。在文化交流中只有两者相呼应才能展示一个全面而真实的中国。

文化交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面。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要充分地总结历史经验,借鉴成功案例,实现中外文化的互鉴与交流。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中华文化倡议
中德音乐文化交流途径探究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倡议书的写法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Happy Afternoon Tea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欧盟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新倡议
中印文化交流五十年——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