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双版纳猕猴种群调查研究

2020-10-22宋志勇罗杰斯刘婷姣

林业调查规划 2020年5期
关键词:样线西双版纳州猕猴

宋志勇, 罗杰斯,刘婷姣,岩 丙

(1.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云南 景洪 666100;2.景洪市林业和草原局,云南 景洪 666100; 3.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管护所,云南 勐腊 666300)

猕猴(Macacamulatta)俗称黄猴。分布于森林、灌丛、人造建筑、种植园等地。体形中等,体长约470~640 mm,尾长约为体躯长的一半。臀胝明显,多为红色,雌性更红。两颊具颊囊。手足均具五趾,趾端有扁平的指甲,毛色随年岁及地区而异,一般为深棕色,背面上半部灰棕,至臀部逐渐变为深棕色。肩及前肢略灰。胸腹部淡灰色[1]。颜面及两耳呈肉色。在分类地位上猕猴属非人灵长类(nonhu-man primates)或次人灵长类(subhuman primates)[2],猴科(Cercopithecidae),猕猴属(Macaca)属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以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物种[3]。栖息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及石山峭壁。白昼活动觅食,夜晚栖息在崖壁或树上。具群栖性,每群有数十头至百头不等、行动敏捷,善攀援跳跃,喜在悬岩、峭壁及树上玩耍。会泅水。杂食性,以野果、花、树叶、昆虫为食。靠近村落的猴群常盗食玉米、甘蔗等作物。每年产仔一次,每胎产一仔,极少有产二仔者,怀孕期约6个月。是重要的实验动物,价值颇高,国内外需用量大,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资源经济动物。

西双版纳州猕猴调查研究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956年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对西双版纳兽类区系进行考察; 1983年由云南省林业厅主持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做了较系统、全面的考察,形成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集》对猕猴的分布进行了阐述[4];1983年国家科委在1982年筹建的西双版纳州动物园基础上将其改建为“云南西双版纳灵长类实验动物中心”,1985年改名为中国实验动物云南灵长类中心,随后更名为中国实验动物云南灵长类实验动物有限公司;1984—1985年云南省科委、云南省林业厅组织考察云南省猕猴资源,西双版纳州为考察区之一; 1993年出版的《西双版纳动物志》简要地反映了西双版纳猕猴资源状况。但针对西双版纳州猕猴的专项调查未曾开展过,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西双版纳州猕猴种群现状调查和研究工作,为保护猕猴种群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处21°08′~22°36′N、99°56′~101°50′E,国土面积1.91万 km2,东南与老挝相连,西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966.3 km。位于澜沧江下游,北回归线以南,亚洲大陆向东南亚半岛过渡地带。总的地势北高南低,州内最高点为勐海县勐宋乡的桦竹梁子,海拔 2 429.5 m,最低点是勐腊县南腊河与澜沧江交汇入口处,海拔477 m[5]。全州森林面积151.66万 hm2,占国土总面积的79.29%。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40.39万 hm2,占国土总面积的21.15%,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6.8万 hm2,森林覆盖率80.79%,天然林覆盖率54.9%。州内动物群有10余门类,其中脊椎动物762种,无脊椎动物 3 000 余种。有鸟类427种,鱼类100余种,两栖类38种,爬行类60种,哺乳类130种,昆虫 2 448 种[5]。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辖1市2县31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2017年末常住人口118.0万人,世居13个民族,其中以傣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77.87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77.9%,傣族33.30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3.3%。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393.8亿元[6]。

2 调查方法

2.1 半结构访谈法

根据文献记载,以2017年遥感卫星影像图为底图,结合全州天然林分布情况,在全州范围1市2县32个乡/镇(街道办)选取256个点(村民小组/站所)作为访谈点(图1),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对自然保护区管护所、管护站、林业站有经验的护林员、野外巡护工作人员及有狩猎经验的长者开展访谈调查,了解当地猕猴分布情况、种群数量等信息,同时运用ArcMap10.2.2软件记录和处理矢量数据[7]。

图1 猕猴调查点布设情况

2.2 样线调查法与红外相机技术相结合

根据半结构访谈结果,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布龙州级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易武州级自然保护区、景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勐海县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县级自然保护区、国有天然林、集体天然林设定40条调查样线,尽量选择天气晴朗、风力不大天气条件,时间以清晨或傍晚猕猴活动高峰期为主。样线长约 5 000 m,样线目视宽度为20~50 m,鸣声记录宽度为100~300 m,步行速度为1~2.0 km/h。发现猕猴活体或鸣声时记录其地理位置、种群数量等信息,同时用GPS记录样线航迹[8]。

运用红外相机技术来获得野生动物图像数据,并通过这些图像分析野生动物的物种分布,种群数量、行为和生境利用等重要数据[9],在猕猴样线调查过程中使用红外相机进行监测, 记录GPS每台红外相机安装的地理坐标、海拨和植被类型。

3 调查结果

3.1 空间分布

根据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国有天然林、集体天然林周边村寨分布情况,选取256个村小组开展半结构访谈调查,收集到190份有效信息,访谈涉及的民族有傣族、哈尼族、瑶族、彝族、壮族、汉族、基诺族、拉祜族8个民族,访谈对象有村民、老猎人、林业工作者、护林员4个类群,在调查中以2017年卫片为底图,运用ArcMap10.2.2软件进行筛选过滤,计算出猕猴潜在分布面积约32.02万 hm2,其中:自然保护区27.52万 hm2,国有、集体天然林3.56万 hm2,其他林分0.94万 hm2(图2)。全州范围所有乡镇均有猕猴分布,数量相对较少的乡镇有景哈、勐憨、允景洪等。通过ArcMap10.2.2软件提取猕猴分布的高程信息,参考红外相机捕获的猕猴影像所处的海拔高度以及样线调查结果,得出猕猴分布的海拔为500~2 100 m。

3.2 种群规模

根据半结构访问调查、样线调查结果结合红外相机技术,参考猕猴种群社会结构,估算西双版纳州有猕猴种群85~115个,3 000~4 000只。

3.3 生境选择

猕猴分布于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竹林、灌木林等7种植被类型(图2)。小生境选择多为澜沧江水系周边、石山峭壁、硝塘等。水源是猕猴分布和存在的主要限制因素, 在稳定的猴群分布区域, 其活动以水源为中心[10],食物的季节性变化也会影响猕猴的食物组成[11]。

图2 猕猴分布范围

3.4 种群结构及生活习性

猕猴具有多雄多雌制的社会结构,其群体一般由1只强壮的成年雄性统领,雄性在2岁左右即离开母系单元或群体,种群平均个体数为60只,种群活动多与农作物、水果的成熟相关,且活动半径约5 km。

4 猕猴保护形势

4.1 生境破碎化

生境破碎化是由于人为因素或环境变化而导致景观中面积较大的自然栖息地不断被分割成较小的斑块或由于生态功能降低而形成的生境破碎化包括2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总生境面积的减少;其二是剩余地区分裂成非连续的碎片[12]。例如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有122个村寨,自然保护区周边有138个村寨[13],猕猴分布区被经济林、居民区、生产区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隔离,从而导致生境破碎化。

4.2 栖息地质量下降

西双版纳是云南省热带作物主要种植和经营区,同时从事林下经济的企业和农户共2.4万 户,经营面积10.35万 hm2。同时,自然保护区、天然林林下种植的沙仁(Amomumvillosum)等经济作物对植被演替有一定的影响,致使猕猴栖息地质量有不同程度地下降[14]。

5 保护措施

5.1 加强猕猴栖息地保护

自然保护区是全州天然林的精华所在,也是猕猴最重要的栖息地,国有、集体天然林资源也有猕猴分布。保护猕猴栖息地,禁止在保护区内发展林下经济,禁止非法猎杀猕猴,为猕猴保留优质的栖息地。

5.2 关注笼养猕猴福利

除了保护好野生猕猴,对于笼养猕猴(如动物园、实验动物养殖场)也要秉承生态伦理思想,善待笼养猕猴,关注动物福利。

5.3 严肃查处非法猎杀猕猴行为

猕猴是国家保护野生动物,非法猎杀猕猴将受到国家法律制裁。在保护工作中要联合自然保护区、林草、公安、海关等部门的力量,做到州、县、乡相关部门三级联动,共同打击非法猎杀猕猴动物行为。

5.4 开展科研监测及宣传教育工作

多渠道争取项目和资金,与国内外灵长类动物研究机构合作,建立标准化的研究监测体系[15],对猕猴种群动态进行长期监测,将保护区的巡护监测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实时了解和掌握保护区资源动态[16]。开展猕猴生物学和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为保护该物种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服务。建立猕猴繁殖种群,对于灵长类动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水平的提高均具重要意义[17]。同时,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政策和法规,保护西双版纳猕猴资源。

猜你喜欢

样线西双版纳州猕猴
小猕猴征集令
小猕猴学习画刊
样线法在北方基岩性海岛植被调查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以北长山岛为例
可变距离样线法在浙闽沿海丘陵单元森林鸟类调查中的应用
基于ArcGIS应用六棵树抽样调查方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档案文献展在西双版纳开展
小猕猴侦探社
小猕猴侦探社
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西双版纳州:传统茶产业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