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排歌的文体特征及其翻译策略选择研究
2020-02-28廖志恩
廖 志 恩
(百色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一、引言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人喜好唱山歌,先人们以歌叙事、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壮语是壮族人的母语,在创造古壮字前,壮人世世代代通过口传的形式把壮族山歌传唱下来,后经歌师们用方块壮字把唱词记录下来传至今日,成为我国民间文学的瑰宝,例如《刘三姐》《平果嘹歌》《坡牙歌书》《欢桉》等。壮族山歌多为男女对唱的形式,其内容繁多,风格多样。千百年来,流传在现今百色市民间的壮族山歌有排歌、嘹歌、侬歌等。《欢桉》就是一部著名的排歌集,是以方块壮字(古壮字)记录的一部重要的壮族典籍。虽然与《刘三姐》、《平果壮族嘹歌》一样都是男女对唱的形式,但是壮族排歌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特色。通过对语言分析探讨排歌翻译策略的选择,将能够提高排歌英译的质量,促进以少数民族文字记录的民族典籍翻译的发展。
二、壮族排歌的文体特征
壮族排歌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七世纪唐朝时期,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发展,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现在主要流行于桂西北的田东、田阳、右江区、凤山、巴马等县区。壮族排歌主要有以下语言特征:
(一)壮族排歌的传承,以口头传唱为主
壮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范宏贵(2014:39)认为,在春秋时代,即距今2700年以前,壮族与傣族、泰族、佬族先民同一起源,共同生活在岭南和岭北一带。壮族“过去称为僮族,容易误读为童或者其他读音,1965年改写为壮,音同字异”[1]。壮人喜好唱山歌,壮族先民们以歌休闲、以歌叙事、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排歌是一种山歌体,口头传唱是最主要也是最普遍的传承方式。在电视、电影等大众传媒还未普及前,人们休闲娱乐方式比较单一,唱歌是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在田间劳作时,人们可以一边干活,一边哼着山歌;在休息时,可以聚在树下对山歌;节日或圩日,青年男女们也经常对唱山歌。在这样环境里长大的壮家小孩,经过耳闻目染,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唱山歌、编山歌。例如,广泛流传于广西都安、平果、上林等地区的《达穏之歌》中记载的达稳十四岁就能编唱成套的勒脚山歌[2]。
口头传唱是民歌的生命力所在。“口头语言是一种比较方便的交流工具,既便于传播,又便于记忆,民众用口头语言讲述故事、交流思想异常及时、方便和生动,是很好的民间教育和娱乐资源,也承载着关于祖先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3]。壮族排歌,千年传唱,是一种活形态的艺术,是属于口头文学的范畴。
(二)结构简单,程式化表达
民歌是劳动人民创作,在普通民众中传唱的歌谣。要易于被人们所掌握,能编创,民歌的结构、韵律必须是简单化、程式化。帕里-洛德认为,程式是在相同条件下为表达某一特定意义而经常使用的一组词,是传统诗歌的惯用语言,是多少代民间歌手流传下来的遗产[4]。反复、排比、回环、重叠等程式化表达方式是史诗、民歌最突出的修辞特征,有了固定的程式,民间的歌手、艺人即使不识字、没有经受过正规教育,他们也不仅能够记住成千上万行的唱词,还能够根据情景、心情的需要进行赋词。“赋法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最容易为劳动人民所掌握和运用, 它不用太多的艺术加工, 只要直陈其事, 直抒其声就能成篇”[5]。
从文本结构上看,壮族排歌以五言为主,即每一行有五个字,三言、六言、七言是它的变体,从语篇上可分为四句歌(包括其变体:三句歌、长短句歌、嵌句歌)、减字歌和勒脚歌[6]。所谓的四句,并不是指四个完整的句子,而是四行。因为在壮族山歌中是有没标点符号来划分句子的,有时一行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即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有时需要很多行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平果壮族嘹歌》就是采用五言四句式的男女对唱的结构。而排歌《欢桉》则采用五言不定句数式的男女对唱的排歌结构,短的有五言四句(行),长的则达到十几行,甚至二十几行,例如在其中的“求巾歌”中,“男问女要巾。女总千般推脱说无巾可送,这一部分内容一共唱了长长的六首排歌,长达一百四十多行”[7]。在韵律方面一般采用腰脚韵。“勒脚歌是壮族最典型的民歌形式,它包含排歌、嘹歌、侬歌等,具有押腰脚韵、韵味迭起成势和节奏反复等特色。”[8]。
(三) 以口头文本为主,书面文本为辅
壮族排歌产生并流行于桂西北的田东、田阳、右江区、凤山、巴马等县区。换言之,壮族排歌是这一地区的人民群众“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9],是以人们最熟悉的口头语言——当地方言传唱的歌。到古壮字在壮族民间广泛使用之后,人们开始使用古壮字来记录创作和传唱的歌,才出现排歌的手抄本。根据劳里·杭柯(Lauri Honko,1932-2002)柯提出的文本类型三分法:(1)“口头文本”或“口传文本(oral text)”;(2)“源于口头的文本(oral-derived text)”;(3)“以传统为导向的文本(tradition-oriented text)”[10],韵律不变,歌词不断在变,因人而变、因时而变,亦或因心情而变,内容十分广泛,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时代性、创新性或许就是排歌、嘹歌等民歌能够千年传唱、经久不息的生命力所在。
古壮字是壮族先民按照“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的规则,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文字。在壮族地区曾被称作‘方块字’、‘土字’或‘土俗字’,壮族人民称之为Sawndip(意即‘生字’、不成熟的文字)。”[11]古壮字虽历史悠久,在壮族民间用途广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古壮字一直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规范和普及,造成不同地方、操不同壮语方言的的人用不同的字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甚至是相同地方的人也可能用不同的字表达相同的意思,这给正确理解带来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也是翻译壮族嘹歌、排歌、布洛陀经诗等壮族典籍的最大的困难。
三、壮族排歌的翻译策略选择
翻译策略就是译者经过对某个翻译任务进行总体审度后制定的总的翻译决策。典籍翻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正确的翻译决策,而正确的决策又有赖于总体审度”[12]。
壮族排歌集《欢桉》由张声震先生根据唐云斌、李春芬、黄正发、黄胜等收藏的手抄本整理出版发行。共收集了手抄本原行一万一千多行,分为十八个篇目,“可谓壮族排歌的集大成,在研究壮族历史、民俗、语言、文字、文化和文学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13],于2010年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像《布洛陀经诗》《平果壮族嘹歌》《欢桉》等以古壮字及一些自创符号记录的民族典籍,其翻译策略选择上除了考虑文字转换策略,还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译语的选择
壮族在很久以前就创造了古壮字来记录本民族的语言,用土俗字记录的民间手抄本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自己,而不是为了普及传播,因此没有经过出版的、一个手抄本往往就是一个孤本。手抄歌本中出现许多不规范的文字,甚至是不规范的符号,只有手抄者能够认得。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壮族典籍是由一些专家学者根据所收集到得民间手抄本进行整理、注释出版发行的。
张声震先生在整理《欢桉》时就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和现代壮文(或拼音壮文)。少数民族典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历史变迁、习俗等等,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典籍应该更多的、不断反复的译成现代汉语,在国内普及,为国人所熟知,然后才不断地被译成英语及其他外语,走向世界。两种语言文化之桥不是一次翻译就可以建成的[14]。
(二)译文版本的选择
典籍要普及,要大众化,就需要有各种不同版本的读物供读者选择。既有精装版,也有简易版;既有民语版,也有民汉双语对照版、民外双语对照版,或民汉外多语对照版等等,例如《圣经》《道德经》《论语》等等,各种版本,数不胜数,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提供自己喜欢的版本。
(三)关于翻译方法的选择
与作为史诗的《布洛陀经诗》不同,《欢桉》的文学性更强,其读者更多的是普通大众,因此应该注重可读性、大众化,注重读者的接受性,译文应该符合时代的要求。译者应该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把原文的思想内容,以一种正能量的方式传达给读者,而不必在意是归化法还是异化法,是直译还是意译。对于嘹歌、排歌这样文学性较强的民族典籍还可以采用创作性翻译。下面是《欢桉》中的一段唱词试译:
原文(古壮字) 汉译
貌:快列吒 晗你荷 啊嗨……
哥吼簇闹簇 今晚阿哥到你村
闹恩簇大一 进到村头赞连连
坂你利元利 妹村风景真是美
村娋么元么 妹村面貌就是新
大路卦拉兰 屋前通着大马路
站在栈忻婴 站在晒台天地宽
拉档廪公园 房前像是大花园
内匴满花果 瓜果飘香扑面来
贫柭廪杖介 房屋成排像街道
样兰快到老 房子又打又宽敞
等兰老九搜 每栋房子九根柱
等兰等九棚 分隔九个大房间
棚棚七丈宽 每间长宽三四米
百档铲麒麟 房前立着大麒麟
百楞等台戏 屋后建有唱戏台
四字铲码头 四周砌有玉石阶
双贤卦栏杆 左右配有龙凤栏
坂正往利寻 阿妹村子好风光
坂表金利幼[15]阿哥留恋到忘返
(笔者译)
英译
Ah hay ...
At this lovely night I come to your village,
I cannot help singing for its beauty.
The houses are new and the roads are wide.
Gardens in front of the houses are overlooked
For the balcony, filled with flowers and trees.
Houses are lined up like those on streets,
Big and spacious. Everyone is supported by nine pillars,
And separated as nine rooms of several meters wide.
With Kylin Stones standing on both sides in front,
And a stage being built behind the house.
Steps with handrails are built on every side.
Your village is so beautiful that I am entirely desired.
(笔者译)
四、结语
近二十年来,少数民族典籍译介与研究在全国蓬勃发展,许多人对少数民族典籍的整理、注释和汉译等开创性工作,为后人的继续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献,少数民族典籍的外译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市场上供普通读者需求的少数民族典籍版本不多。这也反映出在过去的这些年,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策略选择方面重学术性翻译,轻普及性翻译;对少数民族典籍的语言研究不够深入,创新性译介不足。经典的应该是大众的,经典的应该是流行的。少数民族典籍译者应该转变思想,深入民族典籍的语言研究,努力为普通读者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读本,让少数民族典籍先在神州大地普及和流行。
[注 释]
①Kylin is a mascot in Chinese legends and tales. In Chinese art, it is a mythical animal of composite 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