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本评价体系的专业队伍建设

2020-02-2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专业队伍管理层督导

王 纯 蕊

(广州工商学院外语系,广州 510800)

为了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实现以校为本的长足发展,各校积极探索教育评价的改革方向,以期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不同于传统的教育评价模式,校本评价以学校为主体,在学校层面充分发挥学校作为评价主体的作用,通过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评价,以促进学校发展[1]。校本评价强调自主性,评价过程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点,评价结果对学校发展有正向反馈功能,因此成为学校教育评价改革的热点方向。

校本评价要求评价主体厘清校本评价的内涵,制定符合本校特点的评价标准,科学严谨地实施评价过程,合理利用评价结果,才能实现其促进学校发展的功能。校本评价体系的建立不是只解决某一个局部问题,而是针对学校整体,所涉及的层面有学校管理部门、督导、教师等等,他们需要具备专业的评价理论知识、课程理论知识、组织协调能力、教育心理学素养,在他们共同努力和协商努力之下,才能完成校本评价体系的构建。鉴于此,有必要建立一支专业评价队伍为校本评价体系的构建而服务,为校本评价提供各项信息数据,引导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并传播评价的理念、知识和经验。

一、校本评价体系专业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校本评价立足于学校发展,主要从学校层面展开,其评价主体为学校管理层、学校督导及教师。但是,受多年来传统评价模式的影响,学校管理层、督导及教师尚未厘清校本评价的概念内涵,对校本评价的评价主体、评价操作过程、评价结果的利用等方面的认知仍存在偏差,从而导致校本评价专业队伍的建设面临着重重困境。

(一)校本评价主体意识欠缺

校本评价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评价,是以调整和改进本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教师、学校更好发展为核心价值取向的评价[2]。但长期以来,针对学校的教育评价一般从宏观层面展开,由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充当评价主体,而学校则作为评价的对象,其办学定位、办学水平及办学质量按照统一的评价指标接受衡量、验收。在这种模式中,无论是学校管理层,还是学校督导或教师,都是教育评价的被动参与者。在校本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自主评价权限的受制和评价主体意识的缺失导致学校:一是在主观意识方面,对校本评价的重要性及有利性认知不足,导致在校本评价过程中目的性不明确,积极性欠缺;二是在机制方面,没有形成适合本校的校本评价组织、管理及监控机制;三是在评价能力方面,学校管理层组织能力、督导监督指导能力及教师实施评价能力均未得到主动的进步与发展。校本评价长期处于受外部“激发”而非谋求自身发展的“自发”状态,其评价主体无异于散兵游勇,更遑论专业队伍的建设。

(二)校本评价实施过程不合理

校本评价以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其实施过程应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科学的校本评价主要经历六个阶段:酝酿阶段,基本培训阶段;评价小组组成阶段;内外部评价者合作评价阶段;校本评价成为常驻机制阶段;对话成为内外部评价对话的常态[3]。其中,从“酝酿阶段”到“内外部评价者合作评价阶段”是校本评价的主要实施阶段。学校管理层在酝酿阶段进行前期调研,明确校本评价的目的并研究本校开展校本评价的可行性;在基本培训阶段及评价小组组成阶段,学校管理层负责联系并组织相关培训、确定督导工作职责、选拔专业素质过硬、能力突出的评价小组成员,以上工作对管理层的组织协调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内外部评价者合作评价阶段,督导、教师发挥主要作用,这一阶段要求他们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知识素养及一线工作经验,收集校本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信息,并对数据信息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可以看出,校本评价的顺利实施对学校管理层、督导及教师均提出了较高的能力要求;但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实施过程也促成了评价参与人员在评价意识、评价方法及评价能力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并为建设校本评价专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但不少学校将校本评价当作教育主管部门布置的任务,或者只是利用校本评价的相关数据、资料来应付教育质量的评估验收,其实施过程存在较大的被动性、形式性及一过性,不利于校本评价专业队伍的建设。

(三)忽略对校本评价结果的合理利用

究其本质,校本评价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手段。校本评价关心的应该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质量,而不是基于各种评价指标的权重做出判断的一个综合的分数[4]。校本评价的结果所指向的不仅是“学校发展面临什么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解决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从这一层面看,校本评价是一个的“评价——反思——改进——再评价”的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校本评价的核心价值在于“改进”。通过对评价结果的科学分析和积极反思,不仅有利于学校寻求改革思路及方向,也有利于学校管理层、督导及教师自我反省其在以往的教学组织、实践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改进。只是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层、督导及教师在“评价”这一阶段已经存在完成上级评估任务的应付心态,其“反思”也常常缺乏对评估数据的深度分析及解释,或轻描淡写,或流于形式,很难发挥校本评价对学校发展和评价人员个人发展的正向反馈功能。评价主体不具备充分的反思能力和发展前景,校本评价专业队伍的建设也就沦为空谈。

二、校本评价体系专业队伍建设

校本评价体系专业队伍的主力军为学校管理层(组织协调)、督导(监控、引导)以及教师(具体实施)。加强以上人员的校本评价主体意识,提升其实施校本评价的专业能力,促进其对校本评价结果的合理利用,是建设校本评价专业队伍的根本。

(一)学校管理层

校本评价的评价对象不是个别部门或院系,而是从整体层面评估学校自身的办学质量。这一特点决定了校本评价的实施必须在全校层面进行,由学校管理层和相关行政职能部门进行组织协调、统一部署。校本评价的顺利实施对学校管理层和相关部门提出了以下要求:

1.厘清校本评价的本质

作为校本评价的组织者、协调者,学校管理层及相关部门是否能厘清校本评价的内涵,决定了校本评价的方向是否正确,他们是校本评价专业队伍的掌舵者。校本评价与学校发展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学校要想实现发展的目的,其管理层必须对本校的办学现状、办学优劣势、改进的方向了然于胸。而当他们把校本评价作为一种有效途径去发现并解决学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时,校本评价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真正实现。管理层能意识到校本评价的重要性,意识到校本评价对学校发展的正向反馈功能,是将校本评价从概念落实到实践的第一步。

2.统筹规划、提供机制保障

校本评价的实施往往会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其正常运转是系统性的工作,离不开相关机制的支持和保障。管理层需要对校本评价体系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统筹,并形成系统、规范化的机制。

人员选拔及培训:管理层负责校本评价队伍的人员构成。从学校整体师资队伍的结构(教师年龄、学历、职务、师生比等方面)到校本评价的分组及组员选拔,都要考虑其评价能力和专业素质。此外,学校管理层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其组织功能,为教师提供校本评价的相关技能培训和集体学习,培训内容涵盖校本评价的方案设计、数据收集、过程监控以及结果利用等。

资金分配:管理层及相关部门制定专项资金使用制度,做到资金的合理预算,以及资金分配和去向公开透明、专款专用,保证校本评价的顺利运转。

评价周期:校本评价是长期性工作,会历经“初步评价——结果分析——改进阶段——再评价”等不同的阶段。管理层在构建校本评价体系时应考虑:本校的校本评价分为哪些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周期持续多久?是以学年为周期还是自然年为周期?校本评价的长远规划如何进行?

经过科学的、有行动力的统筹规划,制定合理的、有激发力的制度,才能保证校本评价成为学校内部的常驻机制。

(二)督导

学校督导在校本评价过程中发挥监控引导的作用,一般由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职称、高素质的教职工来承担。为了实现校本评价的初衷,督导应该做到以下两方面观念的转变:

1.从问责性到发展性的转变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设置督导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进行监控、评价,继而给出反馈及引导。但是,这种督导制往往采用打分形式或“优、良、合格、不合格”的等级评价形式,产生的往往是一种针对教学质量的总结性评价,更具价值的反馈及引导环节反而轻描淡写或者过于笼统。这种督导制所实现的更多是评价的问责性功能,给教师带来的更多是被审视、被评判的紧张感,而非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的动力及方向。

校本评价目的是为了改进(improvement)而不是为了证明(prove)[5]。校本评价下的督导制除了监控整个评价过程,更应侧重反馈及引导。督导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分析校本评价的相关数据、报告,引导教师反思改进的方向及对策,实现校本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2.从关注产出到关注输入的转变

传统督导制所产生的总结性评价是静态的,关注的更多是产出结果,较少关注造成这一结果的输入性因素,如评价对象的背景差异、投入程度、发展潜力等等。校本评价却更注重动态评价。动态评价强调过程,把评价和干预结合起来,通过提示、指导和反馈等手段促进评价对象的改进与发展。校本评价下的督导制应将关注重点转移到输入性因素,监控校本评价的整个过程,分析本校的办学背景、办学优劣势、软硬件条件,针对存在问题给出科学合理的干预手段,提出经干预后学校办学的发展前景;在对教师的指导方面,分析教师在教育、年龄、职称甚至性格等方面的背景差异,评估其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投入程度,必要时进行评价对话,对部分教师进行提示引导,激发其发展潜力。这也有效地消除了教师对督导制的抗拒心理,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到校本评价体系的构建中。

(三)教师层面

教师是校本评价的一线队伍,他们身处教学现场之中,对本校办学有着最切实的观察及反思,是校本评价不可或缺的力量。

1.增强评价主体意识

长期以来,因对校本评价的本质认知不足,或个人评价权利的缺失,教师普遍对校本评价参与度不高,缺乏主体意识,往往成为校本评价的被动参与者。但是,无论是校本评价的顺利开展,还是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都要求教师增强自身的评价主体意识,积极发挥评价主体的作用。

首先,教师应摒弃长期以来的被动心态,认识到校本评价的专业队伍建设离不开教师力量,教师是校本评价的主力军。在校本资源方面,教师熟悉本校设施、师资等已有条件;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设计方面,教师具备相关实践经验和专业判断,对校本课程的目标及内容有发言权;在校本结果分析方面,教师能提出中肯的反馈意见,将学生需求切实纳入校本评价的改进方向中。教师常年的一线工作经验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校本评价的顺利开展。

其次,校本评价对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最终也会惠及教师个人的发展。校本评价体系内涵丰富,其涵盖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等等各个板块能有效地促进教师在教研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的成长;校本评价的结果分析又促使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素养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2.提升校本评价能力

评价能力的提升不是简单量化积累,它需要教师有持续学习的热情,有乐于研究的精神,有善于反思的习惯[6]。教师参与校本评价主要负责校本教材的编著、课程配套软硬件的利用、校本课程的设计以及校本课程的结果利用等。以上工作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和评价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提升自身能力有以下途径:

积极参与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指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旨在满足每个教师的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7]。校本培训可涵盖多个方面,如理论培训、实践培训、技能培训等等,不仅帮助教师认知校本评价的内涵,更能促进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的进步。

坚持课程教学活动。课程教学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教师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对课程的培养目标、教材选用、过程设计、教学效果才有切身的感受和反思,才能发现校本课程开发可能会面临的相关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途径,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个人能力。

猜你喜欢

专业队伍管理层督导
机构投资者与管理层共同持股存在联合效应吗?——基于企业创新的视角
荷兰高效教育督导如何炼成
用“长牙齿”的教育督导推动政府履职
借助“元督导”思维,提升学校督导效能
立足督、导、评 创新督导工作
核安全文化对管理层的要求
发达国家养老产业对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启示
新世纪如何加强图书馆专业队伍素质建设
论管理层收购的立法完善
搞好人防专业队伍建设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