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ry of the Last Man (Excerpt)《末人日记》(节选)
2020-02-28罗伯特·明黑尼克许景城
罗伯特·明黑尼克 许景城
1. Prophecy
Perhaps
I am the last man.
Perhaps I deserve to be.
So in this driftwood church
I hum my hymn of sand.
Yet any god
would be welcome here.
Any god at all.
6. Anglers
How tedious were the fishermen.
Always the same enticement:
log on, log on, the wonders await.
But I prefer the midnight swell
and the moon that dips its sickle in the surf.
7. Nocturne
The clouds flaked with gold leaf,
the sea burning. And I wonder
why I am writing this down,
knowing what I know, dreading what I dread.
Perhaps I should call a truce with myself.
11. The Future
Not a soul now,
not a sound.
If its true I am the only one
then I might move inland,
find a mansion, dine at
the Duke of Westminsters teak table,
lick the paint from his last Lorrain.
13. Home
But until I know
what the world wants of me
I will stay here, the moon
curved like the congers tusks,
these waves, dark as marrowbone,
breaking where I know theyll break,
stopping where I say.
1. 預言
或许
我是那位末人。
或许,我命中注定。
故此,在这座浮木般的教堂中,
我哼唱着对沙砾的赞美诗。
而任何一位神
将欢迎莅临此处。
是任何一位神!
6. 渔夫
渔夫的生活多么乏味。
总是施展同样的骗术:
上钩,上钩,等待奇迹。
而我却喜欢午夜膨胀,
明月如一把镰刀蘸着冲浪。
7. 夜曲
云彩缀着金叶薄片,
大海炙热翻滚。而我陷入沉思
为何写下这句话,
知所知之事,惧所惧之事。
或许,我应与自己休战。
11. 未来
如今,没有灵魂,
没有声音。
倘若我真是唯一的末人,
那么,我会移居内陆,
找一座府邸,在
威斯敏斯特公爵的柚木桌上就餐,
舔着他最后一位画家洛林的颜料。
13. 家园
但在弄明白
世界想从我这里获得什么之前,
我会待在此处,月亮
弯曲,弧线犹如海鳗的獠牙,
此处的海浪,暗如骨髓,
拍打在我知道他们将拍打之处,
停留在我所道之处。
罗伯特·明黑尼克,1952年出生于南威尔士尼思镇,成长于布里真德自治县附近,先后求学于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学和卡迪夫大学,之后在生态环境领域工作,与好友共建了威尔士“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组织,并以联合协调员的身份任职该机构多年。曾担任国际季刊《威尔士诗歌》(Poetry Wales)主编,受聘为 “可持续威尔士”慈善机构的顾问,目前居住在南威尔士波斯考尔镇。
除了环境斗士的身份外,他还是一名随笔作家和诗人。出版了两部随笔:荣获1993年威尔士文化部年度图书奖的《观看吞火者》(Watching the Fire Eater, 1992)和讲述了阿尔巴尼亚、加利福尼亚州、威尔士与英格兰的《荒原》(Badlands, 1996)。此外,他还主编了《绿色议程:论威尔士环境》(1994),2005年出版《往返巴别》(To Babel and Back),获得了2006年威尔士年度图书奖。
出版诗集包括《迷宫中的线索》(A Thread in the Maze, 1978)、《本土》(Native Ground, 1979)、《终生监禁》(Life Sentences, 1983)、《恐龙园》(The Dinosaur Park, 1985)、《掠夺者》(The Looters, 1989)、《嘿,胖子》(Hey Fatman, 1994)、《诗选》(Selected Poems, 1999)、《飓风过后》(After the Hurricane, 2002)、《浮木国王》(King Driftwood, 2008)、《新诗选》(New Selected Poems, 2012)、《末人日记》(Diary of the Last Man, 2017)、《沙丘》(The Dunes, 2019)。2003年出版了译著《奸夫之舌:威尔士诗歌翻译集》(The Adulterers Tongue: An Anthology of Welsh Poetry in Translation);2007年第一部小说《海冬青》(Sea Holly)问世,并入围2008年翁达杰奖(Ondaatje Prize);2015年续篇小说《石灰岩人》(Limestone Man)出版;2011年其短篇小说集《巴比伦之钥》(The Keys of Babylon)问世,入围2012年威尔士年度图书奖。
选诗出自诗人明黑尼克2017年出版的同名诗集《末人日记》(Diary of the Last Man)。该作品是一首由23个小诗组成的长诗。此诗叙事虽显零散,却始终不离“气候变化”这一主题,记录了诗人从庞特洛汀至布赖顿,横跨威尔士与英格兰边界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该诗语言沉潜阴郁,极富反思性,犹如一首哀歌,向读者娓娓道来,作为地球上唯一幸存者的叙事者就人类对地球生态的破坏发出了哀怨与呐喊。正如英国桂冠诗人卡罗尔·安·达菲(Carol Anne Duffy)的评价, 此诗如“苍凉的哀歌,渗透着环境政治思想,富有活力与远见卓识……对日益暗淡的人类家园投射出一缕非同凡响的光线”。2 此诗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诗人如何带着一颗自由自在、孤独的心去观看和反思毫无意义而言的无人世界。正如该诗集封底的简短介绍中指出的一样:“该诗回忆起了诗人早期作品所涉及的所有地理,新旧世界,如今却无人居住,唯有一个孤独的灵魂,無拘无束,畅通无阻,为所欲为,然而,人类的意义却已消失殆尽。诗人却还活着,还在用语言进行记录。”3
这一描述很大程度上会使读者想起1970年代初西方生态哲学界的“末人”思想实验。这个大胆的思想实验由著名生态哲学家理查德·劳特利(Richard Routley,1983年后改姓为Sylvan西尔万)于1973年提出,目的在于验证西方道德传统中盛行的原则不能够为环境伦理提供令人满意的理论基础。据理查德所言,“末人,幸存于崩溃的世界体系中,尽可能地消灭地球上所有的动植物(却毫无痛苦,犹如深处屠宰场)。按照基本的沙文主义原则,其行径皆被认可,然而从环境层面上看,其行径却铸成大错”。4之所以从沙文主义原则角度出发,“末人”并没犯错,是因为作为唯一的幸存者,无须考虑其他人的利益,沙文主义的自由原则赋予了他为所欲为的权力。然而,地球除了唯一幸存的人之外,还有诸多自然生物与外部环境,故此,从生态环境视角看,“末人”其罪当诛。由于沙文主义带有浓重的、典型的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因此,并不适合为环境伦理提供任何的理论基础。故此,“末人”思想实验呼吁非人类中心主义的道德评判标准,比如后来的生物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和整体论。
回到罗伯特《末人》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虽用了“末人”作为标题,看似是对哲学界“末人”思想实验的一种诗性践行,诗中却没有出现理查德所构想的“屠杀场”的“血腥”场面,反而描绘的是一位独行侠或孤独的思想者,摒弃了沙文主义的享乐思想,徘徊、栖息在冰冷凄清的海边,与自然共舞,之后移居内陆,徒步来到死寂般的城市伦敦与布赖顿,站在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层面,去体会并反思人类社会曾经的奸诈、无限的欲望与追求,发现这些行为不但破坏了自然生态,而且最终皆坠入无意义、无价值的深渊中,城市生活的乏味与崩溃的社会道德生态让他最终渴望回到威尔士的故土,踏上归程,回到大自然的环抱中。从这一层面上讲,罗伯特堪称一位生态哲学诗人。
此诗富有生态哲理,由于笔者精力、能力有限,故此希望读者自己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去挖掘更为有趣、更为深刻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