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eminar教学法的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2020-02-28刘雪明庄斯惠
刘雪明 庄斯惠
(1.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广州大学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006)
国家教育部指出,我们要“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1]目前许多高校为突破传统课堂的填鸭式教育,秉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融入多种新式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达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公共政策学作为公共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的新兴科学。“公共政策学”课程是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地方院校,我们在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中不但设有“公共政策学”的必修课程,而且还开设“公共政策规划”“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方法”“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等选修课程,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尤其是政策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也注重教学改革,在这些公共政策课程的案例教学中结合Seminar教学法,以进一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反思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和科学研究水平。
一、Seminar教学法在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的应用
(一)Seminar教学法
Seminar教学法起源于18世纪的德国,并在西方高等教育中广泛应用,有别于传统的师生单向沟通的课堂模式,Seminar教学法如其翻译“研讨会”,是教师与学生就一主题进行研究讨论,双方交流思想的教学形式,是双向沟通的课堂形式。Seminar教学法讲求教学自由,重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讨论双方处于平等位置。能够转变人才培养的观念,是高校教学改革催化剂,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2]
一般而言,Seminar教学法的上课模式是教师(专家)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让学生提出其感兴趣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3]而且Seminar教学法还具有四种特性,即师生之间交流互动性、课堂讨论的民主性、学生思维激励性以及研讨主题具有学术性,[4]实现“教”与“学”相结合,打破以往课上以老师为主体,学生听讲记笔记的填鸭式授课。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沟通是Seminar教学法的核心所在。就其上课模式而言,Seminar教学法共有三个上课模式,主题式Seminar;案例式Seminar和讲座式Seminar,并各有特点。[5]
(二)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
公共政策是国家或政府整合多方力量,运用民主和科学的手段解决公共问题,达到公民福祉和公共利益的产物。公共政策是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导向,而公共问题是通过社会事件演化而来的。[6]在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中开设公共政策系列课程,目的除了是公共政策学科知识的传播外,更重要的是强化学生与社会互动的意识。
公共管理学科所培养的学生更应该具备对社会的分析能力,对社会事件(即教学中的案例)的解读分析能提高学生公共政策知识的转化能力,使学生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是对公共政策直观具象的表现,[7]教师根据教学大纲,通过选择某一案例向学生教授公共政策相关知识,可以调动课堂氛围,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政策分析能力。[8]
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平等、民主讨论是Seminar教学法与案例教学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主要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持续性的研讨培训,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养成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公共政策课程是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门学科。在其课堂教学中,同时运用Seminar教学法与案例教学两种教学法,发挥两者优点,既重视公共政策课程的实践操作性,也强调理论指导性,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符合公共政策的特点。
二、Seminar教学法下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的改革
为了凸显Seminar教学法在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中的特点,改革“填鸭式”知识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做到教育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们在公共政策系列课程的课堂主体、沟通模式、授课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改革。
(一)学生成为主体之一,教师担任引导角色
传统的课堂上,课堂的主体是教师,知识的传播路径是单向的,从老师到学生。老师是主导者,进行知识传播,而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一般而言,学生的学习模式和习惯只是课堂上听讲,做好笔记,课后进行相关知识复习。显然,这种课堂是直线填鸭式的“讲授——听讲——笔记——复习——考核”,对学生的启发性不强,因此在传统课堂上,学生的角色是被动的,会导致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不高,知识转化能力比较弱。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要求高校本科学生对事物有一般判断能力,对社会问题、学科问题具有一定的自主思考能力。思辨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养成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而学生能力锻炼的主要场所是课堂。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本,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而设计课程模式和课堂内容,为达到这一目的,Seminar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均主张以学生为课堂中心,教师在此课堂中是“引路人”,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言的角色。
当中教师既承担引导角色又可参与到学生的研讨中。作为引导角色的教师,主要是为学生讲解基础的公共政策理论知识,课前布置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寻找与之相关的案例。在研讨中学生遇到瓶颈或困局时为学生提供思考角度,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如果研讨时出现无序混乱或者困顿不前的局面,教师需维持课堂秩序,使研讨顺利进行。
(二)课堂沟通渠道由单向转为双向
知识的传播并非单向的,而是双向、多向甚至是发散的。如同信息的传播机制一样,知识传播也存在反馈机制。学生的学习反馈是教师对课堂内容和授课方式进行调整的根据。在不影响总体上课安排和课程设计下作出适当的调整,能更好地达到高素质、务实性、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教学目的。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是单向的,老师所传播的信息很少有机会能得到学生的现场反馈,一般情况下,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只能通过最终考核体现。因此,沟通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从单向沟通模式向师生双向甚至师生、生生多向沟通模式转变。
案例教学和研讨会教学都能很好地转变单向沟通模式。公共政策课程教学既要求课堂对公共政策学科知识进行一定的框架式讲解,同时又要注重学生反思批判意识的培养和社会热点事件的敏锐度训练。Seminar教学法的讨论是民主的、观点自由的、讨论者处于一个平等的高度,并且其讨论具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目的[9],将案例式Seminar教学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能更进一步促进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性讨论,以学术研究为切入点对案例进行研判分析。这样,课堂教学的沟通渠道就由过去的单向转为双向,甚至是多向的,知识的传播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反馈。
(三)授课内容理论与案例研讨相结合
直线填鸭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单一的任课教师知识教授,讲授内容以书本知识为主,以学科前沿知识为补充。学生虽有学科前沿知识作为补充,但由于大部分课程内容是理论知识,因此课堂内容不可避免地显得枯燥。
采用Seminar教学法的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理论知识只是作为学生讨论的基础,是分析案例的切入点或视角之一,而对案例的研讨才是课程的内容,研讨才是课堂的主要形式。与将知识讲授与案例研讨安排在同一课时的课堂教学不同,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中的Seminar教学法运用,在教学设计上是首先将学生分好组,设计好所要实现的教学目的,将要掌握的政策知识划分成数个研讨主题,让学生根据研讨主题选择恰当、主题相符的政策案例。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发言,一般而言,研讨是由浅入深。在研讨中,教师仅起引导作用,甚至总结都可以交由学生来做。
Seminar教学法下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课堂主体、沟通渠道和教学内容上,但是改革所影响的范围将贯穿于整个公共政策课程教学之中。不管是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在课前的资料准备、教学要求、课堂形式、授课方式、课堂总结等方面都有与以往课堂不同的变革,更加符合高等教育的现代要求,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反思意识的培养。更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锻炼。
三、Seminar教学法下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的成效
Seminar教学法下的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通过与其他沿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课程以及之前的公共政策课程教学相比较,发现虽然学生在刚开始时存在着一些不习惯,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氛围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提高
公共政策课程中的案例式Seminar教学,由于学生的角色由知识接收者转变为知识的展示者和输出者,学生比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前准备更加主动积极。课中展示案例的学生会在课前搜索与研讨主题相关的政策案例,同时由于研讨会的讨论是围绕特定主题,为了使研讨切合主题,学生也会设计好课堂讨论的问题,保证研讨的深度和质量。Seminar教学法要求全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研讨,因此,不仅展示案例的学生在课前要进行搜集,其他学生也要做好理论知识的准备,以便在课堂研讨中能快速进入状态,彼此交流看法。
在资料搜集的课前准备过程中,学生是能动地进行学习,获取理论知识。组员之间也会因设计研讨问题而进行事前讨论,彼此之间交换对于案例的看法与思考,而这些讨论相当于将案例分析、研讨讨论和头脑风暴三者糅合在一起,发挥三重作用。以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绝大部分学生在问题研判、知识扩展、逻辑思维、语言组织等方面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
(二)教师的教研水平得到提升
单向填鸭式的课堂环境对教师的教研水平提高的影响是较小的,因为在单向沟通的传统课堂上,教师的主要责任是把知识传递到学生中,当然案例教学也涉及知识应用,但是相对于Seminar教学法,即使是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还是较为一般的。在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中采取Seminar教学法,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大有裨益,同时也为提升教师的教研水平提供了压力和动力。
在Seminar教学法的课堂上,虽然课堂形式是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研讨为主要形式,学生是课堂意见表达主体,但是作为引导者的教师更需要有较高的学术素养、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较饱满的创新精神,这与传统课堂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相比,要求更高。在Seminar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结合的公共政策系列课程上,引导者的角色同样重要,教师的思考层次、视角都要比学生更为深层次和更广。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具有学科敏感度,紧贴前沿理论知识,能够带领学生在政策案例分析中进行理论对话,为此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和创新课堂的教学手段。
(三)课堂的互动氛围日益活跃
课堂各角色之间的互动是案例教学法的要求,自由的讨论是Seminar教学法的核心。与传统的单向课堂平稳沉闷的氛围不同,在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中的Seminar教学法运用,课堂氛围因师生之间的民主讨论而活跃起来,民主、均等发言机会的讨论使得学生踊跃发言,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大为提高。同时师生之间交流屏障被打破,充分的沟通与交流使得彼此思想碰撞,不断有新想法出现。在研讨中,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并且在思考问题上有了不同的看法和思考切入角度,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在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中采用Seminar教学法,课堂的研讨远不止一种声音,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而学生还会为维护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课堂气氛由此变得活跃起来。如何将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是Seminar教学法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需要面对的问题。Seminar课堂上的研讨会有点类似于政策运行过程中的政策辩论,公共政策课程教学中将Seminar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有助于师生整体素质提高,同时能活跃课堂气氛,打破传统课堂的沉冗氛围,是未来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方向。
四、Seminar教学法下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的推进
将Seminar教学法融入到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之中,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公共管理人才的必然要求。我们尝试在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中采用Seminar教学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作为一种较为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还是存在着许多值得改进的空间,以后我们也将在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中持续推进。
(一)坚持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Seminar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则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来提高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在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中融入Seminar教学法,将两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融合一起,目的就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大胆思考、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上必须坚持学生为主体、担任主讲人角色,教师为引导、担任引路人角色的教学原则。
首先,教师作为课堂方案的设计者,应当转变自身为课堂主讲者的传统教学观念,做好课堂角色的安排工作。运用Seminar教学法的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从主讲者的位置移到引导者的角色上,知识的传授者不只是老师,学生也能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与传统课堂相比,教师更多地担任引路人的角色,因此教师为主讲者这一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必须的,也是运用Seminar教学法的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的必然要求。
其次是要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运用Seminar教学法开展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给任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课前在课程设计上,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制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合理设计研讨场景和分配研讨时间。课程进行中以引导者的角色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深入思考,开展充分研讨。在每次研讨结束时,教师都要及时进行点评和总结。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后及时总结研讨和辩论的经验,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问题的思考。
(二)转变学生的课程认知和思维模式
由于接受了十余年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式上课,形成了较为慵懒的上课态度,打卡式完成任务般上课的学生比比皆是。这是传统课堂教学带来的弊端,这种习惯深深地影响着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中的Seminar教学法应用。在课堂研讨上有的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传统课堂上,角色还处于知识被动接受者的认知中;在Seminar教学法的初期,大部分学生面对政策案例的展示和课堂研讨的形式显得不适应。
显然,要在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中运用好Seminar教学法,则必须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那么,如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转变,使其尽快融入课堂研讨,适应Seminar教学方法,这是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案例教学还是Seminar教学,尤其是Seminar教学要求每一位学生作为发言人参与课堂之中,因此学生的“只听不说”“懒于说”“不想说”“不敢说”的被动认知和思维模式必须转变。
(三)建立畅通的研讨沟通和师生互动
注重交流性是Seminar教学法的特点之一,[4]双向沟通、多向沟通是Seminar教学法的价值取向。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是通过案例的讨论来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公共政策知识向应用的转化,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加强Seminar教学下的师生互动,实现双向渠道的畅通,是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取得成功必须解决好的又一个问题,因为交流沟通有助于思想的碰撞和研讨向深度讨论的方向推进,而这正是Seminar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要使课堂上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双向、多向的沟通渠道畅通,首先要把沟通渠道搭建起来,继而畅通并保持沟通渠道。Seminar教学法为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案例研讨提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渠道搭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何将这种沟通渠道建构并使之畅通运行?一是教师在课堂的设计上要合理;二是教师要把握好引导的限度;三是学生还要主动适应课堂节奏,确保在研讨过程中发言积极、交流充分。
(四)规范案例的合理选取和深入讨论
Seminar教学下的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案例来进行研讨、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政策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设计。就我们观察到的情况来看,政策案例选取的正确与否是影响Seminar教学、课堂研讨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中,一些学生在案例选取上照搬西方国家的政策案例并用西方理论知识来进行解读的现象较为普遍。而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政策过程和价值取向与我国都不一致,甚至还有存在着矛盾的地方,这使得在Seminar教学中的学生研讨常常出现对政策过程产生误区的情况,需要教师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研讨案例外来化是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问题之一,推进研讨案例的本土化是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7]
关于本土化政策案例的选取,一是案例要有代表性和一般性。公共政策解决的是公共问题,是社会事件的体现,而特定的社会事件能加快公共问题进入政策议程,推动公共问题的解决。[10]二是案例要具有理论与实际综合性。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是Seminar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共同的教学目标。三是案例的解说必须坚持客观性。学生所选案例应当是客观发生的,在展示和陈述案例时也应当遵循客观原则,而不能带有某种观点的偏见,否则将难以实现Seminar教学的目标和效果。
(五)规范完善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课堂质量监控
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是保障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将Seminar教学法运用于公共政策课程的案例教学是公共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改革的效果如何?这就需要对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针对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课堂参与主体构建评价机制。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应当包括三个方面:即教师自我评价、教师之间互评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的评价可分为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学生的课堂表现;二是学生的课程论文;三是学生之间的互评;四是学生的自我评价。
当然,课程管理部门还要加强对整个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尤其是Seminar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它的教学要求和评价依据与传统教学方法均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就需要在学生的成绩核定、教师的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推动Seminar教学法在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中的进一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