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2020-02-28陆岷峰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金融科技风险管理

陆岷峰

摘要:依据供应链过程的内在信用逻辑而衍生出来的供应链金融,既是金融机构拓展的新金融品种,更是支持供应链各个环节企业的有效路径。供应链金融具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和运营方式,因而其产品既具有一般金融产品的风险特征,更有其个性化的风险内涵。防范化解供应链金融风险,除了要运用一般的风险管理手段,更要积极引用以区块链、大数据为主体内容的金融科技来管理,通过金融科技可以有效治理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病灶,以技术手段提升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能力。

关键词:金融科技;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26X(2020)01-0067-07

一、引言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均可表述为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上下游关系、服务与被服务关系,从一对一的角度来讲就已构成了一个封闭的供应链。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供应链是不封闭的,而是开放式的,即按照供给的资金、信息或物质可以无限地延伸或拓展。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中的一切经济活动,如果仅仅从供需角度来表述,均可抽象成供应链的关系。

金融意义上的供应链具有特定的内涵与外延,它是指市场经济中的经济组织之间产生的一种供需关系,其链条长而复杂。供应链金融是指供应链中各经济要素根据融资需求,由金融机构给予的票据融资、仓单质押、保理等业务的总称,当然也包括了结算等相关业务,但这主要指为经济组织提供的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对于推动供应链上的企业扩大交易规模、提升交易效益、解决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优化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拓展收入渠道也有十分重要的帮助,其社会价值远远大于存在的经济价值。但是与其他金融产品相比,由于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供应链中的信用逻辑进行资金支持,其风险相对要高得多,在整个社会资金仍处于卖方市场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往往会选择风险权数较小的一些抵押类贷款的项目,供应链金融的高风险性会反制供应链的发展。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体制、机制对于推动供应链的成长与发展十分必要。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一直是国内外金融机构研究与探索的管理重点,积累了很多经验与方法,但是面对复杂性加强、链长无限拉长、链接点无限增多等情况,单凭传统的管理手段及经验已无法应对供应链金融中的若干风险,而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不仅技术上已经十分成熟,并且应用场景也已经基本具备,因此积极引用金融科技运用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着力解决供应链金融中风险识别、预警等难题,对于提升供应链金融管理水平、以金融促供应链企业发展十分必要且可行。

二、文献综述

(一)供应链金融风险研究

赵晨阳和张玲玲(2019)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以链上各主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整合有持续经济往来的链上参与者,以中介机构来监督并控制货物权,使得资金进行链上流动,并通过自我约束机制及时清理不适当者,使得成本和風险可控可接受的一种融资模式。宋华和杨璇(2018)认为从外部引发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原因主要是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产业政策的调整、不同时期的战略目标以及不可抗自然因素;从内部引发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供应链中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恶意欺诈、经营失败等。陆岷峰和徐阳洋(2019)认为供应链中的金融风险主要是供应链上交易主体间进行虚假贸易、面临经营真实性带来的风险;由于交易主体进行财务造假或操作失误形成的操作性风险和道德风险;供应链链条过长可能引发的人力成本过高的风险等等。单文涛和王永青(2018)认为最主要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是核心企业由于经营出问题引发的链条风险和供需企业双方共同合谋签定无真实贸易背景的合同欺诈风险,产生这些风险的原因一是法律不规范、不完备,二是社会信用体系缺失。倪风华(2018)认为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主要有贷前调查可能会存在的欺诈风险以及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合约设计上可能存在的风险。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单文涛、王永青(2018)认为在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上要创造强化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法律和制度环境;要打通商业银行与政府各部门信息通道;要优化商业银行供应链抵押管理中的各项流程。宋华、杨璇(2018)认为应从网络和业务结构、交易与管理流程、声誉资产和信息治理三个维度深入开展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同时整合供应链金融架构,加强供应链网络的搭建闭。倪风华(2018)认为要设计高门槛的供应链企业准人制度,运用大数据严格审核企业的各类信息;贷前、贷中、贷后都要构建预警指标与系统;对于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银企之间要有规范的合约、明确的责任与法律边界;要强制收录与处理参与各方信息。杜竞欣(2019)主张构建“物联网+银行”的融合创新体制与机制,通过运用物联网中的传感器等技术手段,提升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对于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流程实行数据化控制,同时通过标准化、流程化等提高风险管理工作水平,这不仅减少金融机构与供应链上企业的信息不对称而引发决策失误的可能性,而且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对供应链上企业的授信能力,扩大其业务范围。陆岷峰、徐阳洋(2019)认为金融科技中的区块链与供应链天生耦合,能有效治理供应链中的各种风险,区块链技术在解决小微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方面要混合使用多种金融科技手段;政府及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积极引导商业银行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衔接及融合;加大金融科技产品的研发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际一流金融科技人才的引进,提升国内金融科技人才的总体素质水平。

上述研究对供应链金融风险产生的根源及管理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就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中的运用也有所涉及,但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将金融科技防范化解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放到应有的高度,对“金融科技+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融合方法与方式研究不多,尚未充分揭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难度与难点。因此有必要对物联网金融风险的特点进行精准挖掘与描述,实践证明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的难点恰恰是金融科技发挥作用最有效的场景,本着强化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目标要求,构建“金融科技+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新模式,正是本文对当前供应链金融研究的创新贡献。

三、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运营模式

供应链是指企业之间的贸易往来的一种关系,它由若干个节点构成,具有复杂性、延伸性、关联性等特点,与供应链相对应的金融服务则是供应链金融。传统体制下的供应链金融主要有三种运营模式,一种是应收账款融资,即下游企业以对上游企业的应收账款为押物向银行申请融资的一种行为,前提是供需双方的合同是真实、可靠的;一种是保兑仓融资,即卖方向金融机构承诺对拟出售产品回购的前提下,买方以仓单作为押物向银行申请融资的一种行为;第三种是动产质押融资,即融资企业以动产为押物,由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管,向银行融资的一种行为。这三种融资模式均有特定的规定条件与前提,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粘合度的提升,供应链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对供应链金融也产生了旺盛的需求,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供应链金融规模将达到20万亿,这将实现贸易经济与金融业的共同繁荣。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特征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具有一般金融产品的共有风险,诸如利率、道德、信用、操作风险等等,但由于供应链服务的对象及方式的不同,其与一般金融产品的风险有所差别,即使是同一种风险也表现得更具典型或非典型性-圳。

1.履约保证风险。供应链融资是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为背书,对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的一种金融服务,其一般以核心企业票据为担保措施,是一种信用逻辑的融资行为,这与强抵押等信贷产品相比风险显然要大得多,当前商业银行无担保的金融产品中主要是消费金融产品,其设计原理是以高利率、高收益来覆盖风险,而供应链金融由于有核心企业信用背书,其利率相对较低,从信用风险角度来讲,供应链金融实质是以企业的商业信用来抵换金融机构的银行信用。显然这两种信用的含金量不可能相同。

2.核心企业的风险。供应链金融是以核心企业有能力承担其供应链上由其所衍生出的信用规模,而這个假设往往不确定因素很多,在市场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外经济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核心企业也不会大而不倒,从市场情况来看,国内的上市公司、大型国有企业均出现较多的市场风险。由于核心企业出现风险影响整个供应链上企业的正常运转,而受核心企业影响的企业又会影响其上下游企业的正常运行,这样层层传导容易造成多个供应链及若干企业资金断裂风险。

3.票据欺诈风险。供应链是以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互相交换实现的,实现这种交互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票据,票据既是一种物质形态的等价物表现形式,也是银行进行融资的依据,换言之,票据是可以变现的工具,是一种等价物。正是因为票据具有特殊功能,因此很多犯罪分子不惜以身试法,进行疯狂的票据作假,而这在供应链金融领域表现尤甚,不仅数量多,而且金额巨大。此外,上下游企业间也会互相串通,签定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合同,骗取银行贷款,而这类贷款往往会被当事企业转贷或投资,这无疑会加大贷款机构的信贷风险。

4.约束力差的风险。供应链上的企业质地差别很大,而企业间的关系又主要是经济上的关系,经济关系的往来主要靠企业家的个人信用品质作支撑,排除不可控因素外,少数企业经营者出于个人私利往往以违反市场规则为代价,赚取不当得利,而市场对这种行为缺乏较强的约束力,以个人信用为链接点筑成的链条脆弱性较大,又无较强的约束力来改变这种状况,加大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5.放大拉长风险。金融风险通常情况下一般表现为项目风险,往往是一事一险、一企一险。但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由于供应链无限拉长,供应线不仅仅在国内还可能涉及国外,同时链上各企业要素既可能是其生态链上的核心企业,又可能是其他链上的承接主体,这种拉长、放大、纵横交错的供应链一旦发生风险,必然产生巨大的放大效应,其影响面可能是系统性的。

6.管理能力风险。一般的项目风险管理对于管理者来讲,凭经验及一定的数据量可以应对,但是在供应链上要想在短时间准确抓住极其复杂的经济信息、经济关系,往往比较困难,由于供应链上涉及的企业数量多、行业广、关系盘根错节,这就要求金融风险管理者既要有综合的经济素质,也要有极准的风险判断能力,同时还要有高效的运作水平,而这对于大多数信贷人员来说无疑是超过其能力范围的要求。

7.道德违规风险。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复杂性,加上对供应链风险管理手段仍局限于人的主观判断层面上,因此,供应链金融业务能否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员的观点与态度,这就给流程上的有关人员寻租的可能性;又由于供应链管理流程很长,而可控的部分往往是阶段性的,这又给犯罪分子留下作案空间,因此,供应链金融中的道德风险居多,诸多银行发生的票据大案要案均由道德行为的偏差引发。

(三)金融科技解决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除了要遵照一般的风险管理方法外,最主要是根据上述风险特征明确风险管理目标与重点。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最主要的管理目标为:核心企业风险可控,前提是准确计量其风险承担能力;链上票据真实可靠、无欺诈;融资企业信息透明、真实;链上企业组织所有经济活动可穿透管理;实物形态可视可控可估可变现;金融机构与融资企业主体工作人员无道德风险;企业之间信用约定的执行具有约束力;各个链接点间的区链间风险互相隔离,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在传统体制下解决实现这些目标是难上加难,但是现有的金融科技手段及场景实现这些风险管理目标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1.大数据可以有效解决对核心企业的风险评估。传统方式下,对企业的风险评估往往是依靠有限的会计报表来进行的,这往往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主观性,而大数据背景下的风险评估,一是信息真实可靠;二是信息全面系统;三是信息不仅仅有数量信息,还有诸多质量指标;四是结论更多地依赖模型、机器算法,这使得结论可量化、更加精准;五是对企业及行业的愿景可以有更准确的预测、更大范围的考量;六是企业的风险预警系统是适时、超前的,风险管理不仅仅在准入阶段,更多的是在全过程。可以说,大数据背景下准确计量核心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是完全可能的。

2.区块链可以确保链上数据精准传输。区块链技术最大的功能之一就是能够确保链内信息传输不失真,由于区块链去中心化,链内发生的任何经济活动要想作假成本太高,而且几乎不可能。供应链上只要发生一笔经济业务,其经营活动、票据信息均会分别记录在关联的主体帐本中,这样可从根本上解决供应链中最常见也是最多的票据真实性风险,确保票据流转真实可靠、无诈骗。

3.大数据与区块链可以提升融资企业信息透明度和真实度。因为任何经济活动都会留下信息痕迹,所以公开的经济活动在大数据背景下毫无隐私可言。大数据一方面可以将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通过多元的数据源的融合、清洗、整理勾画出图谱,另一方面可以将复杂的经济活动完全用数据语言来表述出来,便于管理者通过机器等工作对链上企业可穿透管理,这既解决了信息管理中的不对称,又避免了管理中的技术手段短板。

4.物联网将供应链上企业的实物形态可视可控可估且利于变现。与互联网相比,物联网在互联网信息流、资金流合一的基础上,又成功地将物流与资金、信息流合一,通过视频、传感、算法等技术,将供应链金融的物质基础完全置于可控之下,有效地实现了物与物、人与物间的互联互通。通过物联网的运用,可以将用于质押的物资物理形态置于远程视觉之内,有效防止供应链上的不法分子转移物资等行为的发生,可以持续跟踪其物质形态的流转全过程,最大限度地降低供应链的融资风险。

5.大数据的运用可有效防范工作人员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的产生一是由于决策主观化而存在个人寻租的机会,二是内控体系不严密使得工作人员有空可钻。在金融科技广泛运用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是否准人已不是个别人能决定的,更多地是数据说了算,加之数据反腐的作用越来越大,数据对个人的行为约束力也越来越大,金融科技大幅度提升供应链金融决策的客观性,减少寻租的机会,提升技术在道德风险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6.区块链中的智能合约功能将强化企业之间信用约定的执行力。对于供应链上的经济活动交易,在区块链中的企业可以利用智能合约的功能来增加交易活动的约束力,即在智能合约的运用场景下,企业间的经济活动只要一方履行了责任,系统会根据原先约定强制另一方直接履约,从而提升社会的信用度。

7.大数据将各个链接点间的区链间风险互相隔离,不发生或少发生系统性风险。大数据具有最强、最精准的预警系统,可以适时监控各链段内的经营活动质态,对于可能出现的交易风险会提前发出警示,便于金融机构提前对风险链段进行隔离处置。

(四)金融科技在治理供应链金融风险中的运用路径

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运用的实质是用技术手段解决风险管理中的难题与痛点。当前,技术与金融的关系已经由过去传统的被使用、支配的机械工具转化为有思维、自我学习能力、主动作为的管理工具,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已经由过去单一的自然人转化为有生命的自然人与无生命的机器人的共同体。针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特征,特别是金融科技针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痛点,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运用应当围绕“以防为主,重在加强风险管理”为目标,构建“金融科技+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新模式,对于苗头性风险能够及时化解,有效隔离风险。

1.积极打造数字供应链。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中的有效运用取决于供应链所提供的运用场景程度,如果仅有银行业务的科技化,而没有供应链企业的科技化将会大大削弱“金融科技+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效用。为此必须积极打造数字化供应链体系,提升整体供应链数字化水平。一是供应链上企业首先要实行数字化管理,构建本企业的系统管理平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进行全流程管理,为供应链数字化提供基本条件;二是要以核心企业为龙头,理清供应链脉络,要将供应链中所有参与者的业务完全从线下走到线上;三是要实现链上参与企业联网,参与企业要实行数字、信息共享;四是积极与各金融服务机构做好系统对接,让服务供应链的金融机构与链上企业保持信息适时互换;五是要积极推进电票结算,按照監管部门要求,提升电票在整个交易结算中的比例。

2.构建供应链金融平台。商业银行目前都在积极引进金融科技,一些头部金融机构已经将金融科技引入银行各业务条线,在各业务环节中植入科技基因,各银行的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拥有了直销银行等若干金融平台。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重要的金融业务,未来市场空间巨大,各家银行都在深耕这个业务领域,因此,商业银行有必要搭建供应链金融平台,为强化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一要开发符合本行风险管理文化的供应链风险管理专用平台,当然,这个平台的数据要和全行业务系统相融、数字共享;二要将区块链技术嵌入系统当中,特别是智能合约等;三要尽可能多地接人多元数据,要加强与各大电商平台的深度合作,扩大平台的信息拥有及交互量,提升决策的精准度;四要强化预警功能,提早或及时发现供应链当中的风险苗头,便于及早处置各类风险。构建“供应链与供应链金融”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智能供应链生态圈。总而言之,就是要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全流程都在平台上全面体现,以技术手段的优越性对供应链金融进行穿透式管理,使参与供应链的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物流都能在平台上予以检测。

3.持续扩大可控数据源。现在金融机构已经十分重视大数据在金融管理中的运用,但由于供应链金融的特殊性,对数据的要求也就更高。一是要扩大数据源,要引用多元数据,数据量越大,风险识别精准度越高,预警就越提前、越准确;二是注意数据的清洗,要加强对大数据本身的治理,确保数据源的直实、可靠;三是要注意数据的适时性、前置性、关联性;四是要加强金融科技本身对科技管理的运用,即大数据本身是一种技术,依赖人的主观是无法管理的,所以,必须运用技术手段加强数据管理,使数据成为供应链金融管理的有效工具;五是供应链金融中的数据运用重点要放在识别风险上。

4.发挥区块链技术在票据业务管理中的作用。区块链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维,在票据业务的风险防范中,电票的比重已经越来越高,加上支付方式多样化,纸票不仅限定在规定的金额,数量上也在减少。供应链金融中的票据往来最主要的是通过区块链场景的营造,让企业间的经济活动、交易行为、企业信用、支付行为都能够在链中的参与者面前进行信息的充分披露,且真实可靠。在此基础上,通过智能合约的作用在链内完成业务交易和资金交割行为。

5.充分利用物联网工具在供应链金融的运用。物联网金融是指运用物联网工具所开发与管理的金融业务,它既是风险管理的手段,也是拓展金融业务领域的工具。从拓展供应链金融的角度来说,通过物联网系统可以将链上企业一定价值以上的物质形态转化为信贷资产,因为在传统的风控体系下,只有固定资产、不动产、特定的流动资产才可能成为信贷资产的抵押物品,而在物联网背景下,押物的小型化、流动化都成为可能,尤其是可以解决中小微企业没有固定资产而无法从银行取得融资的问题。从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角度分析,作为押品获得供应链金融支持的物资均可以在物联网控制的范围之内,任何转移、灭失行为均可在视检范围之内。因此,要将物联网金融的广泛运用作为支持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抓手。

6.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决策中的作用。技术强调的是科学与逻辑,技术学习与演算的结果具有相当的客观性。因此,有效防范供应链金融中的道德风险,一是要积极构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各种风险评估模型,提高融资决策的客观性;二是要广泛收集各类供应链业务资料,穷尽供应链各种模式与场景;三是要抽象、提炼供应链业务,得出供应链的一般模式;四是要深度挖掘供应链风险点与风險源,设计各种预警与防范方案;五是要将各种算法、模型运用到风险管理当中;六是要对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压力测试,从而能对风险有足够的估计与应对能力的准备;七是在供应链金融准入、风险处置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运用大数据,减少人为主观决策。

此外,还要积极发挥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风险处置中的作用,要运用数据信息查找违约方资金、资产去向,通过平台及时处理不良资产等。当然,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从根本上来讲,还是要提高供应链的运行质量,因此,从商业银行角度来讲,除了供应链的本身风险防范外,还要积极帮助链上参与企业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强化内部管理,优化业务流程,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打牢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基础。

四、结语

总而言之,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两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国内外贸易发展、帮助中小微企业发展脱困的背景下,支持供应链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党和政府多次发文支持供应链经济的发展,而金融的支持首当其冲。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程度一定意义上影响着供应链经济发展水平,但是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商业银行基于商业性的本质往往会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上持谨慎态度。而防范与化解供应链金融风险,依靠传统的思维与方法已无法适应新时期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要求,因此引进金融科技,构建“金融科技+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新模式,既可以有效控制与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又可以提升供应链金融效率,更可以通过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供应链经济的发展。结合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特点、痛点、难点,将金融科技的手段有效地引用到供应链金融中对风险病灶进行治理,这是当代银行人的使命与责任。

猜你喜欢

供应链金融金融科技风险管理
住房公积金风险管理信息化审计探讨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百度金融成立国内首家“金融科技”学院
面向供应链金融支付清算系统建设的探讨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
金投手抢滩湖南银联移动端,打造“供应链金融”生态
宁夏平罗县城乡居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