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漠化综合治理“六子”模式在广南县应用研究

2020-02-28李自聪刘平书

林业调查规划 2020年5期
关键词:广南县石漠化岩溶

李自聪,刘平书

(1.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营林分院,云南 昆明 650021;2.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 昆明 650051)

中国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面积261.1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石漠化是岩溶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相互作用而造成的植被破坏、岩石裸露,具有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1]。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发展与扩张,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问题已然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当前最主要的生态问题之一。广南县地处滇黔桂石漠化核心区,石漠化比例较高,区域内一度被认为是“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2008年,广南县被列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聘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了总体规划、年度实施方案。近年来,围绕“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将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探索形成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昔日的一片片石漠化荒坡披上了绿衣。在此对这种综合治理 “六子”模式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为类似地区的石漠化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广南县石漠化基本情况及特点

1.1 基本情况

广南县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向桂东延伸的斜坡地段,云南省东南部,属滇东南岩溶山原的一部分,隶属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广南县石漠化土地总面积 145 514.06 hm2,其中轻度 41 097.66 hm2、中度 71 071.32 hm2、重度 32 407.52 hm2、极重度937.56 hm2;潜在石漠化面积 82 560.01 hm2。

1.2 石漠化特点

广南县石漠化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林地、耕地上。(2)潜在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林地上。(3)石漠化程度以轻度、中度、重度为主。轻度、中度、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 144 576.5 hm2,占石漠化总面积的99.2%;极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937.56 hm2,仅占0.8%。(4)石漠化发生率与贫困状况紧密相关。绝对贫困地方多是土地石漠化严重的边远山区。(5)人为活动干扰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文山州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面积为 137 450.89 hm2,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 215 273.79 hm2的63.85%。人为活动干扰形式主要表现为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过度开垦、过度樵采等。

2 石漠化成因分析

广南县石漠化主要受亚热带气候环境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岩溶山地水土流失后基岩裸露,呈现只见石头不见土的荒漠化现象[1]。其中,人为因素是导致广南县石漠化的主要原因:(1)广南县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占比较大,人口增长过快使得耕地面积扩张和土地负荷加重;(2)岩溶区域多为山地,当地民众的耕作方式依然比较落后,主要以陡坡耕种的方式为主,广种薄收,旱耕地依旧沿用传统的顺坡耕种形式,加上当地充沛的降水冲刷,使得土壤被一步步冲蚀殆尽,加剧了当地水土流失以及土地石漠化发展。

3 石漠化综合治理对策

充分发挥岩溶区资源、气候优势,克服劣势,大力发展生态绿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脱贫,实现石漠化防治与经济发展双赢。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完善相关扶持政策,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石漠化防治事业。

3.1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开发

石漠化地区土壤瘠薄、持水性差、土地生产力低,加之人口日益增加,人均占有粮食、能源量低,农民为了生计不断地毁林开垦、樵采,对土地超负荷利用,使得森林面积、蓄积日渐减少,土壤日渐贫瘠,石漠化范围及程度愈加严重。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可以实现从种地为主、粮不够,到少种粮食不愁吃还有钱花的转变,使森林得到休养,生态环境得以逐步恢复,保护了土壤。所以,改变种粮为主、烧柴为主的传统观念,根据不同的岩溶地区环境,选择适合的经济作物进行种植,生产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特产品,并通过市场行为实现其价值,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2 农业林业技术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创新生态环境建设运作模式

促进岩溶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改变传统的思路,实行“政府支持组织、民众参与、公司介入、市场化运作、科技为辅”的运作模式[2],选择适合当地生态、气候、土壤、交通环境的项目,采取生态工程措施、农业耕作措施、林业技术措施相结合的方式。以政府为主导,把群众组织发动起来,主动参与,在相关科技人员的指导下,积极实施森林培育、森林管护,使得石漠化生态环境得以重建与恢复。并通过市场方式解决农副特产品销路和加工问题,将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

3.3 坚持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人是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和石漠化的重要因素。岩溶地区单位耕地面积人口密度高,耕地生产力极低,无法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在不能转变发展方式的情况下,民众只有依赖于扩充耕地面积来维持生计,最终只会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从上述分析可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最重要的是预防为主,要从根本上防止人口过快增长,并尽快有效地提高人口素质,防止人类因此走上为生存而不合理利用土地甚至破坏环境的老路,才能从根源上减缓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3.4 转移超出承载力区域人口

土地石漠化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密度过大,远超区域的生态环境合理承载力,基于传统发展模式,必然产生过度樵采、毁林开垦、过牧等情况,使得水土流失剧增,直接导致或加剧了土地石漠化。因此,可通过实施异地搬迁、城镇化、外出务工等方式,降低区域人口密度,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索取需求。

4 “六子”综合治理措施和模式实施

结合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全面脱贫攻坚的战略布署,本着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就地开发与易地开发相结合、发展生产与劳务输出相结合,突出“建生态、兴产业、惠民生、强基础、美乡村”主线,着力加强扶贫攻坚、基础设施、生态修复、土地整治、村容美化工程建设,经过县农业、林业、水务、发改、扶贫、交通、烟草等部门的通力合作,借鉴和学习州内各县经验,在石漠化地区整合小流域治理、道路交通建设、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封山育林、农村能源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基本农田建设、异地搬迁等项目,整合多渠道资金,通过多年的探索[3],逐渐形成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六子”石漠化综合模式,是对前述石漠化综合治理对策生动灵活的创造性实践。

4.1 山顶戴帽子

即在山顶采取封山管护、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措施,以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重建森林生态系统,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

4.2 山腰系带子

即实施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工程项目,将位于山腰一带的坡耕地,用于大力发展经济林、兼用林。根据所在区域条件,可选择发展茶、油茶、柑橘、柚子、核桃、猕猴桃等,如此既能产生经济收入,解决长远发展问题,又一定程度上重建了森林生态系统。

4.3 山脚搭台子

即结合国家基本农田建设、农田改造等项目,对山脚缓坡耕地进行坡改梯、炸石造地改造,以减缓地表坡度,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质量和生产力,从根本上改变以往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4.4 平地铺毯子

即在地势平坦区域通过兴修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将原中低产农地改造成高产、稳产良田,以提高粮食和作物产量,不仅有利于解决吃饭问题,还能种植油菜等经济作物,增加收入,最终有所盈余以贴补家用。

4.5 入户建池子

即大力发展沼气池、蓄水池建设,基本实现农户户均1口沼气池,解决了农户生活用能问题,极大地减少了原来樵采破坏森林资源的状况;对饮水条件差的村寨实行村建蓄水池、户建小水窖,解决旱季人畜饮水问题,以减少原来为获取饮水而花费的大量人力,将精力转到从事更有价值的工作,如耕作土地、外出务工、管护森林等,取得额外的收入。

4.6 村庄及劳力移位子

对部分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交通、水电设施严重缺乏,生存环境恶劣,基本丧失人类生存条件的村寨,可结合异地搬迁、农村发展等项目进行整体搬迁,选择基础条件较好,适合生存和发展的地方,将村民搬迁出去。之后,对原村寨区域采取封山育林、封山管护、人工造林、小流域治理等多种生态环境恢复措施以休养生息、恢复生态。另外,对因采取上述措施而富余下来的劳动力,由政府牵头联系外出务工,不但可以减少对石漠化土地的依赖和索取,还能获取比在家务农更高的收入。

5 取得的成效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当地民众以顽强的毅力,通过多年实践,并辅以改善道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六子”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山区产出的粮食、核桃、中药材林副特产能运得出去,换得成钱,实实在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石漠化区域生态环境、经济发展都有了极大改观。

5.1 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石漠化综合治理“六子”模式的实施,使岩溶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森林面积增加,蓄水能力增强减缓了地表径流,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能力显著增强,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显著减少,乡村环境极大地得到美化,有效遏制住了土地石漠化面积扩大、程度加深的势头。截至2017年,云南省岩溶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时,全县累计治理石漠化土地 289 251.85 hm2,其中封山育林 2 204.4 hm2、封山管护 5 470.3 hm2、人工造林 3 431.0 hm2,使得石漠化状况明显改善,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 36 504.23 hm2,其中,轻度 3 131.92 hm2、中度 16 301.42 hm2、重度 13 678.37 hm2、极重度 3 392.52 hm2,主要是将良性顺向演变为潜在石漠化土地(37 488.94 hm2)[3],实现了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森林覆盖率“三增长”。

5.2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有效助力农村脱贫攻坚

在云南省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是加剧当地民众贫困,阻碍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4]。因此,治理石漠化就是治理贫困。通过实施综合治理措施,其工程治理项目可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增加群众收入,促进当地社会和谐发展。通过坡改梯、炸石垒台造地、机耕路、新修沟渠(山脚搭台子)等措施,共实施坡改梯 1 600余 hm2,建成高产、稳产农田地 1 000余 hm2;通过发展“林农”、“林牧”模式,培育了大批的后续产业,如茶、油茶、核桃、各种水果、药材、烤烟、甘蔗、畜牧养殖等产业得到培育壮大。极大地改变了过去那种“乱石旮旯地,牛都进不去,春耕一大坡,秋收几小箩”的面貌和状况[6],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不但增加了粮食产量,还有效提高了岩溶山区群众收入,仅经济林果一项,全县年增加创收约3 100万元,实现了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目标,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一些乡村区域成为文山州乃至云南省自力更生改变石漠化贫困地区面貌的典范。目前,正着力引进龙头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林业、牧业和乡村旅游,以进一步带动各族群众脱贫致富。

5.3 基础设施改善,城乡环境美化

通过加强交通道路、饮水工程、水窖沟渠、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解决了交通出行和人畜饮水困难、农村能源紧缺等难题,使森林资源消耗量降低,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生存环境、发展环境得到绿化、优化、美化。

6 结语

石漠化地区大多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使得岩溶地区人民的生存环境恶劣,土壤生产力低下,致使当地民众陷入极度贫困状态,严重制约着山区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山州是云南省乃至全国石漠化重灾区。要使岩溶山区生态环境根本改善,有效遏制石漠化的发展,有赖于保护生态、恢复森林植被,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实践表明,石漠化综合治理措施“六子”模式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良好诠释,它自然地使广大群众成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主角,是从根本上解决石漠化问题切实有效的治理模式,也是推进当地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科学有效模式,可在广大岩溶石漠化地区大力推广。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任务,需有长远考虑和谋划。为协调和组织各部门、多学科的协同攻关,建议设立专项。而且,因地制宜地进行石漠化综合治理,既要制定区域大尺度、中尺度的治理规划,也要做好小环境甚至微环境小尺度上的石漠化治理模式、技术措施的研究和实施。

另外,建议借鉴广东省首个国家石漠公园的经验,将广南县乃至文山州及相邻的曲靖市、红河州岩溶区域整合建设为集生态观光、避暑度假、科普教育、户外拓展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石漠公园。这对完善区域石漠化治理体系,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探索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创新生态旅游业态,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防治荒漠化是全省、全国乃至全球性问题,各地区应该携手努力,加强合作,将各自的治理经验、理念、技术多加交流,以助力实现联合国提出的“2030年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

猜你喜欢

广南县石漠化岩溶
穿越岩溶
某石灰岩矿区岩溶涌水治理处理方法
广南县耕地质量现状与保护对策
关于云南省文山州龙族斗武文化的研究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广西南宁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
探讨岩溶区高速公路勘察技术方法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
广南县总工会:“贷免扶补”工作成效显著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