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护理中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0-02-28史海燕朱晓娟
史海燕,朱晓娟
(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儿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静脉留置针(管针)是儿科临床护理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患儿在输液治疗中采用静脉留置针可以避免多次穿刺造成的不便,缓解患儿对于穿刺恐惧与疼痛,降低重复穿刺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1]。基于此,本文研究了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详细内容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输液治疗的患儿96例,将给予普通钢针穿刺护理的48例设为A组,将给予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48例设为B组,A组患儿男28例、女2 0 例,年龄1 ~4(2.1 4±0.4 3)岁,住院时间5~10(7.20±0.55)d;B组患儿男25例、女23例,年龄0.5~5(2.01±1.13)岁,住院时间6~11(8.11±0.86)d。对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对比后显示P>0.05,研究具有可行性。
1.2 方法
A组患儿给予普通钢针穿刺输液护理,具体为:由护理人员以左手食指与拇指对患儿血管穿刺点两端分开固定,选择最小的进针角度,先刺入皮肤,再以平行方式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固定。B组患儿行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护理,具体为:1.护理人员应选择患儿颞浅静脉、额静脉等比较直,且分叉较少的静脉进行穿刺,穿刺前,先对患儿输液部位进行全面消毒,将既定导管针取出,拆除枕套,慢慢转动针芯,确保针头固定于斜面向上位置,再将头皮针对准,一次性插入肝素帽当,最后关闭输液器,保障内部空气完全排除。2.针头刺入患儿静脉时,针头与皮肤维持17~30°角,直到管内回血后,将针头角度慢慢降低,并继续推进穿刺针0.3~0.5 cm,护理人员以右手对导管针进行固定,左手往外拔出针芯0.6~1.0 cm,拿走外套管之后,将针芯取出,再以敷贴将导管针与肝素帽粘好,将压脉带取下,输液速度调整适宜后封管。
1.3 指标观察
护理后,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总分为100分,超过90分为非常满意,60~89分为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非常满意+满意)/总病例数=总满意度。记录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将此研究的全部数据纳入至SPSS 20.0软件中进行统一分析与处理,当中的计量资料现以%表示,用x2开展检验,计数资料现以(x±s)表示,采用t开展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
护理后,对两组的护理满意情况调查显示B组有非常满意至不满意分别有34例、13例、1例;A组相应有23、16、9例。经对比,B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97.97%,明显高于A组的81.25%,P<0.05,差异明显。
2.2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情况
护理后,两组的不良反应发主要为静脉炎、渗液、皮下血肿,其中A组上述不良反应分别有2、4、5例,B组相应有0、1、1例。经对比,B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16%,明显低于A组的22.91%,P<0.05,差异明显。
3 讨 论
小儿的年龄比较小,好动,且容易对穿刺产生恐惧情绪,出现哭闹、抗拒以及不配合等状况,给护理人员的穿刺带来不便,以往患儿的输液治疗多以一次性钢针穿刺为主,这种操作方式比较便捷,而且治疗的成本比较低,在临床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但是这种穿刺方式只适用于穿刺频率比较低的患儿,如果患儿每天都要开展多次输液,采用这种方式不仅会加大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还会增加患儿的痛苦,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给患儿的护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而且一次性钢针刺入血管的深度有限,如果患儿在治疗期间发生抓挠动作,极易造成钢针脱落,情况严重者甚至会对患儿的血管造成损伤。而采用静脉留置针对患儿开展输液治疗,静脉留置针的柔软性更好,操作更为简便,不容易对患者的血管产生损伤,并且静脉留置针可以增加留置时间,可以避免因为多次输液需要反复进行穿刺的情况,不仅可以减少患儿的穿刺痛苦,降低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还为能为护理人员的穿刺工作带来方便[2-3]。本次研究显示,B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16%明显低于A组的22.91%,且B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97.91%明显高于A组的81.25%,均P<0.05。
综上所述,静脉留置针应用于小儿护理中可以增加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降低患儿的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