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分析
2020-02-28李美彧
李美彧
糖尿病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病,病程较长,伴随病情发展极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果没有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直接影响[1]。临床通常采用西药治疗,但治疗效果不理想,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出现[2]。最近几年,中医辨证治疗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也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为了探究糖尿病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选取本院于2018 年4 月~2019 年5 月期间收治的90 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予以西医治疗、西医治疗加用中医辨证治疗,并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对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4 月~2019 年5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0 例糖尿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全部患者或者家属都自愿参与研究,且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将全身性疾病患者、其他系统脏器严重疾病患者以及精神障碍患者等充分排除。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比组与实验组,各45 例。对比组患者中,男33 例,女12 例;年龄24~68 岁,平均年龄(46.25±22.36)岁;病程2~10 年,平均病程(6.25±4.52)年。实验组患者中,男30 例,女15 例;年龄25~68 岁,平均年龄(46.42±22.57)岁;病程3~10 年,平均病程(6.42±4.74)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比组 患者实施西医治疗,给予患者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180),0.5 g/次,于晚餐后服用;针对病程>3 年的患者需同时采用胰岛素治疗,长效胰岛素10 U 于早上注射,1 次/d,中效胰岛素8 U 于早晚皮下注射,2 次/d,同时,分别在三餐前0.5 h 注射1 次短效胰岛素61 U,注射时间为60 min/次。持续治疗90 d。
1.2.2 实验组 患者在对比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对于肾阴亏虚者选择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方剂组成为:麦冬10 g、牡丹皮15 g、龟板10 g、茯苓15 g、沙参10 g、黄柏15 g、枸杞子10 g、熟地黄15 g、知母15 g、山药15 g、泽泻15 g、山萸肉15 g;针对燥热伤肺者采用消渴方与二冬汤联合加减治疗,方剂组成为:甘草5 g、生地黄30 g、人参6 g、天花粉15 g、黄连6 g、麦冬15 g、竹叶10 g、沙参15 g、玉竹10 g、知母15 g、葛根10 g、黄芩10 g;针对胃燥津伤者采用消渴方、玉女煎合二冬汤加减治疗,方剂组成为:玉竹10 g、麦冬15 g、五味子10 g、生地黄15 g、石斛10 g、知母15 g、党参10 g、天冬15 g、党参10 g、葛根12 g、牡丹皮10 g、黄芩12 g、天花粉12 g、黄连12 g;对于阴虚阳浮者选择一贯煎加味治疗,方剂组成为:生甘草5 g、首乌20 g、当归9 g、赤芍15 g、郁金10 g、丹参15 g、生地黄10 g、沙参15 g、枸杞10 g、白芍10 g、地龙10 g、川楝子10 g;针对阴阳两虚者选择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方剂组成为:知母10 g、牡丹皮15 g、肉桂10 g、茯苓15 g、金樱子10 g、熟地黄15 g、覆盆子10 g、泽泻15 g。以上方剂均加水煎服,1 剂/d,分早晚2 次温服。持续治疗90 d。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皮疹、呕吐以及恶心等)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后临床症状与体征彻底消失,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表示显效;症状与体征有一定缓解,血糖水平下降≥20%表示有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没有改善,或有加重的现象,血糖水平降低<20%或有升高的情况表示无效[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比组的7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对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表2 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比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发生1 例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1/45);对比组患者发生1 例皮疹、1 例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2/4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内分泌科疾病,主要表现为血糖升高,伴随病情的不断发展,会导致其他脏器受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4]。临床治疗糖尿病中,主要以胰岛素细胞分泌功能的改善与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为原则,常用降糖药物可使血糖水平得到一定控制,但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对原有疾病的治疗造成直接影响[5]。
糖尿病在中医领域认为属于“消渴”的范畴,主要是因为方式不节以及情志不畅等导致的,治疗原则为整体调节与阴阳平衡。糖尿病分为不同证型,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可使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6]。针对肾阴亏虚者的治疗方剂中的熟地黄、泽泻、丹皮有补肝肾的作用,山药可将益气健脾作用发挥出来,多药联合应用具有温肾助阳的效果;对于燥热伤肺者的治疗方剂中的麦冬与沙参具有解烦渴与清心润肺的效果,知母、黄芩以及黄连具有清火的效果,人参可通血脉,生地黄具有生津的作用,诸药联合应用有清热复津的效果;针对胃燥津伤者的治疗方剂中的天花粉具有降火生津的作用,黄连有泻火的作用,不同药物联合应用具有生津旺血与泻火清热的效果;针对阴虚阳浮者的治疗方剂中的生地黄具有养血滋阴与补益肝肾的作用;川楝子具有条达肝气的效果,当归、沙参与枸杞具有益阴养血的作用,诸药合用具有养阴益气与活血化瘀的效果;针对阴阳两虚者的治疗方剂中的山药与黄芪具有益气健脾的作用,覆盆子与金樱子有补肾固摄的作用,附子与肉桂有助肾阳的效果,诸药合用具有温阳育阴的作用[7-10]。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对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总之,糖尿病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安全性与有效性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