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2020-02-27王丽君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政治

王丽君 王 晶

(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134)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强调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1],之后总书记多次去往红色基地缅怀先烈,一再叮嘱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发展创设良好的社会氛围。在此背景下,如何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日趋成为学界和社会的研究热点,相关研究成果也愈加丰富。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目前,对于“红色文化”内涵的界定,不同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加以研究归纳,但是尚未达成共识,总体而言学者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了界定:

(一)覆盖范围层面

就“红色文化”所覆盖的范围而言,分为“广义红色文化”和“狭义红色文化”两种。前者将范围扩大到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历史进程中先进文化的总和。后者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独立解放、谋求幸福过程中形成的先进文明总和。

(二)时间跨度层面

从时间跨度界定“红色文化”的学者将覆盖范围限定为“狭义红色文化”,主要围绕我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的文明成果进行研究。有的学者认为“红色文化”是革命年代的历史遗产,陈始发称,“红色文化资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并能够开发利用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2]有的学者则认为“红色文化”是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产物,陈坤指出,“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到20世纪以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先进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新的先进文化形态。”[3]还有学者将时间跨度延长至改革时期,认为“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创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4]

(三)结构形态层面

对于“红色文化”的结构划分有“二分论”“三分论”和“四分论”三种。“二分论”认为“红色文化”主要由我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得以保存的,表现为各类实物形态的物质文化和表现为思维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两部分组成;“三分论”在此基础上将我党创建的路线方针和制度政策纳入其中,扩展为物态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部分;“四分论”以李水弟教授为代表,将“红色文化”概括为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还有学者认为可划分为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文化四种形态。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红色文化”可以将这三个层面综而括之,理解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养分的,表现为物质、精神和制度形态的先进文明总和。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是我党带领人民以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敌人的历史印迹,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结晶,是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光辉见证,对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功能。具体来说,围绕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学界主要从文化意蕴、育人意蕴和政治意蕴三个维度进行了研究:

(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文化意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含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制观和道德观教育。“红色文化”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又在实践中融合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同根同宗、高度一致,其中所包含的感人事迹、精神品质、历史遗存等既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李霞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具有多元特征,红色资源是革命精神、时代精神、先进文化、道德规范的集合体,它的内容体系涵括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道德规范、道德观念、道德判断、道德情感;以及积极健康的革命意志和心态,它们与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出的内容体系高度契合。”[5]易鹏同样认为,“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见证,又以其人物、事件、场景、物品等多样化的存在形态,形成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的教育内容,能够极大丰富高校育人实践的教育资源。”[6]此外,还有王玲表示,“遍布全国的红色文化资源完整地呈现了中华民族的革命史、斗争史,凝聚着民族情感、革命意志、崇高理想和执着追求。当前关于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都可以在红色文化资源里找到真实的、有说服力的素材。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7]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时效的育人意蕴

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使命,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红色文化”蕴含的爱国主义、乐于奉献的精神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品质等对学生具有思维引导力,同时可以达到约束和规范其言行的目的,改善目前“填鸭式”的教学现象,以物态、精神和制度多样化的形式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达成。

本实验建立了可同时测定脑脊液样品中 5-羟色胺及其代谢产物 5-HIAA 的 UPLC-MS/MS 分析方法,该方法准确度高、操作简单、样品需要量小。由于 5-羟色胺为强极性化合物,在普通 C18 反相色谱柱中保留较差,易受样品中杂质干扰而无法获得很好的实验结果。为了避免杂质的干扰,我们采用了 PFP型色谱柱,延长了样品成分的出峰时间。5-羟色胺易降解,在流动相和蛋白沉淀剂中加入适量甲酸可增加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时的稳定性。同时,流动相采用梯度比例使 5-HIAA 提前出峰,降低了单针样品的分析时间。

郭培荣在对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作了分析后指出,“当前互联网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对历史和文化的看法产生了一定的偏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逐渐泛起,对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难以产生深刻的认同感。同时,西方不良思想和文化的入侵在某种程度上干扰了大学生正确思想和认识,对于历史的认识容易受到歪曲和误解,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产生偏差。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真实的红色知识接触性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对革命时期的物质和精神发展情况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也给大学生营造一种革命时期的艰苦与当前时期的稳定发展的对比感,强化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发展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8]石家认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方法。通过给大学生放映红色题材的革命影视剧、唱红歌、深入红色革命基地等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革命战争年代革命群众接受血与火、生与死的巨大考验,从而对红色文化产生兴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感染力和说服力。”[9]刘越同样认为,“红色资源蕴含着英勇拼搏、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具有鲜明的理想信念导向和奋斗目标导向,同时鉴于它本身生动、形象等特点,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绝佳的载体,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渗透性、持久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一步提升教育的实效性。”[10]

(三)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政治意蕴

“红色文化作为我国社会发展历史的见证,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夺取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其所包含的精神可以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11]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部分大学生出现了迷茫和困惑的倾向,他们对政治信仰淡漠,参与热情降温,在分析判断问题时易脱离实际。红色文化资源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能够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中指引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热情、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他们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2]张雅楠在撰文中也表示,“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取向也随之多样化,这就需要红色文化适时地把人们的思想引向积极健康方向。红色文化一方面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另一方面则规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13]“促使当代大学生从红色文化的历史印证中了解中国的历史现实,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14]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分析

在推进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不同学者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分析,我们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多元化价值观下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困境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相互激荡,如今大学生因成长环境优越、分辨能力不强等原因,对“红色文化”的产生过程和发展历程缺乏深入了解,易受到社会上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冲击和诱惑,认为艰苦奋斗的时代已经远去,对“红色文化”的情感淡漠,对红色文化教育的意义缺乏认识,对是否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继而导致“红色文化”出现严重的边缘化现象。

崔建教授在撰文中表示,“目前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由于缺乏坚定的信仰立场与成熟的是非分辨能力,对我国道德规范与本土文化产生动摇,甚至是彻底否定,由此导致文化认同危机。表现为在对红色文化发展历史的淡化、对红色文化崇高性的解构、红色文化话语权的缺位三个方面。”[15]卞成林补充道,“我国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较为分散,在实际运用中对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深。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存在局限性,认识和理解停留在革命战争年代,在泛娱乐化时代,网络上出现许多戏说历史、抹黑与诋毁英雄等的低俗信息,以娱乐的形式解构主流价值观,偏离了解读诠释红色文化的正确方向。”[16]

(二)新时代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困境

进入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中教学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红色文化”的教材资源较少,课程开设时效性差,且重事实陈述缺情感升华。二是教学方式灵活性不足,重理论讲授而轻实践体验,或实践教学形式化,现代技术运用不足。三是缺乏对教学客体身心需求的了解,教学不具有针对性,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久而久之,高校红色文化教育难以使大学生产生共鸣,育人功能发挥受限。

很多学者印证了此现状,例如,韦红霞指出,“多数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仅仅是一些历史教材或者图书资源,而这些内容出于编写的需要,往往只是蜻蜓点水,没有对红色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做出科学、全面的分析,而从大学红色文化教育的课程模式来看,往往是穿插到相应的思想政治和历史课程之中,所涉及的也是一些基础知识的展示,难以满足学生红色文化学习的需求。”[17]戴明新补充道,“部分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只注重理论灌输,忽视实践体验。不少高校开展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往往只是采取组织学生参观红色纪念场馆、观看红色实物图片等静态的活动形式,红色文化教育浮于表面,不注重提炼和挖掘这些红色文化的内在思想和精神价值。”[18]陈九如也描述了相似的状况,“部分高校虽然对红色文化有所关注,但因重视程度不够而造成在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形式,组织师生参与红色文化实践基地考察目的要求不够明确,考察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参观而并未真正领会其中的红色文化精髓。”[19]此外,肖灵教授作出补充,“由于长期以来受榜样必须完美化、模式化认识的误导,教育与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不相适应,许多用于施教的榜样缺乏代表性、可学性和亲近性,影响了青年大学生对榜样的认识和态度。”[20]

(三)互联网视域下高校红色教育的传播困境

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

目前学术界针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主要从理论教学、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个板块开展研究。

(一)畅通理论教学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课堂和主渠道,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质教学资源,要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作用。郭勤艺教授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方法,为理论教学中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提出建议,“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要以现代应用技术推进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平台搭建、要以交流互鉴巧拓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视野。”[21]汪立夏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课程教学内容出发,对《概论》《基础》《纲要》和《原理》课教学分别提出了要求,强调要把红色文化教育渗透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22]。学者王春霞在理论教学方式上,指出“要精心选取素材,增强红色故事吸引力。并善用故事教学法,讲好、讲活红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化。”[23]杨双还在理论讲授方式上补充强调了网络教学的应用,“将唱读讲传活动融网络教学,即在每一门课程的网页上增加唱读讲传资源库,师生互动共品红歌、经典、故事等栏目,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特殊作用。”[24]

(二)筑牢实践活动主阵地

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要重视从理论课讲授延伸至实践体验中来,李康平提到,“要特别重视和利用社会实践的形式,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性、情景式、体验式的教育活动。如利用红色革命历史纪念日、节假日等,组织学生调研开展红色旅游、体验红军生活、重温红色历史、重走红色革命之路等,使大学生从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充实精神生活、升华思想道德境界。”[25]在论述到组织课外体验活动的实行原则时,许多学者提及了,要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结合,避免将实践体验流于形式。除此之外,还应发挥高校共青团和党组织的先进模范作用,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积极组织社会服务和志愿活动,促进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践行,使学生将“红色文化”的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真切感受到其重要性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强化校园文化主空间

校园文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在利用校园文化氛围来营造和传播“红色文化”的方式方法上,学者主要针对“红色文化”的结构形态和传播方式作出表述。例如,范方红在“红色文化”的结构形态上作出要求,“首先,高校物质性文化建设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活动载体。大学的校园建筑、校园景观既要突出地域特色,又要显现红色文化的历史画面。其次,高校观念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要以道德建设为中心广泛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让大学生在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最后,高校制度性文化是高校行为与活动的习惯、规则,它可以协调个人与高校、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增强高校的凝聚力。”[26]胡杨则在校园红色文化的营造和宣传方式上,突出强调了网络和新媒体的运用。“当今的大学生都是‘数字原住民’,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域。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机地融入网络,要求高校加快红色网站的建设进度,加大红色文化在网络和新媒体中的渗透力度。高校要在网络阵地和新媒体阵地上旗帜鲜明地高唱主旋律,弘扬正能量。”[27]

五、研究不足及展望

综观目前已有的研究,学界对于“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探索已取得一定丰硕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对“红色文化”的内涵界定等理论阐述较为透彻,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困境以及路径也有丰富的认识和思考。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展望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不足。实际的操作和内容是学术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适当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路径选择进行更具体的实践和总结推广,使研究带给广大高校实际参考意义。

二是从“红色文化”宏观视角研究居多,地方特色“红色文化”研究还需加强。分析区域“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运用,有助于开发利用地方红色资源,更好地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丰富内涵,提供经验指导和支持。

三是缺乏多学科、多视角的交叉融合分析。学者关于“红色文化”的研究成果因研究视角的多元化而分布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在探讨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主题时,不仅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切入,更要结合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旅游学等多个视角,融合分析发挥合力,才能更好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发挥应有的实效。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红色政治
红色是什么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红色在哪里?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追忆红色浪漫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