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护理干预对提高慢阻肺伴心力衰竭病人生活质量的价值分析
2020-02-28徐关敏
徐关敏,王 芳
(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重庆 400060)
慢阻肺称之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情严重情况下甚至还会合并心力衰竭现象,不仅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还会给患者家庭一定的经济压力。本文通过家庭护理干预探究对提高慢阻肺伴心力衰竭病人生活质量的价值分析,拟提高对该疾病病人的护理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019年在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就诊的48例慢阻肺伴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信封盲法进行随机分为每组24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家庭护理干预。纳入标准:①经临床综合检查,证实为慢阻肺伴心力衰竭;②距离确诊疾病到进组病史至少2.6年以上;③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不配合研究者;②伴有全身脏器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者;③严重沟通障碍者;④缺乏相关的临床资料。对照组男13人,女11人,平均(78.29±3.49)岁;观察组男15例,女9例,平均(70.33±3.11)岁。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手段。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和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积极的配合医生进行相关的医疗操作,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能够做到心中有数,能够有一个较好的态度接受护理以及治疗,使得患者的病情能够逐渐趋于稳定;
观察组给予家庭护理干预:①组建家庭护理小组,由组长担任家庭护理小组组长,之后挑选沟通能力较好的护理人员作为组员,小组成员5~8名护士不等,成员需要自愿参加研究;②将患者病情详细情况进行记录、分析,护理人员需要每周进行1~2次家庭随访,主要登记患者每周病情变化,还需要对患者讲述疾病相关情况,对患者实施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让患者能够正确认识疾病,提升患者以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并对患者的负性情绪实施相应的改善措施加以缓解。③鼓励患者平时积极进行心肺功能康复联系,并提高社会融合度,与家人、朋友进行交际,使得患者能够逐渐开朗,不再沉浸在疾病治疗的痛苦之中,还可鼓励患者进行跳广场舞、打太极拳等活动,使得患者在提升自身免疫能力的基础上稳定自身病情,改善患者沟通交流能力;④告知患者家属以及患者关于饮食的配置,需要注意糖以及蛋白质的供应,一般需要以植物油为主,少量的海鲜食物,需要多食水果以及蔬菜等,另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告知患者用药治疗的重要性,使得患者能够谨遵医嘱,不可少服或漏服,在用药期间不可因为病情稳定而少用药物,以免因为少服药物而造成病情延误或恶化的结果;⑤告知患者定期来医院进行复查,可根据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使用吸氧护理干预,指导患者选取较为合适的体位,之后给予高流量3~8 L/min的氧气进行吸入治疗,湿化瓶一般需要加入20~30%乙醇进行降低肺泡表面张力,还能够有效提高吸氧率,在干预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数值,若患者出现意识不清楚的情况下,可进行加压面罩给氧干预或实施机械通气治疗。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心肺功能指标比较:以FEV1/FVC、PVC、BNP、6 min步行距离作为评估工具;
生活质量评分:分值在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佳;
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记录:以患者出现治疗后呼吸道感染、呼吸窘迫、心肌梗塞、心绞痛作为评估指标。
2 结 果
2.1 相关临床指标情况
观察组在干预后FEV1/FVC(47.54±5.54)、PVC(2.12±0.24)、BNP(108.55±20.32)、6分钟步行距离(332.54±55.9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生活质量评分
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为89.56±3.3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9.54±4.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7%(1例)显著低于对照组37.35%(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慢阻肺伴心力衰竭是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随着患者病情的不断进展,会逐渐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甚至缩短患者生存期限。
家庭护理干预主要是根据患者病情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手段,通过家庭护理手段稳定患者病情,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还能够预防患者在治疗后出现的一系列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可为减少对患者的伤害,提高后续治疗的依从性以及护理干预奠定较佳的基础[2]。
总而言之,家庭护理干预在提高慢阻肺伴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中具有较佳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