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0-02-28薛泽利孙长龙王洪涛李金鑫
●薛泽利 孙长龙 王洪涛 李金鑫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面对国家安全、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重大风险事件时,科学技术是最有力的武器,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想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就必须重视科技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在科学技术领域抢占制高点。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领头羊,是创新型人才的孵化基地,在科技创新背景下,高校应在政府支持下,积极寻求地方企业、科技研发中心的合作,优化整合各项科技资源,创建复合立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提供平台支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经费支持,同时,高校应该联合起来,打造高校创新创业园,为大学生创新思维孵化提供场所,并且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专业教学,融入社团活动中,在校园内部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鼓励支持学生去创新、去创造。
一、科技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一)全球高校教育发展大势所趋
美国引领着高校教育的创新化发展,斯坦福大学的莱瑞·雷弗(Larry Leifer)博士认为,创新思维培养是未来教育的重点,在美国,高校和社区学院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全面落实了创新教育理念。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中专门开设了创新与创业部门,部门研究人员及教授则担任学生的教学与创业导师,带领学生去参加企业及研究机构的部分项目,让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与应用的过程中。而在近几年,以色列逐步成为了一个“创新的国度”,在他们国家,遵循着“教师不是教学生怎么做,而是让学生自己做”的教育思想,教师鼓励学生遇到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学习成果评价上,以学生能否迎难而上,不怕失败、不断尝试,能否灵活性、创造性解决问题为主要评估内容。可以说,创新教育是全球高校教育发展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重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建立健全相关机制。
(二)改善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要求
所谓创新教育,是基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目标而展开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探索精神,敢于挑战,且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及实操能力,这是当前社会优秀人才难能可贵的一种品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极为严峻,展开创新性人才培养,能够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升其科技创新能力、艺术创作能力,让学生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及创新能力,获得企业的橄榄枝。创新教育为创业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校应该进一步深化创新教育主题,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专业相关商业活动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展开市场调查,预测市场发展动态,在市场中挖掘商机,进行创业,这样不仅能够解决自身就业问题,还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教学压力大,学生学习压力也大,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全部知识点,教师会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求学生理解,但求记住学科知识与解题方式,如此教育模式下出来的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能力有限,缺乏探索欲望,失去了创新的动力与能力,学生步入大学后,将步入学习的泥淖,无法进步。西方教育理念则截然不同,没有给学生既定的学习路径,倡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通过观察,发现问题,进行猜想,借助试验验证猜想,解决问题,学生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具备极强的探索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了提升高校教育水平,西方教育模式值得我国借鉴学习,而创新教育则是其中的一种尝试,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开放式教学平台,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动手实践,勇于探索,提升学生的创造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科技创新背景下企业的发展需求,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效益。
二、科技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一)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发展学科特色优势
创新是社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现阶段高素质人才所需具备的基本素养。在科技创新背景下,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应该展开市场调研,明确行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学科特色优势,培养学科交叉型、创新型人才,明确人才培养基本目标。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应设置社会道德与法律等课程,让学生学会做人,提升其道德修养与职业素养,再设置创新思维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精心策划专业课程,开展多种类型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创新思维应用于专业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够紧紧跟上专业相关行业发展的潮流,更好地适应职业需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该将行业先进生产工艺、科技产品引进课堂,并以此为主题安排一系列的专题教育活动,包括选修课、知识讲座、科技活动、专业竞赛等,鼓励感兴趣的同学参与,给学生埋下创新思维的种子,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二)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创新因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类的知识构架呈现为链条式、网状线结构,在现有知识基础上,新知识不断延伸,组成一个完备、严谨的知识体系,当人能够在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迁移,就能够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状态,而这就是创新的开端。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校应该基于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一个完善系统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增添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及学科融合模块。
以高校物理专业为例,在“牛顿定律的应用与物理建模”教学过程中,需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其一,掌握并熟悉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其二,学习利用物理建模,发现物理规律的思维方法;其三,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其中,第一个教学目标主要为理论学习,对于高校物理专业学习更易理解,教师可以举例验证,并指导学生自主解决一些理论题型。后两个教学目标有机结合,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提出“物体在粘滞流体中的运动”等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指导学生通过现象观察、实验演示,找出物体在流体中下落的运动学特征,并进一步设计简化的模型对实际物体进行表示,研究物体在下落过程中与流体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找到理想情况下阻力的表达式。这一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也常被应用,比如说基于物体在流体中下落运动的特征,能够准确计算出保证伞兵安全跳伞着陆的伞面积。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展开评估,促进学生物理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划,打造高素质导师团队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与其在学校里的表现有关,很多大学生在踏入高校大门后就失去了方向,学习上缺乏有效规划,面对这种情况,高校应完善教育规划,设置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让学生选定要走的道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走上科技创新道路。在此过程中,学校应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规划,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以高校物理专业为例,在大一大二,学生应该掌握物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与此同时,学校可以邀请物理行业的专家、物理研究学者等到校内举办讲座,让学生与行业专家面对面交流,了解物理行业发展动向;在大二大三,学校应该寻求与物理专业相关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深入了解自身专业和企业岗位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看清未来要走的路,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加以补足,从而提升自身物理专业能力水平,为将来步入企业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新型教育模式下,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创造力的教师将会被淘汰。能够胜任创新教育工作的教师,需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在科研中,在教学中,充满着创造力,敢于实践展开科技创新,敢于尝试进行教育创新,这样的教师才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创新活动展开有效指导。基于这一情况,学校应该引进具备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高学历人才,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专业导师,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展开创新实践活动。
三、结语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动机”,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稀缺,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孵化基地,必须勇于承担起这个职责,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贯彻落实于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直以来,我国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都高度重视,但从当前教育现状来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并未取得理想效果,2016年麦可思研究院发布“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在2014年大学生自主创业率为2.9%,到2015年上升了0.1%,而在同时期,美国大学生创业率高达20%至23%,可见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应该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在创新教育中的经验,全面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