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博物馆如何开展展览和宣教工作
2020-02-27吕佳张丽娟
吕佳 张丽娟
摘 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博物馆的展览和宣教工作纷纷转向线上平台。文章对国内二十余家博物馆的线上工作进行梳理,分析其在线上展览、文物赏析、云博物馆课、互动活动等方面的主要做法和形式,为“后疫情”时代博物馆建设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展览宣教工作;云博物馆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配合全国疫情防控工作,避免人员聚集引发交叉感染,各地博物馆陆续宣布闭馆闭园。传统线下模式的陈列展览、宣传教育工作受到很大限制,博物馆利用已有数字资源,纷纷开启“云看展”模式。本文选取全国二十余家博物馆单位①,对其在疫情期间的线上展览、宣教工作进行梳理,分析主要做法和经验,为“后疫情”时代博物馆建设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参考。
1 疫情期间博物馆线上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疫情期间,博物馆快速整合现有数字资源,上线各类文博文化产品,开展展陈和宣教工作。工作内容基本涵盖线上展览、文物赏析、云博物馆课、互动活动等,并结合各博物馆自身条件和技术,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些工作既有疫情之前日常工作的延续,也有面对疫情困境的不断调整、创新和升级。下面进行具体说明:
线上展览,博物馆基本采用虚拟展厅、图文介绍、直播看展的方式进行,同时制作解说音视频,让观众了解文物基本信息之外的故事,如文物发掘经过、策展思路、专家展评、历史背景、趣谈轶事等。虚拟展厅通过360度全实景展示,让观众感受展厅的真实氛围,真正实现“云逛展”。为了方便公众查询浏览,国家文物局还对各地制作的网上博物馆展览进行了汇总,并分批在网站公布相关链接。同时,由于客观条件、展品特性等因素,将展览转化为图片和文字进行介绍,也是疫情期间博物馆较常采用的一种形式。相较于虚拟展厅,图文介绍展览制作时间短、限制条件少,可以快速高效满足疫情期间观众居家看展的需求。如辽宁省博物馆通过精美的图片、细致的解说,将2020年1月17日推出的新展“瑞鼠吐宝—庚子鼠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第一时间线上呈现给观众。直播看展是各博物馆结合当下时代潮流的积极作为,它弥补了观众无法亲临展厅听讲解的遗憾,同时增加了互动性,是疫情期间博物馆工作的一大亮点,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线上文物赏析是很多博物馆在疫情之前就持续开展的一项日常工作,在各博物馆的官方平台上,既有海量库存的线上文物数据库,也有对一件或一类文物的精细解读和。疫情期间,各博物馆不断改造升级,打破传统图文解说模式,用更为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解读和介绍文物。如湖南省博物馆上线的《超级一百》音频专辑,让观众用耳朵去感受文物,聆听湘博一百件重要文物的背后故事;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上线的“三维珍品”栏目,滑动鼠标就能360度欣赏文物全貌,让文物不再毫无生气地躺在二维平面上;陕西历史博物馆联合意外艺术等多家单位推出的《国宝很有戏》,通过体验类短剧的形式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河南博物院将文物鉴赏和音乐欣赏结合起来,推出《古乐云赏》,让观众在清雅的古乐声中走近文物。
疫情期间,博物馆的宣教工作普遍采用線上博物馆课的形式,通过开展直播、图文解说文化文物、制作授课音频与视频等,向观众普及历史文化知识。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专业严谨的专家讲座,也有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儿童课堂。例如,湖南省博物馆的线上教育项目《湘博教育微课程》;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神奇长安开讲啦”音频礼包、“周秦汉唐”系列教育线上课堂;上海博物馆的《文物会说话》系列科普短视频。此外,为了使线上博物馆课能够进一步贴近观众生活,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各大博物馆可谓是各出奇招、各显神通。如湖南省博物馆推出的美食主题线上教育项目《寻味湘博》,通过文物解读与美食短视频的方式讲述人类饮食文化的变迁发展。南京博物院面向儿童的“微课程”栏目,将文物介绍和手工活动结合在一起,“动动小手”,了解文物及其背后的文化知识。山西博物馆《“绘”说晋魂》采用手绘动画的方式,通过趣味叙述解读“晋魂”主题故事。苏州博物院更是推出了《再造·云课堂》,集沉浸式课堂、微讲座、互动游戏、知识鉴赏为一体,打造全民参与的“动手、动眼、动听、动心”综合美育云课程平台。
当然,博物馆工作不是独角戏,需要观众参与其中,特别是疫情期间,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可以调动观众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使线上博物馆工作得到有效反馈。疫情期间,各博物馆纷纷开展了线上趣味答题、互动小游戏、投票抽奖、配音比赛等活动。如国家博物馆的线上小游戏“识得红楼梦中人”、为国宝代言·声优选拔赛;陕西历史博物馆国际妇女节云征集“想要对她说”活动;敦煌研究院的“敦煌动画剧”,观众可以参与配音和互动。
此外,疫情期间国家文物局、各大博物馆联合多家媒体平台推出的一系列线上活动更是精彩纷呈。如中国文物报联合29家博物馆和腾讯博物官推出“2020‘生肖之力创意文物H5”线上活动,精选48件精品生肖文物,解读生肖文化的丰富内涵。观众还可以选择自己的生肖与出生季节生成个人专属的生肖文物图鉴及好运生肖组合。国家文物局指导联合全国九大博物馆,与抖音合作推出的“在家云游博物馆活动”,除了统一推送的直播节目外,还开设了各大博物馆的VR实景线上展厅。《国家宝藏》联合“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推出的2020新春特别节目《“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通过音乐会的形式让文物活起来,讲述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这些联合活动通过快速高效的馆际互动和交流,将不同区域、不同博物馆的线上活动串联起来,让观众可以轻松自在地在各博物馆之间畅游观赏。
2 博物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主题相关工作
疫情期间,各博物馆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立足社会教育职能,以“疫情”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配合各级政府,利用官方平台(门户网站、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进行防疫、抗疫宣传。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推送了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预防指南;辽宁省博物馆推出了“抗击疫情,辽博与你在一起”专栏,宣传防控知识;陕西历史博物馆更是将文物赏析和疫情防控结合起来,通过一篇《当文物宅在家》,风趣幽默地介绍了居家防控的注意事项。同时,组织开展各项抗疫支持活动,如抗疫书画主题创作、医务人员参观优惠政策、写感谢信和美好祝愿、捐献抗疫和文化物资、推广抗疫主题公益曲、“文物系荆楚 祝福颂祖国”海报接力活动等。
此外,针对疫情,博物馆积极发挥展览、收藏职能,一方面,线上展出历史上抗疫防疫工作的相关文物,讲述过去的抗疫故事。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初心不改:一份来自七十年前的战‘疫文献”,公布了一份1948年12月28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的《关于开展1949年防疫工作的指示文件》,文件记录了1948年间发生在陕甘宁边区的瘟疫肆虐情况以及边区政府的应对措施和工作部署。另一方面,秉持着“为今天收藏昨天,为明天收藏今天”的理念,各地博物馆纷纷发布公告,征集与本次抗击疫情相关的资料和实物,征集范围包括政府疫情防控相关文件、一线医务人员医疗用品和图文记录、联防联控工作相关资料和物证、抗疫主题摄影绘画书法作品等。目前,国内各地博物馆的征集工作仍在进行中。
我们看到,各大博物馆在疫情期间的积极姿态,一方面源于满足特殊时期广大群众文化精神需求的责任感,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够及时调整博物馆工作内容和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文化活动,展现出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另一方面,日常的文物数字化工作为疫情期间各类线上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技术经验,使各博物馆有条件、有能力发挥文物在传播知识、解读文化、弘扬精神方面的作用,为抗击疫情做出积极贡献。总而言之,此次疫情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云展览”和多种线上产品的尝试,对博物馆界如何推动文物创造性转化、探索“互联网+博物馆”模式具有启发意义。同时,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回顾和梳理总结应对此次突发公共事件中好的经验做法和尚需改进的地方,提高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打破时空约束,将优质高效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传递到千家万户。
参考文献
[1]《博物院》编辑部.博物馆与公共事件—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访谈录[J].博物院,2020(2):6-8.
[2]冯立松,汪炜,陈阳,等.不能“请进来”,如何“走出去”—博物馆抗疫闭馆催启未来发展“六大转变”的思考[N].中国文物报,2020-04-07(3).
[3]孔达.新冠疫情见证博物馆的使命[N].社会科学报,2020-04-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