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群众的法治意识浅析

2020-02-28兰廷文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0年11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学观念

◎兰廷文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群众的法治意识,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和强化依法治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升群众的法治意识越来越迫切。只有广大群众具有较高的法治意识,才能维护国家和个人利益,深入推进依法治国。

一、法治意识的含义及意义

1.法治意识的含义。法治意识是指作为独立主体的社会成员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法治心态、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总称,是符合法治社会建设要求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看法和对法律规范的认同的自觉程度最高的一种意识。与法治意识相对应的是人治意识。人治和法治方面虽存在争论,但多数人普遍理解是:法治代表民主、人治代表专制,人民要法治而不要人治。

2.法治意识的积极意义。一是法治意识为人的社会活动提供指导。法治提供了共同认可和遵守的原则,群众能平等交流,而不屈从于权力。二是法治意识促进个人自我完善。法律法规的制度化保证了群众民主权利的广泛实现。法治意识的弘扬,使人的自我完善功能有了可能性,并以这种功能为动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创造了社会活动空间和条件。三是法治意识促进社会关系和谐发展。法治意识以相互平等为存在基础和条件,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特有机制把平等作为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原则。法治将群众权利普遍化,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这样的机制下,社会关系才具备和谐发展的条件。

3.提升群众法治意识的必要性。从个体而言,法治意识的提高是保障群众基本利益的重要后盾,从企业和社会组织而言,在利益受损和遭到威胁时,每一名成员都有权利和义务用法律武器保障企业和社会组织利益;同时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需要树立起权利与义务的对等观念,要求广大市场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群众的平等意识,可以从根本上克服官僚主义等特权现象;特别是国家提出“以德治国”,号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实际仅靠社会舆论监督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必须增加法律手段,德治法治有机结合,规范社会各阶层行为,树立行为准则,才能更好构建和谐社会。

二、群众法治意识存在的不足

一是法治意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目前,群众的法律意识大多处于法律心理和法律观念的阶段,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

二是权利意识淡薄。权利意识是群众意识的核心。受客观上历史社会存在形式和主观上传统儒家思想影响,重义轻利观念强烈。当群众权利受到侵害时,大多会因打官司有贪图利益的嫌疑,而不愿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

三是法治教育不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要求有现代法治观的支撑,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思想教育理念和运作体系。但目前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发展中会遇到不同的维权案件,由于一些限制性因素,法治教育培训无法普及到每位群众。

三、提高群众法治意识的途径

1.加强调查研究。社会发展必然引起群众法治意识的变化。当前,我国正处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智能化新时代,深入到社会生活中,调查、了解、把握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和个体法治意识的状况,分析、总结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对于培养和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2.拓宽传播媒介。要改变群众的法治观念,必须从宣传、教育、社会氛围和网络环境等方面入手。1985年以来开展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对不断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书籍、报刊等书面形式的传达能力比较强,容易被群众接受。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职工法律意识是一种运用最多、影响最大的途径,是提高群众法治意识的有效载体。

3.重视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与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是否繁荣有直接的关系。法学教育是培养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法律人才又是宣传、传播、深化法律意识的使者,法学研究是培养健全的法律意识的重要条件。社会在发展,法律也需要发展。在法律实践中,一些新经验、新思想也需要及时总结、推广,这都离不开法学研究。而研究的成果,又通过法学教育使一部分人先行接受,然后又通过受教育者用各种方式向社会推广实践,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法律意识的不断更新提高。

4.创造有利的内外部环境。所谓外部环境,主要是指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方面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环境方面要不断优化党领导下的民主政治体制、政治活动程序和科学的政治观念,因为法制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法律意识是在民主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文化环境方面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精神文明组成部分的法律意识必然要受到精神文明整体发展水平的制约,群众法律意识的完善和提高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完善和发展。所谓内部环境,主要是指法制自身状况,包括两方面:一是不断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方针;二是努力形成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社会氛围。

5.树立具体的法律观念。一是权利观念。强化正当的权利观念,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得以真正体现。有了权利观念,群众不仅会争取自身合法权利,而且会自觉维护他人合法权利。二是契约观念。其法律含义在于通过明确契约双方的权利义务,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担任的法律角色,从而有效地选择自身行为。群众的契约观念,有助于约束、规范自身和对方的行为。三是正确的诉讼观念。树立正确的诉讼观念,通过正当法律程序解决矛盾和纠纷,既是维护个人权益的需要,也是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需要。提升法治意识还有其他方面要求,例如:建立规范的法律监督体系、做好立法与司法解释等等。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法学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