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历史教学中“意义”“作用”“影响”概念辨析

2020-02-28马梦丽庞丽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季札客观因素三者

马梦丽 庞丽娟

(牡丹江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简单的历史概念,有些历史教师想当然地以为学生已经懂了,便直接忽略相关概念的教学,这就造成了学生混淆一些相似概念的情况。“意义”“作用”“影响”三者之间就是这样的情况,导致一些学生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乱用和错用的现象。比如:当提到“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时,有的人认为这是辛亥革命的意义,也有人认为这是辛亥革命的影响。再比如:当提到“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时,有的人认为这是行省制的作用,有的人说这是行省制的影响。这种概念混淆的现象,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也不利于学生建构知识框架,从而影响学生将原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降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历史教师要重视厘清三者概念。

一、“意义”“作用”“影响”概念的辨析及应用

刘军认为,“概念分为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上位概念范围大,下位概念范围小”①。只有理解和厘清了上位概念,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应用下位概念。“意义”“作用”“影响”三者概念属于上位概念,我们只有厘清了三者之间的上位概念,才不会乱用和错用它们的下位概念。因此,我们要从三者的词义入手详细分析三者的概念。本文通过分析汉典网在线词典对三者的解释,来对三者之间的概念进行辨析,为下位概念的学习打好基础。

汉典网在线词典对“意义”的解释:“意义是人对自然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交流的一切精神内容,包括意向、意思、意图、认识、知识、价值、观念等等,都包括在意义的范畴之中。”②从“意义是人对自然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意义”是由人赋予的,是人的认识,因此,意义是具有主观因素的;从“意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意义的表现形式是精神内容;在历史学科中,我们说一个历史事件的意义,也就是说这个历史事件在历史中的价值,“价值”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正面作用”,因此,“意义”也有“正面作用”,也就是有积极因素。

当遇到“意义”类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先回忆一下“意义”的特点:主观因素,精神内容,积极因素。以这三个特征为方向,联系所学知识或结合材料,得出答案。以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中的[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二问为例: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8分)

对于问题(2),我们首先思考季札出使的意义是积极意义,又是精神方面的内容。结合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季札的出使让江南人民眼界大开,传播了中原文化,加强了中原与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对于“意义”类的问题,在回答时,主要侧重于精神方面的内容和积极因素。如果有消极的因素,便不能称为“意义”,消极因素对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所以,当某个历史事件具有消极因素时,我们通常说它具有消极作用或消极影响,而不是说有何意义。

汉典网在线词典对“作用”的解释:“作用就是某种对象在某个时间(或无)某个空间(或无)的某个过程中,作为手段、工具,最终达成的效果。”③从这个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作用”的引起方是“某种对象”,而非人,因此,“作用”是具有客观因素的;“作用”是客观因素“作为手段、工具”,直接达成的最终效果,因此,作用是直接的;“作用”最终达成的效果,有好的效果,也有不好的效果,因此,“作用”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当遇到“作用”类问题时,也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作用”的特点:客观因素,直接性,积极作用,消极作用。然后根据所学的知识或结合材料,得出答案。以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卷23题第3问为例:

23.(14分)

美国最高法院建立于1790年,它在政治体制的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危机为罗斯福扩充总统权力扫清了障碍。为了制止危机,此时的国会对总统要求的立法都一一应允。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而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用增加法官人数的办法将支持他的人安排进最高法院,但他的改组计划在国会遭到挫折。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二:在公共教育领域美国一直存在种族隔离。南方各州中小学实行黑人、白人学生分校。1896年最高法院判决的普莱西案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二战期间,大批黑人从军参战,投身于国防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平等意识提高。战后他们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黑人牧师布朗向最高法院上诉,要求结束黑白分校状况。1951年最高法院受理了布朗案。1954年最高法院判决,隔离使黑人学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进而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因此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原则存在。布朗案吹响了结束种族隔离制度的号角。

——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最高法院与罗斯福之间的矛盾及其产生的背景。(5分)

(2)据材料二,指出最高法院对种族隔离制的两次判决有何变化及变化的原因,说明这两次判决的不同目的。(6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最高法院在美国政治运行中的作用。(3分)

对于问题(3),我们首先思考最高法院在美国政治运行中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而且作用是直接的,然后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最高法院在美国政治运行中能够限制总统的法令。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看出最高法院在决策过程中也存在种族歧视的问题,没有做到完全的公正。

“作用”类问题与“意义”类问题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客观因素直接造成的,既包含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要考虑全面,不要漏答。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则材料都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有时只有一方面,要结合材料作答。与“影响”类问题的区别在于,它是直接的作用,而非间接的。

汉典网在线词典对“影响”的解释:“如影之随形,响之随声。即一方发生一种动作而引起他方发生变化或行动的作用。”④从这个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是由客观因素引起的,因此,“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影响”也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当遇到“影响”类问题时,同样先思考“影响”的特点:客观因素,间接性,积极影响,消极影响。然后根据所学知识或结合材料,得出答案。以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卷22题第3问为例:

22.(14)分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做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3)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

对于问题(3),我们首先思考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此外这种影响是间接产生的。然后结合材料一,国民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我们可以得出,这些举措,对西南地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改变了原有的工业布局。结合材料二,国民政府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举措,虽然为抗战提供了经济基础,但是所有的经济结构都为战争服务,都归行政院管辖,都属于官僚资本了,就造成了官僚资本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回答“影响”类问题与“作用”类问题时,都要考虑正反两方面,不容易区分,需要注意前者强调间接性的深远的影响,后者强调直接性的近期的作用。

综上所述,“意义”的特点有主观因素、精神内容、积极因素,“作用”的特点有客观因素、直接性、积极作用、消极作用,“影响”的特点有客观因素、间接性、积极影响、消极影响。这同时也是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了解了这三个上位概念,对于下位概念的应用便容易了。这时候再来思考之前的两个下位概念的的问题,比如:“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我们根据三者概念的区别,能够准确地判断出,这属于辛亥革命的意义,因为它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精神方面的内容,其次它是积极因素。又比如:“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样运用三者的概念进行区别,我们能够准确地判断出这是行省制的作用,因为行省制作为一项制度措施,直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非引起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所以属于行省制的作用。概念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学生把已有的认知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小结

辨析“意义”“作用”“影响”三者的概念不是目的,目的是学会在实践中灵活准确地应用。对于“意义”“作用”“影响”类的问题,许多学生常常对题意把握不准,出现少答或者乱答的现象,造成失分严重的问题。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准确应用概念。奥苏伯尔提出有意义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能否有意义地习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这些观念能够对新知识起到‘挂钩’(固定点)的作用”。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给历史教师的启示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概念教学,在学生的头脑当中形成有关概念的认知结构,在日常练习中积极引导学生将材料中涉及的相关概念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有机联系,从而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更好地掌握新的历史概念。通过科学的练习,帮助学生正确应用概念,提高答题效率,增加作答分数。

[注 释]

①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第61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②③④《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上海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猜你喜欢

季札客观因素三者
季札挂剑
读 书
季札挂剑
踏上“四有”“三者”好老师之路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现状及应对方式研究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铁路车站接发列车安全性系统分析
季札挂剑
季札赠剑
浅析文学风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