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

2020-02-29苏志龙潘耕耘陈黎黎董雅洁刘鹏成文章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

苏志龙 潘耕耘 陈黎黎 董雅洁 刘鹏 成文章

摘 要:培养技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的使命,也是对当地经济发展储备人才的必要手段,是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培养目标。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用技能型)致力于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能力,改革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培养出一批面向农林层基的高技能型农林人才。在卓越农林人才项目的契机下,普洱学院结合学校自身优势与区位特色,改革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设置,探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农林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卓越农林人才;人才培养方案;普洱学院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01-0133-03

Abstract:Training technical and applied talents is the mission of local universities and the necessary means to reserve talents fo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it is also the goal of training talents to meet the diversified needs of market economy. Outstandi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lan (the type of practical skills) is committed to improv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bility of local university,reforming the teaching mode and curriculum system,and cultivating a number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s with high skills oriented to the found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der the opportunity of outstandi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s project,Puer University combine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o reform the teaching mode,curriculum system,and the settings of talent training program,which can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s.

Key words:Outstandi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s;talent cultivating program;Puer University

2014年,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公布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以下简称“卓越农林人才项目”,教高函[2014]7号),普洱学院园林专业获得了实用技能型改革试点。

1 地方本科院校定位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制度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形式的多样化需要多样性的人才,传统的以传授高深学问、研究型大学已不能满足多样化的人才需求[1]。为适应这一新形式、新需求,地方本科院校开始实施转型发展,由以学科建设转向以专业建设为主,实施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地方本科院校实施专业根据社会需求灵活设置,课程安排以依据岗位要求为原则,切实培养社会用得上的人才,由研究型、复合型大学向应用型大学转变[2]。

2 普洱學院园林专业发展历程

普洱学院前身为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1978年正式招生,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普洱学院,2014年作为云南省首批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同年被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批准为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园林专业,实用技能型)改革试点项目单位。该校园林专业于2007年开设,招收专科生,201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自开设以来,一直实施“3+1”联合培养模式,采用“双主体”模式教学,定位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省级特色专业。

3 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3.1 培养目标 普洱学院园林专业扎根于普洱市,面向云南省,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素质、扎实基础、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且具有发展潜力,掌握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在城市建设、园林部门、花卉企业从事风景区、城镇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管理,园林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2 培养要求

3.2.1 知识要求 知识要求是对学生专业理论方面的规定,要求掌握扎实的风景园林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系统掌握园林植物繁育、栽培与养护、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我国国土绿化、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建设、环境保护、森林资源及国土资源管理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3.2.2 能力要求 能力要求基于学生对各项技能的掌握,科学的实验实训课程的设置是实现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3],要求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园林植物选择、繁育、栽培与养护、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园林规划与设计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掌握1门外国语,能初步阅读园林专业的外文文献,了解国内外风景园林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具有较好的表达、交流、沟通的能力。

3.2.3 素质要求 素质要求是对学生职业素养、人文道德方面的要求,学生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自信宽容的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遵纪守法、诚信为人,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具有从事园林职业的素质要求:认识园林事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具备较高的科技与文化素质:具备一定人文情怀与科学素养;对主要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有一定了解;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习惯以及求实与探索精神。

3.3 课程设置

3.3.1 设置原则及方法

3.3.1.1 应用性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应符合地方本科院校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与战略,结合学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办学定位,能力培养注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实施“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的“三技能”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专业技能。增加专业校外见习,注重与地方经济相结合,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3.3.1.2 德育为先 强化思想品德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学生自主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专业素质;多渠道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适应新时代形势下多元化的要求。

3.3.1.3 强化方向、拓展素质 课程模式实施“专业基础课+模块方向课+素质拓展课”的方式授课。专业基础课注重园林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操作的学习;模块方向课根据园林专业课程性质以及学生兴趣爱好将部分专业课分3个模块实施;素质拓展课注重职业素养与专业学习的结合,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养为目标。

3.3.1.4 优化课程体系 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适应岗位职业要求为主线建设课程体系,基础理论课程以理解、入门为原则,注重讲清概念、基本技能的练习;专业方向课以掌握、强化为原则,注重理论的针对性,实训的应用性;素质拓展课强调学习行业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3.3.1.5 融入认证、突出职业性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首先应遵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根据行业特点与岗位要求对接认证要求,引入职业证书认证,实施双证书制度。教学以行业岗位要求为基础,分析职业能力,加强能力培养,实现校外一体,突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职业性。

3.3.1.6 强化地方特色 本着服务地方的目标,加强校外见习,熟悉地方经济结构及发展特点。从地方实际出发,结合园林专业的一般规律,鼓励大胆创新,完善大学生创业制度。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地方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

3.3.1.7 坚持校企合作 实施“3+1”教学模式,1年在企事业单位、科研单位进行顶岗实习,熟悉行业岗位职则,掌握园林专业项目实施流程,提高具体项目实操能力,由以学生为主体向以项目为主体方向转变,实现“教、学、训、做”一体化。改革考评方式,实行校外導师主评、校内导师辅评的综合评价,力求达到学校培养合格、用人单位满意、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

3.3.1.8 以就业为导向 课程体系设置的转变,应以学科本身为特点的原则,围绕市场需求、人才缺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以实践能力、应用能力提高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公共知识、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一体的课程体系。就业导向原则要求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等综合措施[4]。

3.3.2 课程体系 采取以模块化教学为核心,以学生兴趣及擅长为选课原则,以培养学生实操能力与提高职业素养为目标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模块专业课、素质拓展课、综合实训课,课程具体设计见表1~3。

素质拓展课包括选修课与自主学习课程,选修课包括管理学基础、草坪学、设施园艺、环境艺术学、城市规划原理、园林模型制作、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等。自主学习课程包括园林美学、植物文化、园林设计方案鉴赏、园林摄影、园林规范与标准、园林机械操作与维护等课程。综合实训课以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为主,依据学生兴趣选修社会实践以及课程比赛等。

3.4 考核方法 考核方式以课程性质为标准设计,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办法,提高平时作业与出勤比例,提高实践课程比例,重视过程学习。一是试卷考试与平时表现结合。此种考核方式适合理论课程,闭卷考试分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平时表现包含日常出勤率与作业完成情况,所占比例由课程特点决定的。二是试卷考试与现场考核结合。此种考核方式适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现场考核依课程性质不同决定的,例如,园林树木学以植物识别为主,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强调病虫害判断与防治措施,园林规划设计以理论与快题设计为主。三是素质拓展类课程与自主学习课程以实践报告的形式考核,综合考察学生自我学习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4 结语

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下,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与转型发展的良机。在计划的推动之下,应结合高校自身的优势与区位特点,发展自身的优势学科与优势专业[5]。卓越农林人才项目的实施是一项综合工程,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施过程是学校走向社会,学生融入社会,教师了解社会,是社会与学校双向互动的过程,有助于学校知名度的提升[6]。

普洱学院园林专业以卓越农林人才项目为契机,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等均进开展了针对性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宝贵的实践经验。近年来,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特色化,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应随着行业的变化而作相应调整,使得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云艳,赖志柱,左建军.对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5:113-114.

[2]陈小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及发展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8):5-8.

[3]晏丽,杨雨松.基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园林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3):162-164.

[4]胡金龙.基于就业导向的地方高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24):141-142.

[5]蒋桂英,李鲁华,李智敏,等.地方农业院校农学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7,19:89-90.

[6]张全国,何松林,宋安东,等.实施综合改革工程培养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J].高等农业教育,2013,7:3-6.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方案
新时期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考
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从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浅议汽车专业课程设置与实施
高校转型背景下应用物理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过程培育的研究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