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创新刍议

2020-02-28黄永锦

关键词:管理人员图书师生

黄永锦

(莆田学院 图书馆,福建 莆田351100)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随着技术浪潮翻涌向前,高校图书馆将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智能图书馆等新形态过渡,但不变的是其以文献信息为载体的服务属性: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的主要职能和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提供文献信息保障的主要任务[1]。网络时代高校的图书馆,更加需要进行深刻的变革,通过变革,发挥它应有的潜在功效,使广大师生、科学研究者的知识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及服务质量也得到大幅度提升。唯有如此,方能确保高校图书馆的传统功能与地位,拓展其潜在的效能,为建设学习强国、创新强国助力。

一、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特点

(一)信息需求呈现层次性

高校图书馆面临的用户包含整个学校的专家,教职工、学生。针对不同的对象,信息点层面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专家、科研人员所需要的信息为研究性前沿成果,教师则更多需要与教学相关的知识点,学生所需的部分则是学习辅助类、拓展阅读类。为此,对于不同的服务对象,则必须开展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模式,以使得高校图书馆的资源能够转化为所需人群服务的资讯。

(二)信息需求呈现专业性

高校是现实中的人才高地,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各类人才的摇篮。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成为高校的知识库、加油站和专业孵化器。网络化的大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需要引进高效化的图书、资料信息管理平台,使得不同群体的需求信息点能够在平台上进行反馈,再通过图书管理员专业化服务工作的开展,以使得知识点信息得到系统化及丰富化,为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同时,提供更加满意化的服务。

(三)信息需求呈现前沿性

高校图书馆所服务的群体,对于学科研究的动态需及时掌握;某一领域某些问题的研究需要进行学术回溯并明确其边界和前沿,以避免重复无谓的劳动。为此,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建立学科知识库的方式,为院校师生的需求提供专项知识服务。而由于学科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也需要实时化进行开展,使得图书管理员既能够对于专业化的学科知识点有相应的了解,又能够与网络技术相融相济,即时为学科研究提供前沿性的服务,助推科学研究。图书管理员的培训工作做好了,将进一步促进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二、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存在的服务问题

(一)服务理念落后

当下的大环境下,大部分高校都实施了网络化办公,但高校的部分图书馆管理人员,依然对于现行下的网络模式存在排斥的心理,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固执地将简单的图书整理、借阅工作进行到底,使得图书馆的巨大潜力作用未能发挥出来。普遍的状况是并未向读者提供馆藏资源检索与服务项目;未通过网络、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对专门知识、特定学科、专项问题进行统合梳理,造成师生所需的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下。高校投入高成本建立的图书馆,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作用。难怪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大多数师生的心目中,成为可有可无的部分,逐渐被高校地边缘化。

(二)图书管理人员职业素质和能力不足

当下,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人员相当一部分是做为家属照顾性安排就业,大多在学历、知识结构的方面与专业化的距离相差甚远,而高校的管理层,尚未意识到网络时代下图书管理人员专业素质需要提升的重要性,使得图书馆的管理服务工作,还原地踏步,按原有的模式运行。部分高校图书馆虽然也引入了网络服务,但其应用的范围部分却比较单一化,相应提升的潜力很大。但因为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差异,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则始终徘徊在粗放阶段。

(三)现有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随着信息网络化的推进,传统图书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进入图书馆查阅资料的读者少了,查网络信息资料的人多了。但另一方面,图书馆信息可靠、全面、系统的优势仍然保持,特别是高校图书馆专业性强的特点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石。问题是现有高校图书馆人员专业技术、技能尚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科研人员的专业需求,不能提供高效能的服务。大家在资料文献的查核中,获取的渠道比较单一,大多依靠检索的方式进行查核,运用专业知识数据库的方面比较少,在此过程中获取的知识信息点在权威性与专业性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可控性。

三、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高校图书馆充满期待。同时,对高校图书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图书馆应“以人民为中心”为核心理念,不断学习,激发高校图书馆潜能,努力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让高校图书馆更具活力,更具吸引力和人文魅力。

(一)加强对用户信息需求特点与行为规律的研究

读者的信息需求获取方面至关重要,只有针对读者的需求方面进行熟知了,才能够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使得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满足读者的需求。此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相应图书管理平台上建立图书需求信息的板块,以方便图书管理人员了解广大师生的需求,加强对于用户信息需求特点与行为规律的研究,通过对于此部分的信息点进行筛选、分析、协调,进而使得所提供的知识点部分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便利化的服务,满足广大师生的所需[2]。重点要在“快、深、专”方面下功夫,助推高校改革发展,助力新时代科研创新。通过人员分析、服务内容整合、重点对象确定,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创新服务团队人员配备,鼓励信息服务团队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需求导向、精准服务”,根据服务对象,服务需求的不同,组建信息服务团队,构建重点服务项目跟踪机制,以满足师生、科研人员的信息多样化需求。

(二)加强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高校的广大师生、科研人员每个人的专业不同,对于知识点的需求方面也存在差异,而针对每个人的需求都进行满足,资源供给方面则是难以达到。为此,面对广大师生的不同知识信息点需求,资源整合的方面则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对于各种不同专业知识点之间的共性部分展开研究,研究得越深入化,将使得资源的深度部分能够充分性被发掘出来,以保证资源信息服务的准确性。此过程中,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管理经验的部分,发挥的作用巨大,只有图书管理人员实施深层化的研究、分析,做好基础性工作才能够在服务方面更加突出特色化、全面化[3]。

(三)全面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更加需要专业素质水平方面的提升,才能够适应不断变化下的广大师生对于专业知识的需求。同时,图书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只有客观上牢牢树立为读者服务的意识,方能在实际工作中走心暖心和贴心,与广大读者成为朋友,成为事业合作伙伴。同时通过微笑服务方式的开展,通过在图书馆内增设盆景的方式,打造绿色阅读环境的同时给广大师生营造舒心的服务,让图书馆成为文明礼貌、知识信息的汇聚地[4]。

(四)体制机制的支撑

面对新时期下的发展需求,高校图书馆更加需要体制方面的创新,才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不至于被落下。为此,学校的管理层面,必须建立图书馆建设的长远发展目标,做好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支持保障工作,促使图书馆的建设工作健康、稳定向前发展。针对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表现,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使得能力弱、服务意识差的人员脱离图书馆管理的岗位,进而为图书馆输入新的发展血液,而专业管理人才的引入,选拔基层优秀工作者进入管理层,将使得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更加完善化,更加适应广大师生需求[5]。

(五)拓展公共服务功能

图书馆里珍藏丰富的文献信息与资源,部分中小城市公共服务的图书馆资源较为短缺,因此,则可以借助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推进全民阅读。高校图书馆应主动作为,创造条件,分阶段逐步开放,让高校图书馆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通过对于高校优质图书资源的共享,使得小城市的读书氛围能够建立起来,逐渐化成为城市文明与知识的发源场所。而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重点关注:

一是组织协调性,需要设立相应的对外图书服务机构,使得校内的管理模式能够与外部的管理模式分开,互相不受干扰,服务的过程中,则针对性方面能够得以加强。

二是功能强化性,针对高校的师生,应更多地提供专业方面的知识模块,而对于广大市民,则需要的是与自身日常生活、养生健康相关类的资料,为此,需要增设市民所需的知识点与资料部分,以满足不同阶层人群的所需。

三是社会的反馈性,通过各阶层市民的意见反馈,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完善化的服务,这样做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方面即是挑战,又是机遇。挑战的方面,图书馆作为窗口单位的部分,服务的差与好,直接性受到市民的监督,服务的水平方面则必须做提升。机遇的方面,有了市民的监督,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督促管理人员在一言一行方面做提升,将服务工作做到最佳,也将高校图书馆的功能提升到新高度。

处在互联网大数据扑面而来的时代,高校图书馆面临深刻的变革,建立数字化、智能化的大学图书馆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创新运营理念、改变管理模式是高校图书馆的必由之路。因此,立足于提高高校图书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供应用网络技术的技能、技巧,对内为广大师生、科研人员服务,对外开放为市民提供阅读,让全民阅读成为全民“悦读”。将高校师生、科研人员“快、深、专”服务与为市民“广、美、生”(广泛、美文、生活化)悦读服务相结合,是高校图书馆今后的创新方向和目标。只要高校重视、社会支持、高校图书馆努力,全新的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必然会早日落地。

猜你喜欢

管理人员图书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探讨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招投标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七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