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电商扶贫问题研究
2020-02-27衡思昱徐元善
衡思昱 徐元善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是打好精准扶贫战略,而电子商务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将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面对目前电商扶贫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创新能力不足、政策资金不能保障、电商人才匮乏等问题,必须统筹规划,发挥人才和技术的主导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全面完善电商扶贫政策,推动电商扶贫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电子商务;精准扶贫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 “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乡村振兴逐渐成为国家战略的情况下,脱贫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在脱贫攻坚阶段,农村电商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提出“将农村电子商务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作为精准扶贫视阈下扶贫开发的新模式,电商扶贫将电子商务和产业扶贫深度融合,在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及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
1、农村电商扶贫发展的基础
1.1 互联网战略实施
截止2018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8.3亿,普及率达到了59.6%。2018年,互联网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对于贫困地区来说,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逐步打通。网络费用降低,入网门槛进一步降低,人民利用信息效率提高[2]。
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加快了互联网与农业的发展。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应进一步推进“互联网+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加强国家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同时,“互联网+农业”的广阔发展空间吸引了大批企业、大学生、农民工返乡创业,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为贫困地区电商扶贫创造了条件。
1.2 人民消費观念及消费方式的转变
随着人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人民对于高质量的生活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对商品要求更严格,对于农产品不再局限于绿色、无公害等,而开始追求具有地方特色、原生态、原产地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基础平台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也可推动贫困地区脱贫。
2、农村电商扶贫的主要模式
电商扶贫旨在为贫困家庭带来收益。各地利用电子商务优势,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电子商务扶贫。改善贫困户的生产模式,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了贫困户就业的机会。
“贫困户+电子商务”模式。通过对有文化知识的贫困户进行技能培训,使贫困户成为电商的主体经营者。为他们提供技术、资金、产业等支持,了解电商扶贫的基础知识。对于贫困户的培训是重点,从开设店铺、服务培训、产品推广培训到品牌建设培训等。无论是政府组织的培训还是贫困户自己参加的网络课程培训,目的都是了解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使电子商务与扶贫有效结合起来。
“贫困户+合作社+电子商务”通过加入合作社,贫困户可以提高整体组织效率,解决散户进入市场的弊端。这种方式在一些试点贫困地区取得了很大成功。通过合作社作为产品的桥梁,对贫困户、产品进行有效整合,确保产品的质量,有利于特色品牌的建设,也有利于产品的推广,不断调高产品的附加值,让贫困户受益更高。
“贫困户+龙头企业+电商”政府通过与当地的龙头企业合作,带动贫困户脱贫。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签订合同,保障了贫困户的收益。其次,龙头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品牌优势,可以提供给地方的贫困户,广泛吸纳贫困户进入电商扶贫队伍中去。政府给予龙头企业政策与资金支持。这种模式不仅使贫困户脱贫,而且留住龙头企业,保障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电商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基础设施薄弱
首先,电商扶贫主要依据互联网,而贫困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不健全,网络覆盖率比较低,宽带速度较慢。这就造成了贫困地区出现“数字鸿沟”现象,也阻碍了电商扶贫在贫困地区的推进。其次电商扶贫对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贫困地区公路道路长期不维护,路面破损严重,农产品运输受到影响。例如“快递最后一公里”问题导致农民在网上卖出的农产品,面临物流速度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的电商发展。而且贫困地区的农户分布较广,位置偏远,道路不通畅,一些地方物流甚至无法到达,往往可以到达的地方,物流成本也特别高。高额的物流成本将利润缩减,电商扶贫的优势也将不存在。对于农产品的影响更大,农产品追求时效性,而交通设施不完善,将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影响[3]。
3.2 人才缺乏
电商扶贫需要掌握“农业+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电商扶贫面临缺乏专业电商人才以及技术人才的问题,这严重制约电商扶贫的发展。第一,我国农村网民数量多,但是掌握电子商务的农民却非常少。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需要对农产品进行包装及品牌建设,在各种农产品网上售卖的情况下,需要突出特色,吸引消费者[4]。在电商扶贫整个产业链上,无论是与农产品加工管理方面,还是电商运营、维护、财务、推广等方面都缺乏专业人才。第二,电商扶贫中农户的能力不足。表现在:一是贫困地区较偏远,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流失严重,而掌握技术的人才不愿意回到偏远地区。留守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进行技术培训的难度大,严重影响电商扶贫的推广。二是贫困地区的农民对于信息的捕捉能力弱,对于市场变化不能做出及时调整。
3.3 农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在电商扶贫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农产品同质化的现象。一些贫困地方盲目学习电商扶贫,对电商扶贫投入大量资本,缺乏对市场的调研,也无法进行统筹规划,不仅不利于农产品品牌建设,也会使农户的收入受到很大影响。
贫困地区农产品以传统的农户家庭生产为主,农产品生产具有周期性,不同季节,不同地方种植出的产品质量不同,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生产、质量检验、包装、运输、冷藏等技术手段,农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障。总体来说,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质量的参差不齐、运输中的损耗,影响了电商扶贫的发展。
3.4 政策扶持不全面
国家关于电子商务扶贫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网络扶贫行动计划》、《关于促进电商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等。但是仅有国家政策文件的指引、鼓励还不够,地方政府对于电商扶贫的政策不全面。农民缺少资金、技术方面的政策支持。地方特色农产品的补助政策缺乏,农民承担的农业风险较大。对于政企合作的企业,政府对于企业在金融扶持、融资服务、降低税费等方面的支持不够。
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农产品电商扶贫的对策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关键,对贫困地区实施电商扶贫新模式,促进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因此,要发挥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利用电商扶贫的优势,加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促进农村经济转型。
4.1 对农村电商统筹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贫困地区宽带网络建设,地方政府重视网络基础建设,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网络建设,通过优化政策、招商引资等方式加快贫困地区的网络服务站点全覆盖,实现网速的提升。
加大道路交通投入力度,贫困地区的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不完善,对于长久不维护的道路要制定政策定期进行维护,对于路况较差的,投入资金进行铺设。建设科学的道路网,实现农村城市之间互通的便利性。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问题,出台政策扶持,加快物流网的建设。政府主导农村电商服务站建设,将农村电商服务站与电商扶贫有机结合,实现政府、企业、农民多元参与。
4.2 发挥电商人才和技术的引领作用
农村电商扶贫技能人才是发展的基础,也是扶贫长效机制的核心,应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的引领作用,让更多人脱贫致富。第一,实现“互联网+贫困户”的技能培训,改善贫困地区人才短缺的问题。联合政府高校采取集中下乡培训,入户指导和网络直播培训等方式,保证培训的效果,推进农村电商的发展。第二,引进专业人才,在培训贫困农民的同时,需要引进电子商务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确保电商扶贫运转的有序、高效。第三,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信息,搭建农村电商扶贫网络体系,通过数据分析、信息获取,将外面好的资源和理念输送到贫困地区,同时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出现。
4.3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推动农业生产转方式、调结构
打造特色农产品需要品牌作为支撑,要推进政府、企业、贫困地区品牌规划、建设和经营。创新发展实现规模经营,通过合作社方式,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向“标准化、品牌化、电商化”发展。树立品牌形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农产品的质量和内涵,加强生产过程中质量监督管理,把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自然风光、民族特色、人文地理等注入产品中,再整合电商平台资源,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公司合作,打造独特的品牌[5]。
4.4 实现特色农产品生产,解决农产品同质化问题
加快产业扶贫,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动态、贫困状况。及时了解市场和农民的情况,有利于扶贫工作进一步的开展。依托大数据,完善农产品供求信息网络,健全农村农产品的动态监测,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和变化,达到实时反馈。农业部门、扶贫部门和企业结合当地的历史传统、资源、地质特征、气候环境等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产品产业规划。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最大程度实现电商扶贫。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市场变化情况,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制定产业结构,避免同质化现象,做到差异化发展。
4.5 全面完善电商扶贫政策
农村电商扶贫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必须不断完善电商扶贫政策。面对当前政府扶贫存在的问题,政府扶贫工作应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第一,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好的政策重在执行,在落实政策过程中加强监督。确保政策执行有效,有用。第二,政府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电商扶贫作为一种新的扶贫模式,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市场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第三,加強政府补贴的力度,政府针对电商扶贫给予专项扶贫资金。第四,优化考核机制,确保各个部门在电商扶贫中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吴太轩,叶明智.电商扶贫问题的软法治理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8(2):150-161.
[2] 第4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信息网[EB/OL]. http://www.cac.gov.cn/2019-02/28/c_1124175686. htm,2019-05-26.
[3] 殷俊,刘一伟.互联网使用对农户贫困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8(2):146-156.
[4] 王文艳,余茂辉.电商扶贫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2016(11):160-162.
[5] 郑瑞强,张哲萌,张哲铭.电商扶贫的作用机理、关键问题与政策走向[J].理论导刊,2016(10):76-79.
作者简介:
衡思昱,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徐元善,教授,现就职于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政府改革与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