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听力水平提升策略
2020-02-28刘云华
刘云华
(喀什大学,新疆 喀什 844000)
培养学习者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是中国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这要求学习者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以及交际能力都能有所发展,但是在当下大学英语的教授与学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例如教师对听力教学缺乏重视,学习者缺少必要的听力技巧和策略等,学生的听说能力长期滞后于读写能力的发展。本文从学习者自身和教师课程教授两个维度出发,分析影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因素,探索可能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听力水平的策略,旨在为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听力水平提供参考。
一、影响非英语专业学生听力水平的因素
(一)学习者自身因素
1.缺乏词汇积累,缺少听力练习
词汇量的积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听、说、读、写、译的水平都受词汇量的影响。本文所提出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量的缺乏包含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表现形式是最常见的词汇量少。与英语专业学生相比,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花在记单词上的时间与精力较少,练习和使用英语的机会更少,相应的他们的词汇量更少,在听力中会遇到更多的陌生词汇,陌生词汇过多导致学习者难以把握听力材料的内容,进而产生听力理解的困难。第二种表现形式是学习者忽略了“旧词新意”。“旧词新意”是指已经学习过的词汇所蕴含的不常见的意思。学生在听力练习中常常听到一个十分熟悉的单词,但是自身所掌握的该单词的意思与文本的大意差异显著,学生不敢确认自己所听到的单词。这是因为非英语专业学生通常只记住了教材中单词的部分常见意义而没有通过查阅字典,掌握词汇所包含的“新意”即该词不常见的意思,从而导致听力理解困难。第三种表现形式是学生对已学过的单词只有视觉印象而缺乏听觉印象。在听力练习过程中,只对该单词的发音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却无法快速地提取出相应的词汇,而阅读听力材料时却能迅速且准确地反应出该词的意思,这是由于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视觉词汇提取速度高于听觉词汇[1]。除此之外,非英语专业学生缺乏使用英语的环境,他们仅在课堂上使用英语。笔者就学习者课后练习听力的时间长短在西部某大学(该校公共英语课程按英语成绩编班,将学生分入A、B、C 三种班型)选择了158 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大一A、C 类班各随机抽样13人,B 班14 人,大二A、C 班各随机抽样39 人,B 班40 人。调查显示,有111 人,约70.25%的学生课后练习听力的时间少于10 分钟;24.68%学生课后练习时间在20~30 分钟;1.90 %的学生课后练习听力时间在30~60 分钟,仅有3.16%的学生课后练习听力超过1 小时;这些学生中,只有2 人即1.27%的学生认为自己听力水平较好,能完全理解听力材料的意思;约98.73%的学生认为自己听力水平一般,其中包括62 人表示听力练习基本靠猜。这些数据表明非英语专业学习者极度缺乏听力练习,而听力练习量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习者听力水平的提升。只有当学习者完成足量的听力练习后,他们才可能快速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并对其做出正确反应。
2.口语不标准
运用问卷星在线SPSS 对被试听力水平和口语水平进行相关性检验,检验发现被试者的听力水平与口语水平之间相关系数值为0.593,并且呈现出0.01 水平的显著性,两者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与英语专业学生一样,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水平对其听力水平也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非英语专业学生使用英语表达的机会少,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完全忽视自身口语表达水平,这往往导致不少非英语专业学生发音不标准,无法准确发出某个单词或词组的音。因此,在听力学习过程中,当学习者听到某个实际已学习过的单词的正确发音时不能将其与正确的词汇和意义匹配,从而造成听力方面的困难。另一方面,学生能对单个单词正确发音,但不注意句间和句中的连读、弱读等现象,在听力练习时也会造成听力困难。
3.学习动机不强
笔者所进行的关于学习动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38%被试者选择通过四六级作为自己学习英语的目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主要以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目的,而通过考试要么是为了顺利拿到毕业证,要么是希望在求职时能为自己增添一份优势,他们从事学习活动的动机是某种超出学习任务本身的外在刺激,这种外在刺激又称为外部动机。外部动机往往短暂且不稳定,不足以激发并长久地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4.听力技巧缺乏
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显示,被试中58.86%的学生在听力练习或听力考试中存在焦虑现象,同时68.35%的被试表示对听力策略知之甚少。
根据数据可推测除了对练习或考试本身的焦虑外,非英语专业学生没有系统科学地训练和掌握听力技巧和听力策略,听力练习时容易犯困或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导致听力过程中因某个单词未听清而产生焦虑情绪,以致错过后面的意群而变得更加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二)课程教授方面的因素
1.听力教材的影响
听力教材对学生听力水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现行听力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与大学生实际生活脱节,从而导致听力困难。笔者通过分析本校公共英语课程听力教材《大学体验英语听说教程1》(下文简称《体验1》)和《大学体验英语听说教程3》(下文简称《体验3》)发现听力教材的内容存在与学生现实生活脱节的现象[2-3]。比如教材《体验1》听力词汇与对话听力材料比较简单,适应大一新生的听力水平,第一单元的选题是Greetings,这是能激发新生学习兴趣且实用的话题,学习者可以通过该单元的学习掌握基本的与新朋友交际的方式,但课本插图展示的却是职场交际的问候形式,图片不但成为了理解听力材料的“绊脚石”,而且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导致学生对听力材料认知困难。另一方面,无论教材《体验1》还是《体验3》,听力练习都呈现出模式化的形式。在该教材中,每单元的练习形式几乎没有差别,主要包括根据所给词汇和听力材料填空、结合图片和听力进行多项选择,回答问题。模式化练习形式阻碍了学生兴趣的发展,自然也阻碍学习者听力水平的提高。
2.听力教学的影响
在当前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往往更注重语法分析和阅读教学,供给学生练习听力和口语的机会少之又少。尽管被试学校公共英语课有单独的听力课程,但据笔者两个月的课堂观察发现,该校听力课与阅读课的比例为1∶3,教师在听力课前会要求学生先自行完成听力练习,课中教师选择课本中部分内容进行简单的“学生听-教师讲答案”模式的听力练习,而不会像阅读课补充与该单元主题相关的背景信息,也很少补充听力技巧的讲解与拓展性听力练习,课后教师的作业也以完成下次课的预听为主。教师在听力课程各环节的安排上都能体现出教师对听力教学缺乏应有的重视,问卷调查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观点,仅有12.66%被试认为该校英语教师重视听力教学。
3.教学模式单一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进一步加强,国人对英语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英语听力教学的设施已经十分现代化,但是许多英语教师仍采用传统的“学生听-教师讲答案”的模式进行听力教学[4]。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对听力材料的兴趣,还可能会令学生对听力学习感到厌倦;另一方面,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例如单一的听觉刺激无法刺激视觉型学习风格的学习者,课堂上教师不停地给学生对答案,无法使其集中注意力,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听力能力得不到发展,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该校听力教材为例,《体验1》《体验3》中Interactive Practice 部分通过视频演绎生活中的故事,具有较强的感染力,给学生提供了将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学习的方式,然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该部分的作用在课堂上基本被忽视,教师或者只做简单的“学生听-教师讲答案”练习,或者直接忽略该部分内容。
二、提升非英语专业学习者英语听力水平的策略
(一)学习者层面的听力水平提升策略
1.扩大词汇量,增加练习量
词汇的积累量直接影响学生听力水平,但记单词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是一件十分令人头痛的事情,他们不断试图寻找快速记单词的方法,但实际上记单词并没有捷径。首先,要扩大词汇量,在学习词汇时应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对词汇做好分级。例如将自己十分熟悉的单词定为一级词汇,即不需要额外花费时间学习的词汇;将眼熟但意思不清的词汇定为二级词汇,需要花一定时间再次巩固;将完全不认识的单词定为三级词汇,需要专门归纳整理在笔记本上进行学习。在归纳整理新词汇的过程中可以将单词进行分类,例如政治类词汇、经济类词汇、娱乐类词汇等,这有助于听力练习中快速提取相关类别单词。其次,学习新的单词后应用该词或该词所组成的短语进行造句练习,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再次,积累词汇时可将音、形、意类似的单词结合起来学习,在回顾其中某个词汇时一并复习与之类似的单词,长此以往,对词汇的熟悉度会有明显的提升。最后,扩大词汇量不仅仅是将单词记住还要求随时注意提取词汇,比如在电视里看到一些宏伟建筑的图片,脑海里能立马浮现“magnificent”的拼写及发音,然后有意识地回忆与之相关的词汇,比如“splendid、marvelous、gorgeous”等。
增加听力练习量要求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课后也能花时间做好听力练习,尤其是做好精听。精听要求学习者正确把握听力材料的每句话。课后将课上的内容一字一句重听一遍,以理解材料的每一个部分就是一种精听策略,这种精听一方面有助于巩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将课上没有听懂的部分弄清楚。同时,非英语专业学生也应该养成每天练习听力的习惯,选择与自己听力水平一致的听力材料进行练习。比如最初从四级听力开始练习,然后听Special English,当听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则可以每天收听VOA或BBC 的新闻,这种练习可以作为一种精听也可以作为泛听,泛听只需要理解大意即可。此外,观看英语电影、收听英语歌曲或节目等也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练习听力的有效方式。
2.提高自身口语水平
英语口语水平对学习者听力水平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要求学习者提升自身口语水平。
学习者可以通过模仿听力材料来达到提升口语水平的目的。在完成第一次听力练习后,学习者可以关上听力文本,只听听力材料,一字一句模仿听力材料,模仿可分为四轮。第一轮,逐句模仿发音;第二轮,仍然是逐句模仿发音,但在模仿后应能基本反应出该句的中文意思;第三轮,跟读并理解全文;第四轮,打开听力材料,再次跟读。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这个过程开始会非常困难,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训练的效果也不会是即时的,需要长期坚持。
3.强化学习动机
非英语专业学生往往将英语学习作为一种负担,学英语只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从而顺利拿到毕业证或者在求职时为自己加码,这都是外在的学习动机,这些动机中,听力的重要性并不突出。学习者应该从英语学习中发现乐趣所在,将这种外在的动机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学习动机,比如当学习者实现从只能听懂他人最简单的问候到能较为流利地与他人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转变时,可以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从这份喜悦中获得继续学好英语的激励,这样学习就变成了自我激励的良性循环过程。
4.克服听力恐惧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因缺乏科学的听力练习策略和良好的听力习惯,在听力前和听力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过度紧张和焦虑,学习者应该努力克服自身对于听力的恐惧。学习者可以通过掌握科学的听力策略,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来摆脱恐惧与焦虑。在听前,学习者可运用预测策略,快速浏览题干或选项,标注出重点词汇,预测听力材料的主题[5];听力过程中,运用元认知策略,及时调整学习状态,遇到陌生词汇或句子不过度纠结,适当跳过某些部分;听力练习后及时巩固,利用复述、精细加工等认知学习策略将有疑惑的听力材料做精听练习。
(二)课程教授层面的听力水平提升策略
1.重视听力教学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6]听力教学理应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实教学中,许多大学公共英语课教师仍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英语教学,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口语表达与听力理解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语法知识的积累,忽视学生语言综合应用的能力。要实现非英语专业学生能用英语有效交际的目的,英语教师必须重视英语听力的教学,只有先在教学理念上将听力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突显其重要性。
2.精选听力材料
听力材料内容的长短、语速的快慢等都影响学生听力水平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选听力材料。选择与学习者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话题,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听力水平;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与克拉申输入假说理论,教师所选听力材料的语速和听力内容长短等必须既基于学习者当前听力水平,又需要学习者经过一定努力才能理解[7]。
3.针对不同学习风格,采取多模态教学模式
多模态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学习者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和味觉中的两种或多种感官结合起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
不同学习者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个性化的认知方式或解决问题的方式,形成不同学习风格,例如基于感知风格可以将学习风格分为视觉型学习、听觉型学习、触觉型学习和体验型学习。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就同一篇听力文本开展刺激不同感官的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体验1》《体验3》的Interactive Practice 部分,听力材料以视频与音频结合的形式呈现,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一部分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习者听力水平。又如,在日常听力教学中,教师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播放听力,学生独立完成听力练习作业;然后让学生结合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理解听力材料;最后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自己所理解的听力内容表演出听力内容。通过刺激学习者多种感官,实行多模态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三、结语
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听力水平较低的问题一直存在,也将继续存在。近些年,国内关于听力的研究逐渐多样化起来,但这些研究仅涉及学习者自身或者听力课程单方面因素,本文将两者结合起来,整理了非英语学习者出现英语听力困难的多种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为学习者和教师提供相应的学习策略和教授策略,为非英语专业学习者提高听力水平提供一些借鉴。论文的主要局限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观察的教学课堂仅限于西部一所高校,该校教师的教学风格代表性不强,同时问卷调查的对象仅限于一所高校的158 名学生,被试对象也有较大局限性,希望后续研究能扩大调查群体;其次,对于调查对象现有的听力水平和口语水平缺乏更精密的测试,仅依据被试自身判断,主观性较强,希望后续研究能设计科学的实验方案,对被试的听力水平与口语水平进行更精确的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