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莱蒂远距离阅读下的文学史的建构

2020-02-28管苏妍

长安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进化论文学史时段

管苏妍

摘要:意大利学者弗兰克·莫莱蒂在世界文学讨论的浪潮中,提出了世界文学不是一个对象,而是一个问题,要用一个新的批评方法加以解决,于是创造性地提出了“远距离阅读”的概念,使用定量的方法和计算方法,以浩如烟海的文本为对象(包括经典和非经典文本),去研究文学史中的一些现象和模式。在莫莱蒂阐述远距离阅读的过程中,有涉及有关于文学史的建构的思考和想法,我想在这里做一个浅显的分析和归纳。

关键词:莫莱蒂远距离阅读文学史建构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20)01-063-04

一、达尔文式的进化论文学史观

关于文学史的构建,在中国“重写文学史”的口号的提出已经有三十年的历史了,国内的学者们对文学史的构建的理论、方案等做了很多的研究。文学史是一个经久不衰,不断延伸和扩展的线,所以说,文学史的变化、发展还是倒退等都会涉及到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思想。文学的演变是否应该遵循某种特定的模式,或者说在不同的时代的文学是否有优劣之分等,都是对文学史的基本态度。现当代文学史上,以五四为界,将文学分为旧文学和新文学。旧文学象征着落后和腐朽,而新文学是科学和进步的。这种认为当代文学优于以前的文学的思想在我看来是不正确的。每个时代下,有其文学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路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代表文体,也有自己的鼎盛期。另外,所谓饮水思源现代的文学的发展始终是建立在以前的文学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将不同时代的文学进行优劣的对比是不明智的。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深深影响着莫莱蒂,但是,他并没有陷入囹圄。他对进化论的运用,主要是进化树。他把进化树当作是分析小说的一个直观的方式。他认为小说的发展就像一棵树,上面的分支就是不同的时代出现的不同的形式。莫莱蒂受到的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主要受达尔文和古尔德的影响。拉马克主义是与达尔文主义不同的另一种思想,莫莱蒂在一篇论文《论文学的进化》(On Lit,erary Evolution)中在区分了拉马克主义和达尔文主义。拉马克主义主张生物的进化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动态过程,也就是说,人类的进化是具有方向性的。另一个主张是“用进废退”,即“自然中的一切美妙适应都归因于使用和不使用的作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即使自然选择和随机变异。自然选择就是认为生物进化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自然的进化中,会淘汰不适合者,也会使物种适应新的环境。随机变异是指生物“发生的变异在适应的方向上没有倾向性”,也就是说,发生的变异不一定是进步的,不是一种发展,只是一种变化。这种自然选择,可能就是基于当时的社会需要。比如,莫莱蒂在《世界之路:欧洲文化中的成长教育小说》表现出,成长教育小说在18世纪是随意增长的,但在世纪末是取得了国际性成功,并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主宰了叙述市场。莫莱蒂问,社会选择为什么要等到19世纪,而不是更早或者更晚呢?他的答案是,就像自然选择一样,来自文学外部的压力,即世纪末的双重革命:“一百多年来,欧洲都是小说良好的栖居地。私人存在明显地向所有类型的再现方法敞开。但是世纪转折时期,那种可能性变弱了。工业和政治的突变同时影响着欧洲文化,迫使它重绘个人期望的范围,重新定义‘历史感以及它对现代价值的态度。成长小说是最适合解决这些问题的象征形式——在新的、选择性背景中,适者生存。在文学生命的激烈斗争中,成长教育小说存活下来,而寓言体、抒情体、书信体及讽刺小说都消失了。”由着也可以看出,莫莱蒂所依据的进化论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文学的形式在历史中是有所选择的,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另外,莫莱蒂将进化论与文学史联系在一起,主要是受到了美国生物学家斯蒂芬·杰·古尔德的影响。古尔德在《拉马克的影子》一书中说,“人类文化历史的特征在于它是拉马克式的,与我们的生物学历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我们一代人学到的东西,通过交流和书写,可以直接传给下一代。技术和文化上获得的东西,可以遗传下去。拉马克式进化呈现快速和积累的过程。”莫莱蒂对古尔德的思想表示并不赞同。他认为人类文化不能依据拉马克主义的路径走下去,而应该坚持达尔文的进化论文学史。达尔文的进化论运用到文学史上,呈现出了文学的演化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和随机变异。例如从古至今的文学体裁、文学形式、技巧的出现,并不是如拉马克式的用进废退和发展的方向性,而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地随着时代、背景的需要而产生。“对拉马克而言,进化是一元论的、不可分的发展,单一的适应原则控制着选择和变异:相反,对达尔文来说,它是一种二元的过程,由偶然支配的变异与由必然掌控的选择之间的分裂是不可弥补的。”所以,莫莱蒂坚持进化论的文学史观,回答了文学演化的某些问题:文学演化机制、动力在于偶然与必然的结合:文学演化的节奏表现为间断性平衡:文学今日之功能绝非与生俱来,而是长期适应的结果。

另外,古尔德的间断平衡理论和功能变异概念,对莫莱蒂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古尔德在《帘蛞是帘蛞》一书中说:“进化论是关于生物变化的理论。但是进化论并非像许多人设想的那样意味着,自然界是变动不息的。而且自然界中的构成也并非只是一瞬间的特征。更常见的情况下,生物变化是稳定状态的迅速转变,而不是某种状态以缓慢、稳定的速度不断地演化。”也即是說,自然界中生物的变化不是每一个变化和发展都是一瞬间的,它是进过时间的调整,呈现慢慢演变和进化的状态。譬如说,中国文学在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出现诗、歌、赋、散文、词、小说等文体,但是这些文学的演变并不是一瞬间就发生转变的,是经历了历史和时间的。而在一个新的文体出现之前,文学的进程中保留着已有的文体的发展路径,呈现一种长期的、稳定的状态。这种稳定的状态也并非就是一尘不变,文学史上首先会不断出现新的作品,其次也会出现一些小的变化,但是是基于已有的文体内部的变化。再有,就是在古尔德与弗尔巴合著的《功能变异:形式科学遗漏掉的一个术语》一文中对功能变异的概念有所阐释。功能变异是用来描述进化特征的一个术语。在莫莱蒂看来,文学的演进没有方向性,那么古尔德将这种进化的特征用变异来形容,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事物的进化具有变异性和偶然性,这与达尔文的随机变异是相近的。一个事物在进化的过程中会慢慢适应目前的功能,而不是为了适应功能而产生。

莫莱蒂在文学史的构建观念上,持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认为文学的演进是遵循自然选择和随机变异的规律,是一种二元的过程。“假如你认为文学是有意识的产物,简直是荒唐至极。”实际上,他认为文学史也同生物史一样,要经过自然的选择与偶然的变异相结合,才能够推动文学史的不断发展。

二、长时段的文学史时间框架

“长时段”的概念是由年鉴学派而来,布罗代尔认为将历史时间切分成三种形态:短时段(事件史)、局势(周期)、长时段。短时段是传统史学关注的对象,是指按小时、日、月、年来度量的历史事件,多是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气到短暂作用的历史。局势是指周期,以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为一段。长时段的时间更长,一般是一个世纪、几个世纪。布罗代尔称:“长时段是无穷尽、无止境的结构和结构组合的历史。”长时段的历史研究有助于把我历史的规律和深层结构。在文学史上,莫莱蒂受到“长时段”概念的影响,认为在文学史中,也应该不只是看到文学历史的流变,也要从长时段来看文学史上反复出现的那些形式和结构,把握文学发展的总体趋势。长时段的文学史,与以往的经典文学史,以列人物的文学史,政治文学史是有所不同的,莫莱蒂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欧洲的小说,并且采用了图表、树形、地图等定量图表的方法来表现。而对小说的分析主要史以文类为中心的,莫莱蒂认为通过时间结构我们可以对文类做出更为恰切的界定。因为文类作为一种形态上的组合,其形成的首要条件就是在时间中持续存在。但是对于文类来说,这个时间是限定的,越接近现代,文类的更替速度越快,只有有一些文类才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痕迹。

在长时段的时间框架之下研究文类的演变和规律,进而把握文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莫莱蒂的目标。莫莱蒂在1760至1850这90年的长时段区间之内,对英国但是的几种文类进行了分析比较,即书信体小说、哥特小说、历史小说。莫莱蒂在图表中描绘这三者在这段时间内的所产生的小说数量的变化趋势。通过这个图表,莫莱蒂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文类能保持长盛不衰,而有些文类只能趋于衰落的原因是什么?他作出的回答是,一方面文学形式的前进还是衰败取决于读者的选择,文学市场为读者提供了很多文学形式的选择,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文学形式。当读者对某种文学形式失去兴趣和耐心,那必然是会衰落的。但是对于文学来说,是有一定的潜伏期的,莫莱蒂也发现了这一点。莫莱蒂的远距离阅读法,就是利用定量图表的方式,想要将现在所谓的经典之外的那些,消失在文学历史长河中的、被忽略的文学作品纳入到文学史中。所以,对于文学形式的分类,涉及到庞大的文类群体,莫莱蒂也是将所有的经典和非经典的文类都纳入到自己的研究范围之内。其中有的文类是在有规律地变化,在长时段中,有规律地出现或消失。莫莱蒂表示它们中的超过三分之二群体在30年,有六个创造性的爆发期:1760年代晚期、1790年代早期、1820年代晚期、1850年、1870年代早期、1880年代晚期。莫莱蒂说:“但当几种文类一起从文学中消失,然后后继者也重复这样的模式,其原因必然不同。因为这些形式不可能独立而又同时地碰上一个不可能解决的问题——那也太巧合了。”可见内部存在某种规律,呈现一种周期性的存在。莫莱蒂认为,这种周期性存在的原因是读者,书籍只有被阅读,才具有生命和意义,否则就只能消亡。关于读者为何在周期性变化的原因,莫莱蒂没有回答。

文类和周期对于文学史的构建,并不是全面地能说明这一切问题的,但是长时段的这种文学史框架的建构,与远距离阅读的方法的使用,为文学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补充性的部分。在长时段框架下,莫莱蒂运用图表、数据分析文类,能够解释某些隐藏的内部结构的问题,对于小说来说,单个文本和文体的分析已经够多了,但是这种长时段地将小说的形式、文类作出一个总体的理论分析是不多的,也是有必要的。莫莱蒂的这种长时段文学史拓展了小说研究的范围,尤其是在理论研究方面实现了可能。运用分段的方法,将区间的小说文类以量化的方式,即图表和数据的方式体现出来,从而找出小说文类隐藏的一些问题,从而揭示出其研究内部的规律。

三、文类文学史

莫莱蒂为什么要建构文类文学史?怎样建构文类文学史?与以往的文学史有何不同?

首先第一个问题,为何要选择建构文类文学史。莫莱蒂提出了远距离阅读的方法,面向的就是在以往的文学史上,被遗忘的那些文本。莫莱蒂认为细读的方式是不够的,细读只是针对文学史上一小部分的,被奉为经典的文学作品,而实际上有很多非经典的文学作品就这样消失了。莫莱蒂想要做的就是将他们都纳入到文学史中来。但是如此庞大的文学作品,莫莱蒂是采取了放逐文本,穿梭在文类/文体和技巧两端,以是一种量化的方式,图表、地图、树形和定量的方法来研究。为什么选择文类?莫莱蒂在《对世界文学的猜想》中说:“远距离阅读允许你集中在比文本更小或者更大的单元上:技巧、主题、修辞或者文类和体系。如果在小与大之间的文本消失了,我们便有充分的理由说:少即是多。”“少即是多”是远距离阅读所追求的效果。在莫莱蒂那里,文类,技巧才是值得关注的。“单个文本永远不足以描绘历史的趋势,必须离开它,然后激发另外一些作品的作用。这有点像几何学:画一条线至少需要两个点。因此,我认为,文学体裁乃是文学史真正的主人公。……但理论反思又必须从文本着手以便从它之中抽取比文本本身更为精确的东西:技巧。……文类和技巧。前者比单个文本更大,后者则比单个文本更小。”莫莱蒂一直坚持认为形式是社会关系的抽象,这就使得他在建构文学史时,选择以文类为研究。莫莱蒂在《心灵与哈比——对文学史学的目的和方法的反思》中的一段话:“文学文本是按照修辞标准组织而成的历史产品。處处以历史学科为目标的文学批评的主要问题是,公证地对待它的对象的两个方面:弄懂史学和修辞的各个概念体系。这让人们进行一个双重操作:把由以整套文学文本所构成的历时连续性切割成片段(严格的历史学任务):再根据与那种连续性有关的形式标准(而不是其他标准)进行切割(严格的修辞学任务)。总体而言,这种理论装置已经存在,它集中在‘文类概念。我认为,这在20世纪文论中绝不是偶然。它是能在作品中发现的社会一历史批评的最好结果。这种社会一历史批评的目标在于界定具体问题的内在规律和历史范围:从卢卡奇小说到本雅明巴罗克戏剧,从戈德曼论法国古典悲剧到(相似领域中)阿多诺论十二音体系。然而毫无疑问,文类没有获得它应有的地位,或者说,它没有造就与我们所熟悉的文学史的不同的结构。如果它能系统地被使用,我愿意勾勒一幅将要开启的图景。”⑩这句话中,莫莱蒂表达出,文学文本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按照修辞标准组成的,所以需要同时兼顾文学的历史和形式。最后,莫莱蒂摆明了这种文类的概念是应该系统地被使用,他想要作为这个开启图景的人。

第二个问题是怎么样构建文类文学史。首先要明确文类是什么,文类的边界是什么。在20世纪就有很多颠覆传统的理论著作不断涌现出来,例如法国学者罗杰·加洛蒂,他在《论无边的现实主义》中的有些观点向我们表明,突破传统的文类划分方法,将为我们迎来更为广阔的文学研究领域。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然而,尽管莫莱蒂在前文说过“解决方法应集中在某些主要的修辞‘优势种和重组以此为基础的不同体裁的体系”,但是在具体实施上,莫莱蒂还是发现了文类边界的界定的难度之大。转而他做的是,以一种文类的观念出发来书写文学史,主要探究的是文類与文类之间的关系,文类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他们的意义。他在文类文学史的构建所作出的尝试,主要集中在两部作品当中,即《世界之路:欧洲文化中的成长教育小说》和《现代史诗:从歌德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世界体系》。《世界之路》是将叙述理论与社会史相结合,阐释了作为欧洲文化中介的教育成长小说的历史轨迹。这种形式探讨了革命与复辟、经济腾飞与审美愉悦、个体自律与社会规范之间奇异的妥协。《现代史诗》中,莫莱蒂把悲剧、哲学故事、抒情诗、百科全书、散文、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等相互之间没有很多共性的术语,用“史诗”一以贯之。这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文学史上对于文学的各个分类、分野都打破了,同时跨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以世界文学的视角与思考文类的历史的发展。

第三个问题,文类的文学史与以往的文学史有什么不同。文类文学史是一种以文类为研究对象,探索研究文学中的一些问题的文学史。它突破了国家、民族的空间界限,也突破了时间的界限,将各种文类的分野打破,以世界文学的视角来思考和研究文学史。不同于其他文学史之处在于,它运用了定量、图表的方式来研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而其他的文学史,如事件文学史、政治文学史、伟人文学史、女性文学史等,以人物为主要线索,也偏向于常规和传统的文学史的研究方法。文类的文学史不管是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突破性。

四、总结

文类文学史的建构是一种尝试,它是众多文学史模式中的一种。莫莱蒂怀着进化论的自然选择和随机变异的思想来构建文学史,这种文学史观与长时段的观点是互相配合而存在的。莫莱蒂认为文学史的演变是自然的选择,能够适应社会的,为读者喜欢和接纳的文类就是能够存在和发展起来的,同时,文学史的演变也有偶然的因素,这就必然需要在一个历史的长时段中来考察和研究文类。况且,文类的边界首先是非常模糊的,文类在各个国家和各个时代的种类复杂且繁多,构建文类的文学史也是非常困难的。莫莱蒂的方法是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将文类按自己的想法来归类,例如《现代史诗》中,莫莱蒂把悲剧、哲学故事、抒情诗、百科全书、散文、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等相互之间没有很多共性的术语,用“史诗”一以贯之。文学史的书写,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走出去,积极借鉴其他学科中有益的研究方法来构建文学史,使我们的文学史变得更加丰满,而不是成为某种方法的堆积。

猜你喜欢

进化论文学史时段
达尔文不知道的进化论
第70届黄金时段艾美奖主要奖项提名
文学史的语言学模式与“话语”的文学史
基于“人性化”课堂的“进化论”教学思考
Y1—Y6“爵”式造型进化论
完美进化论
百年后的文学史“清算”
西藏文物 迎来大修时段
《文学史》丛刊
有个性的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