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攀西康养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2020-02-28张旭辉
◆张旭辉 李 博 房 红 王 荻
一、四川省攀西经济区疫情防控表现突出
自四川患者省首例新冠肺炎确诊以来,全省确诊病例前期呈上升趋势,但后期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在四川省五大经济区当中,攀西经济区确诊人数和每日新增人数最少,治疗康复时间最短,治愈率最高,且连续多日实现零新增长。据省卫生健康委网站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2月21日24时),攀西经济区治愈率高达86.2%,高于全省平均数28.1个百分点。这一突出表现除与国家、省、市(州)严格的防控措施、各级部门的艰苦奋战和全体市民的全力配合有关外,也不排除攀西地区独特的“六度”禀赋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对病毒的滋生和传播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减缓病毒的传染,有利于呼吸道类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二、疫情对攀西康养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疫情对攀西康养产业的短期负面影响明显
从短期来看,疫情对健康养生、康养地产、康养旅游、康养医疗行业及相关的餐饮住宿、交通物流、娱乐健身等行业冲击极大,损失明显。
一是对康养旅游的影响。疫情爆发时间恰与康养旅游旺季重叠,导致春节期间康养客流降幅超过90%。此外,由于防疫需要必然导致康养群体的消费体验下降,对后期市场开拓带来不利影响。
二是对康养地产的影响。房地产企业全部暂停售楼处销售活动,成交量几近清零;在建项目复工推迟、交付延期;新建项目减少、投资下降,地产企业高度承压。
三是对康养医疗的影响。短期内,疫情导致对防疫医药产品的需求激增,对医疗制造业带来正向影响。但以健复、养老、养生等为核心业务的康养医疗服务行业,处于停摆状态。
四是对康养制造的影响。短期内,疫情导致工人返程困难,交通物流不畅、原材料紧缺等问题,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销售、原材料采购供应等各环节。
五是对康养农业的影响。观光休闲体验农业全面停顿,农产品出现一定程度的滞销;农资购买不畅,直接影响春季农业生产。
六是对关联产业的影响。餐饮、住宿、零售等康养关联产业行业等业态全面停业,预计餐饮、住宿、零售业营业额和交通客运量同比下降超80%。
(二)疫情影响下康养产业长期发展突现四大机遇
从长期来看,“四大”机遇叠加,为攀西康养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是政府投入的机遇。政府将加大对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治和健康事业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有利于实质性推进康养产业的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从短期防疫情、保增长到长期谋发展、促转型看,未来较长一个时期的政府投资将向公共设施和服务领域倾斜,有助于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健康事业的发展;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康养产业,利好产业长期发展。
二是消费理念转变的机遇。疫情将促进消费者康养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的转变,快速扩张康养产品的市场需求。疫情的发生使得全民的健康理念发生极大转变,从重治疗轻预防、重养老轻养生转变为对医疗、康复、保健、养生、养老等于一体的全生命周期、覆盖全年龄人口的康养理念。我国2019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关口,消费能力显著提升,利好康养产业的长期向好发展,也为攀西康养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是产业迭代升级的机遇。疫情冲击催生康养产业新业态,加速与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的融合,将促进产业的迭代升级。在线问诊、线上医疗、智慧健康管理等新业态的接受度迅速提高,应用范围迅猛扩展,将加快产业的数字化融合,促进康养业态升级。
四是攀西地区“六度”禀赋优势更加彰显的机遇。独特的冬春季干燥暖阳气候尤其适宜关节炎及哮喘、肺结核等呼吸道类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对病毒、细菌的灭杀效应显著。在新冠肺炎疫情施虐的背景下,攀西康养得天独厚的“六度”禀赋优势对广大人民群众将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激发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
三、加快攀西康养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做大做强阳光康养,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1.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将康养产业发展成为四川支柱产业
康养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行业关联广、就业吸纳力高、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等优势,应着力打造为支柱产业。但2019年攀西养老机构和康养机构的数据统计表明,月消费在3000元以下的群体占比高达69%,经济拉动能力和税收贡献均较低。因此,在现有康养产业的基础上,政府企业须协同发力,推动产业纵深发展,推进全域化布局、全链条产业、全时段开发、全龄化服务,提高康养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例,提升康养产业的经济拉动能力和税收贡献度,形成四川新的“5+2”支柱产业体系。近期应重点做好疫情发生后国家出台的相关刺激政策的预判和梳理,超前谋划储备一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提升产业层次。
1.2.2 访谈法 就中国武术教材“走出去”的现实境况和出路等问题,对李士英教授、刘昕教授、王智慧教授、周小青副教授、王芳副教授、郝晓岑副教授等15位专家进行了访谈,专家们主要是来自高等院校从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育学、体育文化专业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均具备高级职称,访谈结果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支持。同时,对北京体育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和外交学院3所院校的40名来自不同国家的武术留学生进行访谈,更加深入地了解目前中国武术教材在国际推广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为研究的开展提供重要支撑。
2.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五创”联动推动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产品,以工匠精神打造康养精品。利用攀西独特生态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餐饮、健康食品、中医药保健品、康复辅助器具、健康监测穿戴设备、钛合金医疗器械产品、钛合金休闲产品、钛合金日常用品等;创新品牌,以企业家精神打造康养品牌。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让消费者放心满意,创响“中国阳光康养地胜地”品牌;创新服务,加大创新力度,为市场提供全流程、全方位、全龄化的养生、养心、养智服务;创新业态,强化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产业的融合,积极引入扩大在线问诊、线上医疗、智慧健康管理、智慧旅游等新业态,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创新模式,探索精品、连锁化发展模式、亲情社区模式、医养综合体模式和康养目的地等多种模式。
3.完善康养产业内涵,探索康养发展新模式
超前把握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公共卫生体系、传染病防治体系、疫情防控体系的改革契机,探索“医疗+康养+防控”发展模式,按照“平疫结合”的理念,将传染病防治、疫情防控纳入康养产业体系,依托区域医疗高地的优势,建设攀西医养防综合基地,充分发挥攀西康养产业在“医养结合”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医防结合”在疫情防控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二)推进融合培优创特,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1.融合发展康养新业态,完善“康养+”产业体系
推动康养与运动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攀枝花阳光运动品牌。推动康养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大山大水、工业遗存、民族风情等康养旅游资源,打造特色康养旅游精品项目。推动康养+医疗+防疫深度融合,推进“医养结合”“医防结合”,着力发展集医疗、康复、保健、养生、养老、防疫等于一体的医养防疫结合产业体系。推动康养与农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农业主题公园、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田园综合体,打造一批文旅小镇、旅游新村、康养农庄、自驾游营地等,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森林康养等新兴业态。推动康养与工业深度融合,深化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建设,规划建设康养产业园,提升康复辅助器具、医疗器械、体育器材、家居用品等钒钛终端产品质量和供给能力,培育壮大智能康养产业。
2.培育龙头创新示范,推进“康养+”产业集群发展
3.发挥“六度”禀赋,彰显阳光康养特色
深入挖掘“六度”禀赋蕴含的产业机遇,大力开发具有攀西特色的康养产品和服务,提升品质、做亮特色、差异发展,创响“中国阳光康养胜地”品牌。
(三)补齐短板夯实基础,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1.补齐制约产业发展的交通和人才等方面的短板
补齐交通短板,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宜攀沿江高速公路建设;对接四川南向开发,尽快开工建设攀西首条高铁;提升综合运输能力,抓好攀枝花机场迁建,增开新航线,争取攀枝花机场、西昌机场互为备降机场,建成内外通达的大交通网络;补足人才短板,加快康养创新人才及康养产业技术人才集聚培育,内培外引,借才借智、借势借力推动康养产业发展。
2.强化康养产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保障
强化规划引领,推动制定四川省“十四五”康养产业规划,完善康养产业发展标准和规范;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放开健康养老市场准入,实施负面清单,切实解决康养企业发展的“痛点”和“难点”,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强化“一揽子”政策保障和政策体系的协同作用,制定康养产业发展的路线图、时间表。出台康养产业发展新政,制定《加快康养支柱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强技术创新供给,加快“数字康养”平台建设;优化土地资源保障,增强产业发展载体支撑;提升财政金融服务能力,着力建立全省康养产业发展基金,争取普惠养老专项行动、社会养老服务试点等中央和省级预算项目支持;着力组建健康养老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发展普惠型健康养老服务业。
3.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
攀枝花、凉山相互融合,推进攀枝花-西昌一体化建设,共建高层协调机制、协同创新机制、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公共资源对接共享机制、共建共享惠益机制等五大机制。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攀西经济区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以康养产业为重要抓手,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攀枝花因三线而建,三线建设时期的“两基”“一线”将攀枝花与成都、重庆的发展紧紧相连。新的历史时期,攀西经济区为成都、重庆源源不断地提供高端制造业的原材料、清洁能源和优质的农产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攀西经济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六度”禀赋,是养身、养心、养智、避寒、避暑、避霾的理想胜地,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阳光康养旅游“后花园”,必将推动攀西经济区与成都、重庆双城经济圈共同建设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推进康养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