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精准扶贫下的农村经济发展
2020-02-28张小军
□ 文| 张小军
在精准扶贫中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为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战,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指明了方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依托当地的地理环境,寻找出一条特色发展道路。在一些驻村干部分享会上,可以发现驻村工作队和群众共同发力,结合当地实际,发展特色种植、养殖项目;经常开展技术培训,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耐心细致做好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教育引导和思想工作,积极解决问题,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实施精准扶贫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1.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目前,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公路建设十分落后,欠缺完善的交通网络;水、电、供暖基础设施不足,通信设备和网络设施非常落后;再加上农村人口流失,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与具备自主创业能力的大高素质人才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地区对新技术的应用,影响了扶贫政策的有效性。
2.劳动力未得到有效利用。对进城打工的农民来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到了国家的政策支持,但仍未保有较高水平的工作技能和学习意识,因此打工所得的薪资待遇相对较低。这样一来,部分打工者会选择返乡回家,并在返乡后较长时间内无所作为,进而造成劳动力浪费。
3.缺乏产业支撑。乡村发展缺乏支柱性的产业,必然面临窘境。村民想致富但没项目,引不来投资。支柱性产业不是卖一些水果、推广当地特色产品那样简单,如果缺少规划,肯定发展不起来。有了支柱产业,才能自己造血,最终摆脱贫困。如何在深度贫困区找到一个“短、平、快”的产业项目,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致富奔康,是各级各部门联系帮扶的一大难题,也是农(林)业专家及技术人员把脉问诊的重要课题。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1.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农村劳动力。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政府部门必须应该针对农村的经济发展问题做好扶贫工作,及时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对贫困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和分析,做出符合当地民生民情的改进措施。利用落户补贴等政策倾斜工作吸引高素质人才留在本地。其次,政府部门应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好基础设施保障工作,出台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其中包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在这之中,首先需要解决农村地区的交通问题,修建农村公路,实现村村通路。对于公路修建不太可能实现的地区,可以组织农民搬迁,改进农民的生活习惯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政府还应做好农村的网络通讯工作,帮助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2.加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劳动力问题,始终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而未来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亟需培养具有在地域性、亲农性、现代性特征的致富带头人。这中间,扶贫团队可以借助各类技术培训的方式,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从而使得农村贫困群体,能够在此条件上实现自主脱贫,同时,还应该减少建筑行业拖欠农民工薪资的问题。对于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农民,扶贫团队则应对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考量,以此来提供支持,从而使农村经济能够更好的发展。
3.增加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视程度。一直以来,精准扶贫工作始终都是民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地方政府应增加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完善扶贫工作的体系框架,确保精准扶贫能够发挥最大效力。同时,地方上的相关扶贫部门,应建立相关的扶贫小组,并且对扶贫工作采取严格的监察制度,继而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展开提供多个层面的保障。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若要精准扶贫工作落实于实际,首先便要保障监察制度的落实。因为,只有监察制度的落实才能更好地保证精准扶贫工作的到位。所以,政府部门的重点应该放置在扶贫的精准上,还应该放置在扶贫工作的落实上,继而从多个方面来保障精准扶贫工作的展开。如何提高贫困户在责任田地之外的产业收入,是贫困地区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江西某县充分利用各乡镇场资源优势,认真研究挖掘特色种养产业,采用“合作社+贫困户”形式,扩大了油茶、脐橙、芡实、辣椒、鸵鸟等种养殖规模,带动9946户贫困户增收。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展开也越来越深入。因此,在农村实施精准扶贫政策,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引起重视,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提高农业人口素质等。相信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可以极大地提高中国的扶贫效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的稳健发展,全面达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