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味
2020-02-27北京政博安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师申琳广
北京政博安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师 申琳广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过年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变得令人期待与守望,我们总会听到“年味淡了”的感慨,一时间让人有种青春易逝、韶华易老,记忆中年味儿永再难寻的错觉。时光如流水,转眼,一年已至尾声了。看着窗外飘飞的雪花,我不禁回忆起以往过年的景象来。
记忆中的年味儿充满丰足喷香,是以“妈妈的味道”作为开端的。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过了腊八,妈妈就开始蒸枣花、蒸糕。那时,妈妈早早就忙起来了,头天晚上发上面,第二天她很早起来和几个关系好的邻居一起蒸。在邻居家被灶火熏得黢黑的灶间里,男人们压面,女人们捏枣花,我和一帮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一会儿到屋里看看,一会儿又跑得没有了踪影,总之这一天家长是不管孩子的,也许是顾不上管吧。枣花和蒸糕,妈妈现在还是年年蒸,年年吃。
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那顿团圆饭更是让我难忘,饭桌上摆的不仅仅是佳肴,更是一个个祝福、一声声嘱咐。全家一起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一起谈国家巨变,一起聊众泰民生,望着窗外缤纷绚丽的烟花,我们跟着主持人一起倒计时,一起迎接新春的到来,我们举杯同庆,互道新春的第一句祝福。这个夜晚是我过得最不同寻常的夜晚,时常忆起,又时常怀念。
记忆中的年味充满心驰神往,是以一家人团聚作为起始的旅程。最让我难忘的是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的春节》:“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这也是我儿时记忆最深、最有共鸣的一篇小学课文,它意味悠长,回味无穷。尽管现在我早已告别了孩提时代,但每每读及此文,即使身处异地他乡也常心驰神往。不可否认,春节这一蕴含亲情、乡情和家国情的盛大传统节日,在中国老百姓的心中是无可替代的。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每年春节前回老家的奔波是异常难忘的。因为当时农村的交通还很不方便,诸如汽车这类交通工具也还很匮乏,搭着拥挤漏风的公交车颠簸辗转还得站上一路,而那时自己年纪小,脚力不行,所以这一路的艰辛刻骨铭心。后来,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以及家中经济条件的改善,过年回家变成了开私家车无需再挤公交,儿时的回乡体验也让我对“春运”里归乡人的不易有了更深的感受。
记忆中的年味儿充满鲜艳喜庆,是在共同参与除旧迎新中接受润物无声的感化。记忆中变化最深的就是传统年俗的爆竹声声到“绿色春节”。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和环保意识的增强,让我也开始尝试着与“绿色春节”握手言欢,在难得的静谧中享受团圆带来的其乐融融。“虽然现在不放鞭炮年味儿看似淡了些,但春节里的空气质量确实好了,那些环卫工人也不用那么辛苦了。”这是我去年大年初一启程拜年时的最大感受。
时光荏苒,岁月穿梭。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民的生活被注入了新的内涵,过年有了更多独具时代特色的表达方式。至此,我仍然相信,那些在漫长时间浸润中形成的春节内涵从未消逝,只是过年形式和习俗在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更易,春节回家、阖家团圆仍然是这个民族与国家不可舍弃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