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的运用
2020-02-28周国平
周国平
(吉林省通化县快大茂镇中心卫生院,吉林 通化 134100)
近年来,随着中医诊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运用越加广泛,已经成功引起了广大民众及临床领域的高度关注[1]。为了改善机体局部的血液循环情况,提升散结消瘀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组研究将95例患者作为课题样本,对比分析了常规西医治疗与活血化瘀治疗的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中医内科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患者中任意挑选95例为研究对象。排除恶性肿瘤、肝肾功能障碍、器质性疾病,以及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后,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选的95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有47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22例,年龄为24~80岁,平均为(58.63±6.52)岁,病程1~15年,平均为(6.08±0.72)年;研究组有48例患者,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为25~79岁,平均为(58.74±6.38)岁,病程1~14年,平均为(6.13±0.84)年。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未构成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如遇头痛患者,应给予止痛镇静类、非甾体抗炎类药物治疗;如遇胸痹患者,应给予镇静、吸痰、辅助吸氧,以及硝酸甘油等治疗;如遇腹痛患者,应给予腹可安等药物治疗;如遇心悸患者,应给予静脉滴注氧化钾、肌苷,以及辅助吸氧治疗。连用4周。
1.2.2 研究组
给予研究组活血化瘀法治疗。如遇头痛患者,应给予通窍活血汤治疗,具体拟方为:川红花8 g、白芷8 g、白芍8 g、桃仁8 g、川芎9 g、地龙9 g;如遇胸痹患者,应给予血府逐瘀汤治疗,具体拟方为:川芎30 g、黄芪30 g、牛膝20 g、人参20 g、桔梗15 g、赤芍12 g、当归12 g、红花10 g、柴胡10 g、降香10 g、生地黄10 g、桃仁10 g、郁金6 g、枳壳6 g;如遇腹痛患者,应给予活血化瘀汤治疗,具体拟方为:全瓜蒌12 g、当归12 g、三七粉10 g、川红花9 g、桃仁9 g、川芎9 g、赤芍9 g、枳壳9 g、生地黄9 g、桔梗6 g;如遇心悸患者,应给予理气通络汤治疗,具体拟方为:丹参24 g、生地黄12 g、当归12 g、川芎12 g、赤芍12 g、桃仁12 g、红花6 g。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开具对症药方,去药方中的诸药,加水熬煮,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连用4周。
1.3 观察指标
临床治疗有效性的判定标准[2]:显效:症状完全消失,患者可正常生活;有效:症状显著缓解,但仍存在轻微炎症;无效:症状无改善,且有病情加重的迹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进行课题资料及数据的处理,其中,计数资料用(%)表示,行x2检验,若P<0.05,表示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经活血化瘀法治疗后,研究组有显效患者32例,有效患者14例,无效患者2例,有效性为95.83%(46/48);经常规西药治疗后,对照组有显效患者20例,有效患者18例,无效患者9例,有效性为80.85%(38/47),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性明显高于对照组(x2=5.206,P=0.022),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 论
作为一种病理产物,淤血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一旦出现离经之血停滞、血行不畅等状况,就会在脏腑或血脉中形成淤血,损害机体组织及器官功能的健康,诱发各类疾病和不良反应,进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及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开展对症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出现总有效患者46例,临床有效性为95.83%,对照组出现总有效患者38例,临床有效性为80.85%,研究组治疗有效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数据,进一步证实了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中的运用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常规西医治疗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不良症状,控制病情发展,但会产生诸多的药物副作用,增加患者的耐药性,同时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活血化瘀法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症状,进一步分析患者的发病原因,并据此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选取对症的中草药,拟定恰当、合理的治病药方,帮助患者改善血运能力,增强患者的身体免疫力,有效散结祛瘀,实现治疗目的。因此,与常规西医治疗相比,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更为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在中医内科临床采用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案,可显著提升临床治疗有效性,达到治疗目的,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