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背景下现代学徒制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2-28李皎洁
●李皎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企业走向现代管理制度是必然发展路径。在现代企业管理背景下,企业有必要形成一体化、系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而为企业打下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不管是何种类型的企业,其往往都需要技术人才、文秘人才、管理人才、销售人才等,尤其是工业生产制造类的企业,对于高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格外高,其如果能够与当地高职院校形成深度合作,由高职院校直接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那么不仅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能够提升,企业也可以直接获取到更为称心的员工。在高职院校建立现代学徒制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实现学校人才输入和企业人才吸引的双赢。
一、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一)高职现代学徒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所谓学徒制,一般是指“师徒”关系的制度,一般是在企业中才有学徒制,在学校中,教师和学生属于“师生关系”,很难和“学徒”这个词挂钩。现代学徒制和学校师生制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别,在师生制中,学生有多个教师,不同的教师教授不同的科目,一个老师很难顾及到所有的学生;现代学徒制目的就是改变这种现状,让学校和企业形成合作,由企业派师傅来带学生,一个师傅只带几个学生,可以形成和学生更为充分的互动交流。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不同专业都可以与相关类型的企业形成合作,让企业指派“师傅”认领“徒弟”,而想要现代学徒制真正发挥作用,那么企业就必须允许“师傅”深入到课堂教学中,也应允许“徒弟”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学习。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企业“量身定制”培养人才,类似于“订单人才”培养,但是学生与企业“师傅”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就业更加便利。
(二)高职现代学徒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高职现代学徒制度是对传统技能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其打破了传统的学徒制教育模式,也为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就业提供了新的思路。首先,高职现代学徒制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了更多教师的指导,尤其是增加了实践学习方面的“师傅”的指导,学生可以更好地对接到企业实际工作中,尽早形成进入到企业的工作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其次,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安排能够更加紧凑,除了在校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之外,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到企业中进行实践,而且所进入的企业很可能就是其未来所工作的单位,能够提早熟悉工作;最后,企业协助高职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人力物力,减轻了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负担,解决了高职技能实践指导教师队伍不完善的问题。
二、企业参与高职现代学徒制度人才培养的困境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最为重视的就是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以及学生的未来就业,从这一点来看,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除了让学生到企业中开展实习之外,高职院校也认识到了将现代学徒制度应用于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但是从当前的高职院校教学开展来看,企业对于指派技术人员到校“认领”学生作为“徒弟”的教学模式并不是特别认可,一方面因为学校并没有设置好完善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因为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参与高职“学徒制”教学改革的意义所在,没有规划好长远的成本- 效益模式。具体来看,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几点困境。
(一)企业人力资源以及资金的投入瓶颈
一般企业在人力资源短缺时都会直接采用招聘的方式,通过招聘来补充企业的技术人员是比较快的方法,但是新员工进入企业后有一定的适应期,还可能需要在单位中进行培训,最终才能够投入到工作中,这段时间长短不定,而且新员工在适应期间还可能出现跳槽的情况,那么企业就必须重新进行招聘。从这方面来看,企业参与高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就可以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因为学生在校期间就通过“学徒制”学习模式熟悉了企业的“师傅”及企业的环境,并了解了企业的用工要求等等,对企业有了一定的感情,降低了离职率。很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是看到了企业的短期效益。从另一方面来看,企业想要与高职院校合作,也需要投入一定的精力和资金,很多企业在看不到效益的情况下不愿意拿出这部分精力和资金。想让企业看到长期效益,则可以由学校出面来让企业设立定向培养基金,这部分基金只用于未来能到企业中工作的学生身上,这些学生可以提前和企业签订毕业后的用工合同,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二)高职院校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限制
高职院校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校内培养为主,实践实习培养为辅,学生在高职院校中至少有2年的时间来进行理论学习,也就是说,大多高职院校采取的是“2+1”的教学模式,既前两年开展理论教学,第三年开展实习实践。如果进入到第三年才开展实习实践,那么也只能在学生的第三学年开展“学徒制”,但是这时学生的时间比较紧张,面临着毕业事宜和就业事宜,学生很难静下心来跟着企业的“师傅”学习。所以,在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下开展现代学徒制成效有限。
(三)校企合作缺乏合理的承诺及培养制度
企业参与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借助企业的力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但是这大都是高职院校单方面的“意愿”,虽然企业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但不代表企业必须要为学校提供职业导师型的师资力量,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无法强制要求企业参与合作办学和人才培养。如果高职院校迟迟无法完善校企合作“学徒制”的培养制度和人才输送承诺的话,那么企业很难加入到这一环节中。
(四)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
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缺乏相应有效的政策激励。就当前来看,基于企业管理和企业发展,企业有必要设计一条持续输入的人才之路,但是高职院校在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缺乏有力的政策性支持,很多高职院校只是对此进行了试点。而企业因为没有得到一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也对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望而却步”。但实际上,校企合作开展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比之前出现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更为有效,因为企业的技术主管可以直接和学生接触,挑选人才,而订单式培养主要是由学校培养,企业提供实践场所,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亲自培养。
三、企业管理背景下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校企共育
在企业管理背景下,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并不能只依靠高职院校来实现,需要由政府来进行主导,尤其是教育部门和企业管理部门来进行牵头,让高职技能人才的培养可以和企业的需求进一步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推动企业参与、校企共育人才。在政府的主导下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以及现代学徒制的相关政策,比如企业参与到高职技能人才培养中不仅能够获得优先选择应届毕业生的权利,还可以获得当地政府所提供的一些税收优惠或者是补贴,这样既可以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还可以解决应届毕业生和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断层问题。学校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向和能力发展,以确保学生毕业后有好的就业选择。
(二)校企共创专业方向,共建知识体系
基于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情况,校企合作必须要实现双赢,否则任何一方都难以发挥出最好的作用。企业与高职之间的合作前提在于高职院校所开设的“现代学徒制”相关专业必须与企业的人才岗位有关,而且企业未来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比较大,从而才能实现高职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的目的。而且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中,可以与企业共同构建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体系,比如,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为定向培养班的学生撰写教材,也可以在教材中融入企业内部培训资料,构建职业化的知识体系,并且可以把课堂搬进企业,实现对课堂和企业双向促进。如果高职院校很难找到全面接受一个专业或者一个班级人才的大型企业,高职院校可以和多个中小型企业进行合作,在进行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应用时,企业所提供的技能“师傅”和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先进行交流,然后再形成互选,最终达成师徒配对。
(三)校企共建职业标准,共建考核体系
在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时,学校和企业还应共同协商建立相关专业的职业标准,从而应用于日常教学中,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要求。比如在确定采用现代学徒制的定向培养班中,校企共建职业标准的同时,可以确定定向班的必学内容,这些内容应包含有企业相关岗位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而且学校和企业之间还应在考核体系方面形成合作,共建考核体系,让学生的考核和企业中的职工考核形成一定的衔接,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的考核标准。具体的考核方式包含学校理论知识考试、技能考核以及企业的技术人员师傅对自己带的学生“徒弟”进行考核,以确定其能够顺利进入到企业中工作。
(四)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实现校企共赢
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中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从企业经营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必须能够从中获取一定的利益,才能够实现该模式的长远发展。所以,将这种校企合作“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的人才招聘模式进行对比,计算出二者的成本—收益比率,从而让企业认识到选择校企合作“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所在。而且企业既然已经对人才培养进行了投入,那么学生理应为企业提供一定年限的工作回馈。在“现代师徒制”的引导下,企业拿出一部分的资金来培养学生、赞助学生,而这些学生“徒弟”应提前签订毕业用工协议和在校考核成绩的协议,让愿意接受企业培养和赞助的学生成为企业的定向培养人才,确保企业的利益。
四、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高职院校积极寻求新的发展之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在现在学徒制培养模式中,高职院校需要与一些相关企业形成有效合作,由企业为高职院校派遣技能型“师傅”,成为学生的技术和实践导师,从而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效果和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