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扶贫促进旅游扶贫与城镇化协调发展路径研究
2020-02-27张曌罗小康杨兴洪
张曌 罗小康 杨兴洪
★基金项目:“2018年中喀研究院招标项目资助”和“2017年貴州省国内一流学科农林经济管理建设项目(编号:GNYL[2017]002)资助”;“2017年度贵州省国内一流学科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建设项目(编号:GNYL[2017]005)资助”和“2018年度贵州大学管理学院“大数据管理创新理论方法及其应用”专项课题”(2018-2020)。
摘要:乡村振兴的一个目标在于提升城镇化水平。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通过资源集聚形成的旅游产业具有辐射作用,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因此开展旅游扶贫是完成脱贫目标的有效途径。本文先分析了旅游扶贫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性,再此基础上分析电商扶贫与旅游产业的互动效应,最后得出结论,即电子商务有助于推动地区性旅游产业发展,有助于实现区域城镇化,三者是一个耦合协调发展的动态系统。因此在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旅游扶贫的作用,同时注重电子商务在推动旅游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促进三者耦合协调发展才能更好的推进城镇化进程。
关键词: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城镇化、协调发展
1、研究背景与文献回顾
20世纪90年代我国出现了一些专业的旅游网站,电商形式的旅游业正在不断发展开来。旅游的六大要素在促进旅游地区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作用日益凸显,对旅游地区社会经济,生态建设,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明显的积极作用。电子商务的扶贫模式属于精准扶贫模式下的一种,电商对于发展农产品网络销售,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
西南地区是我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虽然经济发展落后,但是却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旅游扶贫正在以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活力、强劲的造血能力和巨大的市场带动作用、成为我国贫困落后地区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不可缺少的力量。[1]另一方面,充分结合“电商+产品”这一模式,将多个产业与电商发展深度融合,形成具有规模的电商发展的产业事态,有助于解决好西部地区旅游发展中的特色产品销售问题。
国内关于旅游扶贫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朱晶晶、陆林(2005)[2],胡明文,王小琴[3](2010)等对旅游扶贫的相关发展协同机制进行了研究,指出需要重视旅游扶贫的经济效益惠及到贫困人口、并且要完善保障、运行、受益、协调机制促进贫困人口从中得到发展的机会。李佳、钟林生[4]等(2009)研究了旅游扶贫的机制;李益敏、蒋睿(2010);秦远好、马亚菊(2016)[5-6]研究了旅游扶贫的影响因素;李志勇[7](2013)研究了旅游扶贫的战略对策;郭舒[8](2015)等基于产业链视角研究了旅游扶贫的效应问题;邓小海、曾亮[9](2015)以及李佳、田里[10](2017)等研究了精准旅游扶贫问题;邓小海[11](2016),王兆峰[12](2011)研究了旅游扶贫参与主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旅游扶贫在学术界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题。旅游扶贫在带动落后地区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发挥好电商在旅游产业扶贫中的作用并实现长期效益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2、研究概况与分析
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不断扩展开,大量的优质农产品能够实现远销,这得益于当地电商平台的构建,也可从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找到答案。本文在进行旅游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关联分析时,将旅游扶贫这一目标归属到旅游产业发展的内涵中,分析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机制的过程也是分析旅游扶贫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机制的过程,分析这一耦合协调机制的过程便包含了电商发展的内涵。
2.1 研究区域概况
贵州是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同时也是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2011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划分出14个人均纯收入低于2676元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收入水平仅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有521个县列在全国综合排名最低的600县之内,占86.8%。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事业的“主战场”,十八大以来,贵州省实现了670万人的减贫工作,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21.3%下降到2018年的7.75%。
2.2 电商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
游客旅游时会选择性地购买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同时也促发孕育了电商扶贫的新模式。因此农产品电商与旅游产业的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互性。从电商对旅游业的促进角度来看,电商有以下几点作用:
1)电商促进旅游营销渠道,支付方式以及服务水平提高
由于我国电商发展起步较晚,旅游电商发展模式仍在不断优化。游客的食宿行,游购娱都与网络联系得更加密切,用户通过手机便能解决以上六个方面较多的问题,这也是电商发展与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便利。同时这引发了新的营销渠道,改变了传统的钱货交易模式与支付方式,缩减了交易过程中的诸多成本,也有利于提升产品供给行业的服务水平。
2)有利于旅游产品与信息服务的对外宣传
与以往的产品宣传渠道不同,电商模式之下的旅游产品与服务只需要结合大数据信息平台和互联网技术,就能将宣传的力度与范围迅速扩大,并且长期保持着一定的效果。旅游品牌借助宣传媒介连接了潜在的旅游消费者,当其变成实质性的消费者时则产生了经济效用,促进旅游地经济总量提高。在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上,宣传得当将会吸引来大批游客,乡村旅游才有了大量的消费者,旅游精准脱贫的目标才能更快实现。运用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渠道进行旅游产品形象宣传有关的风景与特色,有利于产品销售,也有利于旅游产品的塑造,不失为一条乡村旅游市场发展的路子。
3)旅游电商发展将有利于引导形成未来式的智慧旅游模式
通过大数据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游客能以更加便利的形式获取到旅游目的地包括旅游资源,旅游特色产品与服务的一切信息,从而形成一定的旅游感知,促发旅游消费动机最终实现旅游消费。智慧旅游将是以人为中心的一种新模式,通过构建高效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整合旅游资源形成新的体验式服务,增强游客的参与感与体验感,带给游客更加深刻真实的旅游体验。如此一来,智慧旅游便需要电子商务平台的大力支持,以此连接旅游供给侧与旅游产品与用户需求侧,实现供给满足需求,实现旅游经济发展,
4)通过对贵州省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有关文献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得知:第一,旅游产业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发展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交互耦合性,长期来看,二者之间的关联耦合性是不断加强的趋势。第二,贵州省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类型主要处于中度失调和严重失调的区间,且协调度水平不是稳步上升,有一定的时序差异,第三,近年来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指数高于城镇化发展指数,即城镇化滞后型的发展状态,虽然二者的耦合协调度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旅游产业的带动能力在当前时期不足以引导城镇化水平提升。
3、现状、问题与对策
3.1 现状及问题
可以看出,贵州旅游扶贫与城镇化存在着耦合性,二者之间本应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状态,但是目前尚未实现真正的互动发展。旅游业综合服务水平需要加以提高,以电商为特点的电商扶贫需要充分把握好旅游扶贫带来的潜在机会,做好自身的宣传,以期从旅游中带动一批农户实现特色农产品销往游客群体中。
但是需要看到電商模式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才能更好的实现电商与旅游结合,旅游与城镇化相呼应的协调发展局面。
1)旅游产品更新缓慢,服务项目单一化较重。从实际调研结果来看,调研选取的景区中,多数经营户对游客推出的旅游产品或服务类型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各种类型游客的消费需求,旅游产品往往是周而复始的进行生产,并未有经常性的小创新,长期下来,游客就会对该类产品产生从熟悉到淡化的印象,认为其产品与其他地方的并无差别,从而缩减了旅游产品的消费与购买量,这是不利于旅游经济发展的,旅游经营户也难以获得增长性持续性的经济收入。
2)旅游消费中的信任危机时常发生,游客的满意度降低。在进入景区旅游后,在其周边进行餐饮食宿消费时,往往会出现欺客宰客的现象。在旅游景点周围的交通站点也常出现类似情况。严重的损坏了游客对旅游景点的好感。降低了游客的体验度,从心理憧憬转为心理排斥,这种感觉落差严重的影响对当地旅游体验的认知,破坏了旅游景点的宣传形象,无形中减少了游客量和消费量。
3.2 对策建议
1)贵州省面对的脱贫攻坚任务仍然是十分艰巨的,在开展旅游扶贫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本省的生态自然资源优势,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扶贫开发模式是贵州省实现全面脱贫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要发展好旅游产业强化其扶贫功能,必须立足于本省的资源优势,强化资源优势的意识,树立绿色健康的发展战略,做好旅游资源开发工作,这是发展旅游经济的首要步骤。
2)旅游产业发展能够起到有效的扶贫脱贫作用,但是目前其影响效果与范围还有待提高,虽然旅游产业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耦合协调的机制,并且耦合协调水平也在逐渐增长,但是这并不代表二者之间是直接线性相关的关系。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不应单纯的考虑资源问题,从长远来看还应该注重旅游社区与旅游系统的建设,充分发挥系统优势打造覆盖全方位的现代旅游产业,只有这样旅游产业才能产生更强的溢出效应和扶贫作用。
3)加大旅游扶贫项目资金投入,让建设资金能够推动旅游经营体进行产品与服务创新,不断推出新的产品,给游客带来多样性的选择与体验,从而实现旅游消费总量提升。
4)整顿内部经营形象,以良好的宣传与周到的服务促进旅游质量提升。即使是资源特色不够突出的地方,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再结合人性化的服务与体验,加之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供给,也能给游客带来良好的旅游体验,还能吸引其二次旅游并产生连带作用吸引来更多的游客。
因此,电商在旅游扶贫中的作用不断凸显,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应加强监督管理,同时需要多平台运营模式进行创新。使电商依附旅游扶贫获得发展,以电商助力旅游经济建设,以旅游经济推动区域城镇化建设,实现电商、旅游、城镇化三者有效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洁平.深化旅游扶贫助力乡村振兴[N].中国旅游报,2017.12.25
[2] 朱晶晶,陆林,朱桃杏.基于运行机制的旅游扶贫支持系统和开发模式[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4).
[3] 胡明文,王小琴.生态旅游扶贫开发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探讨—以兴国县天鹅湖社区为例[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0,9(4).
[4] 李佳,钟林生,成升魁.中国旅游扶贫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3):156-162.
[5] 李益敏,蒋睿.怒江大峡谷旅游扶贫研究[J].人文地理,2010(6):131-134.
[6] 秦远好,马亚菊,等.民族贫困地区居民的旅游扶贫影响感知研究——以重庆石柱县黄水镇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41(8):74-82.
[7] 李志勇.欠发达地区旅游扶贫战略的双重性与模式创新[J].现代经济探讨,2013(2):37-41.
[8] 郭舒.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旅游扶贫效应研究方法[J].旅游学刊, 2015,30(11):31-39.
[9] 邓小海,曾亮,等.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J].生态经济,2015,31(4):94-94.
[10] 李佳,田里.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研究—以四川藏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8(6):116-121.
[11] 邓小海. 旅游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6.
[12] 王兆峰.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张曌,贵州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罗小康,贵州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为农村区域与发展;
通讯作者:杨兴洪,贵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业保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