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时期基层统计工作
2020-02-28王占申
文| 王占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统计改革发展作出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统计工作,先后出台《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统计工作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基层统计是整个统计工作的源头和基石,是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环节。要确保统计工作的质量,必需重视基层,夯实基层,才能使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基层统计工作存在问题
队伍不稳定,业务能力不强
依据有关统计法规的规定,基层统计人员的调动,应当征得上级统计机构的同意。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基层统计人员变动频繁,尤其是出色的统计人员更难保持相对的稳定,造成基层统计队伍不稳定,影响了统计工作质量。基层统计人员培训较少,专业技术差,计算机能力不足,工作经验不丰富,政治素质不高,有些统计人员连起码的统计基础知识都不具备,对工业总产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内容都搞不清楚,更不用说深层次的统计分析、调查设计等工作。
工作任务重,基层人员压力大
一般情况下,基层统计站在3人左右、具体负担农业统计、工业能源统计、服务业统计、贸易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劳动工资统计等专业统计。10年内分别要开展1次人口普查、1次农业普查、2次经济普查,一次普查进行2年,基本上是年年有普查,普查又以统计站为主,虽然组建了临时办公室,但普查是系统工程,各个环节都非常重要,各项工作都比较具体,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而抽调人员不熟悉统计业务,自己单位事也多,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普查中来,统计站人员在完成普查工作任务时,再加上规模以下抽样调查,1%人口抽样调查、住户抽样调查等,还要完成党委政府安排的包村、创城、信访维稳等工作,给基层统计人员造成沉重压力。
行政干预多,抗干扰能力不足
基层政府经济职能还没有从“管理”转向“服务”上来,仍然采取“下任务、考政绩”的办法来“发展经济”。各种考核奖惩责任制,在肯定成绩,促进工作的同时,不得不看到对数字的负面效应。基层统计单位法律意识淡薄,为了完成上级考核任务,不同程度的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得不按照某些人的意识上报统计数据,形成数据不实的现象。而基层统计由于执法力量薄弱,执法力度不够,抗干扰能力不足,使统计数据在源头上就发生了失真。
如何做好新时期基层统计工作
加强领导,实现统计办公现代化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和支持基层统计工作,切实提高办公现代化。加强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县、乡、村、部门、企业“五位一体”统计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实现统计调查管理网格化信息化。加强对互联网、大数据和统计云等现代技术的应用,创新统计工作方式,变革统计生产方法,提高统计生产效率,加快推进数据采集、整理和应用的统计现代化建设。按照名录单位数量、人口等一定比例来配置统计经费,每年列入财政预算,保证统计调查费的支付、统计信息工程建设等经费需要。促进部门沟通,充分利用行政记录,切实做好新时期基层统计工作。
提高认识,推动依法统计常态化
坚决从领导干部抓起,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贯彻执行《统计法》,支持统计人员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监督职权;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法治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扎实推进统计法律法规进机关、社区、乡村、企事业单位活动,使广大调查对象明确统计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积极主动配合统计工作的开展。不断加大统计法治工作力度,依法严肃查处统计造假和弄虚作假行为,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维护统计工作秩序保驾护航。
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的专业化
基层统计单位是确保数据源头的关键单位。基层统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统计数据的质量。深化统计体制改革,完善统计体制。构建“一站多点”工作机制,加快建设以统计机构为中心,外延经贸、财税等的基层工作机构,保证统计人员稳定。积极组织统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使他们熟练掌握统计新知识、新方法,特别是现代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并做到培训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树立行业职业道德的优秀典型,弘扬务实求真、忠于职守的精神。建立激励考核机制,根据评价结果以适当形式对统计人员给予鼓励。
结语
基层统计工作,对于基层政府本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对基层政府部门的统计工作进行优化,促进数据统计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政府部门职责的明确与发展,更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