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血管腓骨移植治疗长段骨缺损的形态改变探究

2020-02-28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30期
关键词:腓骨直径下肢

刘 全

(四川省达州骨科医院,四川 达州 635000)

长段骨缺损是指患者四肢长骨发生长度>8cm或>20%的骨缺损,多发生于慢性骨髓炎、严重外伤以及先天缺陷等情况。该类患者由于骨缺损过多,只能够将人体其他骨骼移植到该处来尽可能的恢复其正常的四肢功能。腓骨是人体下肢小腿外侧的细长骨骼,主要功能为辅助胫骨支撑人体,其骨折后对于人体的负重影响较小,因此常被选为长段骨缺损的移植骨。为了对带血管腓骨移植治疗长段骨缺损后的形态改变进行研究,进行了本次研究,研究过程及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进行的带血管腓骨移植治疗长段骨缺损治疗病例共9例进行研究,回顾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6~49岁,平均(23.15±6.73)岁,包括胫骨5例,桡骨3例,尺骨1例,骨缺损长度4~13 cm,平均(8.13±3.52)cm。

1.2 方法

术前准备:做好患者入院后的常规检查。对患者双侧膝关节、踝关节活动度进行检查,评估患者主观疼痛情况。使用X线、MRI对患者患肢以及待移植腓骨段进行检查,如发现患者患处合并软组织缺损的要使用临时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对于存在严重感染的患者要进行细菌培养,根据培养结果进行抗生素治疗,并将坏死组织、感染灶彻底清除,带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才可进行手术。

手术方法:根据患者骨缺损长度切取患者部分腓骨,长度为06~14cm,较缺损长度略长,部分患者留取3×4cm~6×8cm大小的皮瓣。下肢骨移植由于受区骨与移植骨的直径相差较大,采取髓腔内插入处理;上肢骨移植由于移植骨与缺损段直径相差较小,采取“Z”形嵌插处理。做好受骨区的血管吻合。在移植完成后使用钢板进行固定。

术后处理:给予抗感染、解痉、扩容、改善微循环等治疗。患者在术后要控制活动量,需绝对卧床休息2~4周。及时更换伤口敷料,观察患者皮肤颜色、温度、弹性以及毛细血管等情况,观察患者切口愈合情况。患者可下床活动后要从床边活动开展逐渐指导其进行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

术后3月内每周对患者的移植骨的血供恢复情况进行检查。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对患者进行随访复查,测量患者移植骨的直径和髓腔直径,统计患者移植骨增粗情况、与受区骨的匹配程度以及髓腔改变率,统计骨性愈合时间与再骨折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以(%)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9例患者的移植腓骨全部成活,术后3月内检查显示患者血管吻合良好,血流畅通、血运存在。

术后1年随访显示,下肢移植腓骨患者的移植骨增粗与髓腔直径变化明显,骨中段直径可达受区骨直径的75%以上,增粗主要为皮质骨增厚;上肢移植腓骨患者的移植骨增粗不明显,髓腔扩大,移植骨与受区骨的直径相差不大。

术后2年随访显示,所有患者的移植骨基本完成形态变化,具有较好的应力承受能力。患者临床骨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82±1.05)个月,患者均未出现再骨折情况。

3 讨 论

骨缺损是指骨的结构完整性被破坏,常因创伤、感染、骨髓炎、肿瘤手术清创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而造成,是骨科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一般认为骨缺损<8 mm为较小骨缺损,可以经过治疗自行愈合。如果骨缺损>8 mm或者发生在较小的骨头上则通常无法自行愈合,需要通过其他方式了进行治疗。骨缺损不仅会导致患者患处疼痛,同时还会影响其肢体功能,进而对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干扰。

对于较大骨缺损的治疗临床上一般会采取骨移植的方法,根据材料来源的不同又可以分为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以及生物材料人工骨移植。其中自体骨移植相较于其他方法有着较多的优势,例如,使用取自患者自体的骨骼能够有效的避免免疫排斥反应的出现,同时取材无污染,成本低,骨移植后能够较好的被吸收、融合,有利于骨的重建。针对四肢骨长段缺损,主要采用的骨移植治疗方法有不带或带血管的腓骨移植术等方式,其中不带血管的腓骨移植术由于受区没有良好的血运,因此很容易出现感染、愈合缓慢等问题导致手术失败,而带血管的腓骨移植术则成功率较高。此外,在长段骨缺损的临床治疗中还有采取骨运输术进行治疗的案例,该方法是通过使用牵引装置固定骨缺损两端,并利用装置带来的张应力来刺激骨骼再生。骨运输术着较高的手术成功率,但其发生骨不连、再骨折等并发症的几率要相对更高。

腓骨为人体下肢小腿中一段致密的长管状骨,外形细长平直无弧度,长度为28~30 cm,其上端仅与胫骨相连,不参与膝关节的组成,下端与胫骨、距骨共同组成踝关节。因此腓骨的缺损通常不会对患者的膝关节的功能和稳定性造成影响。腓骨具有较强的支撑力,能够承担人体下肢11%的承重,同时其具有独立的血供系统,包括腓动脉、腓静脉,血管直径较粗且均可分离出较长的血管蒂,利于手术吻合,将其切断对下肢血液供应的影响较小。由此可见,除组成踝关节的腓骨下端5~6 cm以外的部分均可用于自体移植,且能够实现髓内固定的效果,对于四肢长段骨缺损的修复较为适用。

在带血管腓骨移植术中,由于其存在丰富的骨瓣供血因此能够较好的刺激骨细胞的生成,使患者的恢复过程与骨折愈合过程相近,恢复时间大大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患者手术后的被移植腓骨的骨形态变化主要遵循“功能适应性原理”,骨所承受的力决定了其皮质层、骨膜、骨髓腔、骨小梁等结构的变化。在本次研究中,下肢骨移植的患者移植腓骨直径明显增粗,而上肢移植骨变化不大,两者重建匹配率均较高,提示由于人体下肢所受应力较高,移植骨为了抵抗外力而发生了截面积增宽以提高承载能力;而上肢腓骨移植由于与受区骨的形态差别不大,因此能够较好的适应受区功能,在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形态变化较小。

此外,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在术后均采取了钢板固定,从而减少患者术后早期过度受力而造成移植失败或再骨折,但由于钢板弹性较小,为了保证固定牢固往往会对患者移植骨的血运造成一定的影响。在临床治疗中,除了钢板固定外,还可以采取外支架固定,这种固定方法能够减少对患者移植骨的血供干扰,且能够对骨折端的压力进行调节,使患者移植骨能够在早期适当承受压力,促进患者恢复。

综上所述,带血管腓骨移植是临床上治疗长段骨缺损较好一种方式,具有成功率高、成本低、感染和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等优势。移植骨在应力的作用下形态会逐渐发生改变以适应受区功能,使患者的四肢功能有效恢复。

猜你喜欢

腓骨直径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各显神通测直径
山水(直径40cm)
爱虚张声势的水
预爆破法处理大直径嵌岩桩桩底倾斜岩面问题
腓骨移植在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
腓骨肌萎缩症患者的肌电图诊断特点
腓骨肌腱脱位的诊断与治疗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