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阻击战彰显三大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

2020-02-28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文明

赵 兴 仙

(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阳 550025)

新冠肺炎疫情出现至今,已经蔓延至全球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引发了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给全世界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带来了巨大挑战,也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此次疫情的突发性,防控的复杂性、艰巨性都前所未有,它带来的严重后果告诫人类: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够在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中独善其身。在全球危机面前,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国乃至全球疫情阻击战指明了方向,对打赢疫情阻击战、推动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国国民对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认同,是一种国民认为自己是民族的一员以及中华民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体观。疫情爆发后,党中央提出,疫情阻击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中国在抗疫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成果,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好的诠释。

(一)疫情阻击战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认同

全民族的疫情防治对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功能,为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契机。“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1]此次疫情是中华民族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遇到的一次巨大挑战,疫情阻击战激发了全民族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精神。面对突袭的疫情,全国各地人民通过各种媒体关注着全国疫情变化情况,从早期的感染人数几何倍增长到后期不断减少直到“零增长”“零感染”和全国各地陆续“清零”、方舱医院相继休舱,这个过程形成了各族各界同胞对中华民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集体记忆,民族的集体记忆是民族认同的前提,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疫情出现后,党和国家在第一时间采取了最严格、最全面、最彻底的防控措施,筑牢了抗击疫情的第一道防线。在这道防线上,“湖北人民特别是武汉人民作出了牺牲,也作出了重大贡献”,武汉人民将自己隔离在家,把病毒传播的速度、范围都降到了最低,将疫情防控的难度和代价降到最低。在湖北之外,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各地企业及其职工驰援武汉,各行业人士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在疫情一线为保护百姓生命健康尽职尽责,无不彰显着中国人民舍小家为大家、中华民族共命运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胜利,再一次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也再次深化了中华民族是一家的伟大共识,创造了独特的抗疫文化。

文化和民族记忆融合,成为维持中华民族“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种民族共同体认识的独特桥梁,成为促进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升华。

(二)疫情阻击战中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

疫情防控,不是一城一省的责任,疫情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敌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精神支撑。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尤其是在近代以来形成的以中华民族生死与共为核心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我国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精神动力。在湖北物资告急之际,党中央提出,“武汉和湖北的防控,不仅事关一省一城,更关乎全国大局”,要“举全国之力支援”。一声令下,全国各地闻令而动,346支医疗队4.26万医护人员以及各类生活物资、医疗物资从全国各地驰援湖北,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各州市。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行业人士在抗疫一线形成了明确而又合理衔接、环环相扣的分工,或是治病救人或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和生命健康。百姓们将自己隔离在家,各界群众各司其职,在最短的时间内筑起全方位、多层次且覆盖面广的疫情防线。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召下,有人为防疫一线捐献生活物资,有人为防疫一线筹集医疗物资,大家都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为抗击新冠肺炎结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共同应对疫情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战胜这次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2],14亿人的同舟共济,再一次证明中华民族是打不倒的英勇民族,中国人民是面对困难愈挫愈勇的英雄人民。

当前,疫情尚未结束,任何人都不能松懈,任何环节都不能放松警惕,否则我们所有的努力都会前功尽弃。全国各族人民要继续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守牢疫情防线,才能巩固现有防控成果,防止疫情复燃和反弹。

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了人无法离开自然界独自生存,要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必须保护好自然界,而且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引起的传染病疫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一)疫情阻击战中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承认意蕴

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屡次遭受病毒侵袭,人类文明史也包括了人同病毒斗争的历史。现代社会中每一次病毒袭击,表面上是“天灾”,背后却都有“人祸”的因素。究其根源,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是自然界之主的错误认识尚未完全转变和根除。

世界卫生组织多次强调,所有已知证据都表明,新型冠状病毒起源于自然界后打破了物种的界限通过动物传播给人。人类大肆捕杀和食用野生动物,导致寄生在野生动物身上的病毒“移居”到人身上,所以此次疫情有“人祸”的成分。同样是由源于动物身上的 SARS病毒引起的“非典”疫情并未能引起人类的反思和警醒,野生动物非法买卖和食用现象依然猖獗。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人类大肆捕杀野生动物,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灭顶之灾。人类对寄居在野生动物身上的诸多病毒大部分没有免疫力,病毒“移居”到人类身上带来的传染病就是自然界对人类大肆捕杀野生动物的报复。自然界可以脱离人类而自存,但人类无法脱离自然界独自存活,自然界直接或者间接地提供给人类所需要的一切原材料,如果人类一味破坏自然,待自然资源枯竭之际,就是人类社会终结之时。人类只有保护好自然界,建设好人与自然这个生命共同体,才能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保护自然界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虽然世界各国已逐渐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但此次疫情的出现及其带来的全球性恶劣影响,用血淋淋的教训告诫人类自身,人类虽然居于生物链顶端,但要实现自身的永续发展,必须与自然界其他物种之间和平共处,构建起人与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命共同体,才能为人类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

(二)人与自然是生命同体理念为抗击疫情提供理论指导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都很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疫情突袭背后影射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存在不足。人类无法脱离自然界,同时又要采取措施防御自然界中的病毒、细菌给人类生命安全带来的威胁,这就需要从源头上防范人类肆意破坏自然界。当前,生态文明教育主要针对学生,但肆意捕杀野生动物的群体很复杂,而且大多数是学生之外的群体,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破坏“不完全同场”的问题,不仅降低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效率,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和有序发展。生态危机没有国界,生态文明建设不应该是任何一个群体单独的责任,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义务,所有国家都应当承担起各自的责任。新型冠状病毒肆虐警示我们,全社会要团结互助,摒弃工业文明中人是自然的主宰的错误认识,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在全社会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力度和广度、深度,创新教育和宣传的形式及途径,充分利用大数据、新媒体的优势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化为人行,铸造生态文明建设的万里长城。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全球抗击疫情的今天,我们正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起点上。

(一)疫情阻击战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紧迫性

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重大传染性疾病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病毒随着人员、货物在海陆空四通八达的便利交通中快速蔓延,轻而易举突破了国家和民族的边界,迅速蔓延至周边甚至全球,引发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疫情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敌人,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会因种族、社会制度、发达程度等的不同而区别对待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一个国家能与世隔绝成为病毒扩散范围之外的“世外桃源”。同人类社会曾经遭遇过的其他传染病相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和致病率更强,可以通过个体人员的流动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从而酿成全球性的疫情危机,防控难度前所未有。疫情面前,人类社会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类社会要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3],这一论断充分指明了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集中概括。普遍安全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环境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是普遍安全的核心,是人类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前提。面对前所未见的全球健康危机,各国需要建立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联手协作才能有效应对。任何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出现裂痕,都只会导致人类相争、病毒得利,对人类社会必定是“人类相争,病毒得利”的亲者痛、仇者快的大悲剧。任何将公共卫生问题政治化,借着疫情搞污名化的行为,都是对全人类的不负责。

(二)中国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7年的时间里,中国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者到有力的推动者和诚心的实践者,通过“一带一路”等举措不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走向全球、影响世界。疫情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为其他国家和地区争取了迎战病毒的时间。截至5月7日,全球感染新冠肺炎死亡人数已经超过26万,疫情的蔓延速度和致死率警示我们,如果国际社会不能达成共识,世界各国仍各自为战,不能采取强有力的防治措施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话,可能有更多的人会因此丧命。疫情带来的经济下滑、失业率攀升、社会恐慌情绪蔓延等一系列次生问题也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凭一己之力摆脱这些困境。

疫情在各国出现、爆发以及在全球蔓延有时间上的差异,各国在抗击疫情中的经验积累、应对方式、危机策略等都有所不同。面对人类共同的敌人,各国应当就政策、防控等方面达成共识,加强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让各国的积极经验发挥合力效应。同时,各国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加强信息共享的同时积极援助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尤其援助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比较薄弱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地方是全球抗疫工作中的短板,是人类社会能否最终战胜、尽快战胜疫情的关键。

疫情面前,全世界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切身感受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保卫地球家园的唯一途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有的语言都显得苍白,只有行动才是维护人类利益最好的证明。疫情在中国爆发时,世界各国积极援助中国。疫情在全世界多国多地爆发后,中国在国内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秉承人类优先的理念,在继续做好本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援助国际社会:从向世界卫生组织捐助5000万美元到为140多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了包括医用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等物资援助,从向12个国家派出了14支专家队伍到同150多个国家以及国际组织举行70多场专家视频会分享防控经验,从建立向所有国家开放的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到向全球180多个国家、10多个国际组织分享了多份防控技术文件及多套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等等。中国正以分享经验毫无保留、医疗支援不遗余力的实际行动,为维护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尽责,这是大国在疫情面前该有的大国担当。

全球疫情防控任重道远,正如习近平所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还会不断带来新的考验”。抗击疫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障人类社会的健康永续发展需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及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建设人类社会美好家园的根本途径。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文明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请文明演绎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漫说文明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