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乡村振兴实践
——以青海西堡生态森林公园水滩湿地花海景区为例
2020-10-22杨乐
杨 乐
(西宁市园林规划设计院,青海 西宁 810008)
2018年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由新华社授权发布。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做出全面部署。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并提出一系列生动形象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在这些时代战略和政策的号召和引导下,近年来,风景园林行业也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全域景区化等工作热潮当中,积极开展乡村风貌保护、乡村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然而,也有一些行为和现象需要反省。我们曾被乡村旅游万能论包围,大笔一挥的“旅游路线”,遍地开花的“民宿开发”曾经充斥乡村;我们曾热衷于统一整治,漠视传统建筑和文化遗存……在模式化、样板化的快速建设进程中,乡村风景园林审美传统被遗弃,乡村风貌遭到破坏。
面对这一系列要求和问题,乡村振兴成为亟待实践并反思的新课题,并且促使其必须成为一个长期而动态的过程,要将规划设计和图纸绘制延续到施工、后期养护以及投入使用的阶段,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改,避免不切实际的旅游路线和低质量的民俗开发,以确保设计成果的完美呈现和进一步完善。而这一过程往往涉及经济、社会、景观、文化等多方面要素,想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统筹考虑多方面要素,协调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而设计师更需要深入到村庄中,探索场地特性,与村民面对面交流,转变自己的身份,将自己融入乡村生活中,才能发现不同乡村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进而通过恰当的设计手法将这种魅力放大并完美展现出来。
1 实践场地概况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场地概况
水滩湿地花海景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部西堡生态森林公园东南部衍沟,火烧沟南端,建设面积为660 hm2。规划区内主要为山林、草地、农田、湿地和村落,其中山林面积为224.51 hm2,占总面积的34.01%,农田面积为361.47 hm2,占54.77%,湿地面积为20.82 hm2,占3.15%,村落面积为53.20 hm2,占8.06%。景观风貌丰富,原始风景基础条件较好,属高原特色的郊野生态绿地。规划区内农田全部为基本农田,不得征用(图1)。
图1 水滩湿地花海景区风貌Fig.1 Landscape of flower ocean scenic area of Shuitan Wetland
项目区涉及湟中县鲁沙尔镇孔家村、水滩村及西堡镇青山村2个乡镇3个行政村。其中,孔家村和水滩村仅有汉族,青山村有汉、藏、土3个民族;水滩村面积最大,人口数量最多,且景区较为核心的湿地景观位于这一区域。
1.2 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规划区属青藏高原植物亚区的唐古特地区,植被种类稀少,组成和结构简单。在天然植物中,无乔木分布,仅有小叶锦鸡儿、箭叶锦鸡儿等少量灌木树种,草本植物主要有针茅、芨芨草、冰草、骆驼蓬、棘豆、委陵菜、猪毛菜、固沙草等。人工种植的乔灌木也较为单一,以青杨、新疆杨、河北杨、白榆、青海云杉、油松、柠条、沙棘、柽柳为主。山林和农田区域景观效果缺乏层次感和丰富性,色彩单一;湿地区域杂草丛生,较为荒芜,缺乏景观观赏性。
现有主要道路为一条南北向的县级道路,水泥路面宽4.0 m,道路整体宽度较窄,不能满足行车要求,有潜在的交通拥堵和安全问题;景区内无游览道路,不能满足观光游览的需求。除传统村落外,无任何景观设施及配套构筑物,缺少集中的文化交流活动场地和特色标示,不能为村民和外来游客提供观赏、休息和活动的空间平台。
村落文化特色不够突出,村庄建筑形式虽统一但过于相似和模式化,庭院景观衰败,不能体现田园文化和地域特色。部分村民离开村庄变成城市的产业工人,导致传统乡村文化缺失,传统手工艺品和民俗文化不能更好地发扬传承,产业品牌更是缺失和不足。
2 总体设计理念
针对场地的景观优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规划选择将乡村振兴和文化旅游相结合,对乡村产业空间进行整合优化,打造集生态农业、旅游休闲、运动养生、乡村民俗、文化创意于一体的产业模式。设计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景区融入大自然,让游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并将建设视为一个动态体系,科学规划,严格实施,加强保护,使规划建设成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此过程中,注重对于其原有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提升;在强调保护自然与生态的前提下,建设基础设施并完善服务功能;同时结合地区特色打造独特景观空间,突出地方特色和本土人文气息,充分开发文化旅游资源。
通过综合考虑,总体规划以孔家村、水滩村和青山村的范围为界线,结合各村庄内各自的景观和文化特色,将景区分为以花田景观为主的花田野趣景观区、以湿地景观为主的高原湿地观赏区和以山林景观为主的绿色生态休闲区3大景观区,分区重点塑造不同的景观特色和民俗文化。景区总体规划布局见图2。
图2 水滩湿地花海景区规划布局Fig.2 Planning layout of flower ocean scenic area of Shuitan Wetland
3 具体策略
3.1 提升生态景观
景区范围内原有景观风貌较为丰富,景观效果较好,山、水、林、田、湖各色景观均有。同时,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所以,提升生态景观必须将这些不同的景观兼顾考虑、同时提升,使其相互依托、互相促进。主要从山体绿化、湿地修复、花田种植、村庄及景观节点绿化4个方面着手。
1)山体绿化
山体绿化通过种植针叶、阔叶、开花小乔木等营造大背景,再按照坡向和坡位选择适宜树种,阴坡营造针阔混交林,阳坡栽植花灌木或开花小乔木,选择具有抗旱抗寒、耐盐碱、耐瘠薄、苗源充足等特点的树种。并在视线开阔的凸显区域用花灌木或开花小乔木进行区域点缀,以突出绿化与美化效果。
2)湿地修复
湿地区域采取保护和修复措施,避免人为活动对湿地的影响,增加湿地植物种类,丰富湿地植物群落,营建湿地生态景观。在湿地外围区域,重点在沿湿地岸边1~2 m范围内,适当种植马蔺、黄菖蒲等草本植物,形成环状绿带,在保持原有风貌、保护湿地不受破坏的情况下,增强湿地草甸的景观效果。
3)花田种植
因景区内农田为基本农田不得征用,所以花田种植选择积极引导农户在项目区及周边耕地内种植藜麦、山荞麦、油菜等花色艳丽的经济作物的方式,形成颜色、结构搭配合理的景观效果。并在间坡上栽植花灌木,形成不同色彩、集中连片、一带一景、壮观的规模化花海景观效果,与林带相映衬。
4)村庄及景观节点绿化
村庄及景观节点绿化与乡村特色相结合,塑造富有当地特色的绿化景观,具有鲜明的农家特色,让游客耳目一新,吸引并满足其好奇和需要。树种优先选择代表地方特色、绿量大、寿命长、抗病虫、易管理、深受农户欢迎的风景树种,适当搭配常青树、花灌木,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绿化格局,达到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促进文化旅游的目的。
3.2 建设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条件是直接影响村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带动文化旅游、吸引外来游客和城市居民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解决生态景观提升的问题之后,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通过修建基础设施使规划区更为宜居、便捷、适于游览。
规划首先将原有4 m宽的县级道路拓宽为6 m,包括4 m宽的沥青混凝土满铺路面和2 m宽的城市慢行道路,作为主要游览路线,承担沿线村庄的交通运输、景区的消防通道、生产作业养护及游客骑行游览的功能;结合原有乡间道路在花田及景观林地布置2 m宽的步行游览路,连接贯穿各景观节点和主干道。对于停车位,则通过利用和改造村庄中闲置场地及原有停车位来满足停车需求。同时为避免占用耕地、降低额外建设成本,通过对闲置房、危房改造以及“厕所革命”等方式来满足景区管理房和公厕的需求量。
在半山腰、原有闲置地、观景视野较好的位置布置观景平台、仿木亭、茅草亭、景观廊架等景观节点,为村民和游客提供游览、观景和休息的空间,建筑风格方面突出地方特色,与花海、山林相衔接,融入自然景观当中,材料选择和设计外观尽量简洁朴实,突出自然生态、质朴厚重的地方文化内涵。
除此之外,增加风格朴实、能体现乡村特色的园椅坐凳、垃圾桶、标示系统、照明设施、音响设施等其他基础设施,在色彩、形式以及LOGO方面均充分体现出民俗特色,让这些景观细节也成为田园风光的点缀和留影成像中的亮点。
3.3 开发文化旅游资源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从“美丽乡村”到“乡村振兴”的一步新阶梯,是在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保护和发扬乡村传统文化,通过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为村民的生活方式注入新的血液,同时提供更多可能性。特色发展型农村以旅游、服务接待以及举办特色文化活动为主导,打造“一村一品”,实现特色村差异化发展。
首先整治村庄住宅,传承地域建筑风貌,增设村庄绿地景观和文化活动中心,既提高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游客提供了解乡村传统文化的场所。同时鼓励农民“屋内经营,屋外居住”, 使离开村庄的村民重新回到家乡,经过专业培训和提供技术指导,实行惠民政策开办民宿,并吸引具有较高审美水平的艺术家、设计师以及创业者前来举办文化活动或开发特色民宿、儿童乡村文化体验馆、手工艺品制作体验馆等项目,加强农村住房与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的融合式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毛毯编制等民俗手工业加工、文化艺术品加工、农产品生态加工等产业,创立各村庄特有的产业品牌,推广销售,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结构。
在此基础上,为游客打造专属的旅游路线,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的发展。可将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与塔尔寺、青海湖、日月山等西宁重要旅游资源相串联,构建西宁区域旅游圈主要游览线路;也可将水滩湿地花海景区纳入西堡生态森林公园形成自然风光游览、乡村文化体验、自然生态休闲游等特色旅游线路。
4 结语
乡村振兴是一个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政策引导,只有在尝试和实践中才能发现和解决问题。青海西堡生态森林公园水滩湿地花海景区提供了一次实践机会,从现场调研到规划设计再到项目实施过程,不可避免会遇到许多问题,包括资金落实、场地征用、与村民沟通等,但也在此过程中收获到一些意外的惊喜。同时,通过分析和解决矛盾,对于乡村振兴实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乡村振兴不只是为村民提供一个宜居的生态环境,同时需要解决村民的实际生存问题,多方面提高其生活质量。而将乡村振兴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既能为村民重塑宜居的生态环境,又能为村民提供多元的生活方式和收入来源,其不失为一条可以深入探究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