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与急诊脑动脉内溶栓一体化对急性脑梗死的救治效果
2020-02-27孙超,孙明
孙 超,孙 明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江苏 宿迁 2238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为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患者平均分为两组,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将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将其中45例采用常规急诊治疗方式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另外45例采用院前急救与急诊脑动脉内溶栓一体化治疗的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8例,最小患者37.2岁,最大患者80.3岁,平均年龄(51.39±4.51)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7例,最小患者37.5岁,最大患者80.1岁,平均年龄(51.42±4.68)岁。患者的基本资料信息比较无差异(P>0.05),可公平对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治疗方式,患者入院之后,随即对患者实施抢救措施,通过CT确诊之后,对患者实施基本的溶栓手术治疗,开展相应的护理工作,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同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出血情况。
观察组采用院前急救与急诊脑动脉内溶栓一体化,具体救治措施为:①成立专门的卒中急救小组,患者入院之前,与院内小组成员合作,探讨标准的救治措施,接诊人员接到就诊电话之后,确定联系人,并与对方随时保持联系,确保院前院内交流的畅通;②对患者进行院前急救与评估。接到急诊电话后,120第一时间到达患者身边,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判断,询问周围家属或者见证人,对患者疾病进行初步评估,然后测量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对患者进行建立等常规治疗,将患者信息向院内小组成员进行汇报,使其对患者疾病情况提前了解,以便为后续治疗节省时间[2];③院内急救。患者到达医院之后,立马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做好溶栓的准备工作,将药物、抢救仪器等提前准备到位,将患者送入CT室检查,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安抚患者家属情绪的同时,对患者开展后续的治疗及护理工作。
1.3 观察指标
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包括面瘫、失语、意识、感觉、语言障碍、凝视及上下肢肌力等方面,总分42分,分数与患者神经功能缺失情况呈正比;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巴塞尔指数(Barthel)进行评定,包括:进食、上厕所、穿衣、大小便、上下楼梯、洗澡及行走等日常生活能力,满分100分,分数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呈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纳入到SPSS 20.0的Excel表中,进行对比和检验值计算,卡方主要是用于检验和计算患者计数资料之间的数据差异,如性别、百分比等,年龄均数和病程均数比较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当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NIHSS及Barthel评分结果比较: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45例,NIHSS(10.21±0.57),Barthel(67.49±8.47)。观察组45例,NIHSS(5.62±0.45),Barthel(81.59±7.54)。
3 讨 论
将院前与院内完美结合,医护人员之间分工协作,配合默契,保证患者能及时接受规范的溶栓治疗,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1-2]。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院前急救与急诊脑动脉内溶栓一体化方式以后,患者的NIHSS评分得以减少,Barthel评分得以提高,说明患者的神经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均得以改善,说明此种急救方式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 。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院前急救与急诊脑动脉内溶栓一体化方式治疗能帮助患者的神经功能得以改善,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医学推广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