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动物所提出调整中国大鲵保护策略及规范养殖产业管理建议
2020-02-28
2月28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车静课题组在国际期刊《科学》(Science)上,以Letter 的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Giant salamanders:Farmed yet endangered 的文章。该文指出,在商业化经济养殖的影响下,中国大鲵陷入了保护悖论——野外稀少、各类商业养殖场却大量囤积。文章同时指出,现行的国家保护措施亟需调整优化,如何规范及监管当前庞大的大鲵养殖市场,将是管理部门面临的一大挑战。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s.l.)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漫长的演化历史和极高的进化独特性使其在全球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中国大鲵被IUCN 评估为极度濒危物种(CR),在我国为国家II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采取建立保护区、人工繁殖和增殖放流等保护措施。然而,在商业化经济养殖的影响下,持续的低野外目击率意味着现行保护措施的失败。前期该课题组研究也发现,中国大鲵至少由5 个物种组成,这一全新认识也提示现行的保护策略亟需重新调整。
如何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未来中国大鲵保护的关键。对此,文章提出如下建议:(1)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加强监管。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违法捕猎及大肆宣传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商业炒作行为,禁止自然保护区缓冲区、核心区范围内一切以商业为目的的养殖行为。(2)相关部门应重视大鲵养殖市场的管理,规范养殖行为。(3)组织综合性科学调查研究,提升科学认识。加快对目前研究识别的各个物种的评估工作以确定其濒危程度从而进行合理保护。(4)暂停所有的增殖放流活动。(5)加强公众科普教育刻不容缓。借鉴日本大鲵的成功保护经验,可考虑发展基于大鲵的保护、文化及生态教育旅游,以加深民众对野生动物的认知和喜爱,增强民众对当地文化和生物资源的自豪感。
昆明动物所硕士研究生卢宸祺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车静为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