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论域下道德叙事论略

2020-02-27黄小云

煤炭高等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道德主体

黄小云,彭 斌

道德叙事理论不是一种刚兴起的教育新范式,但是在教育(尤其是德育)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道德叙事与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着方法上的一致性、理论上的契合性与目标上的统一性,理应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方式改革的不容忽视的着力点。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论域下道德叙事涵义

叙事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人类通过叙事认识、了解并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改造主观世界。道德叙事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尤其是一种道德教育方法源远流长。在古代中国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在西方可以溯源至苏格拉底时期。但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教育叙事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新品格教育运动,并且具有贴近生活、注重受教育者心理感受和精神关怀等特点,在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科学,甚至在数学、体育等学科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道德叙事受到我国理论界的关注始于21世纪初,学者们围绕着叙事、生命叙事、道德叙事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讨论,基本认为:道德叙事是指叙事主体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借助对道德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童话、典故、歌谣等)的叙述,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成长发展的一种活动过程。囿于本文的研究论域,以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叙事的涵义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点: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象是广大青年学生,所以道德叙事活动要紧扣现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道德成长规律。学生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还是道德叙事活动的参与者,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叙事必须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体现出学生的叙事主体地位。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立德树人”,是培养人格完善、政治素质良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道德叙事作为一种教育的新范式,必须要围绕这个目标,须臾不能偏离。具体讲,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教材为纲,培养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情怀,坚定信仰并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即通过道德叙事方式的运用,同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双重目标。概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论域下的道德叙事,就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导,包括上课教师、听课学生以及其他教育主体共同参与,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题,通过叙事方式(故事、案例、歌谣、演讲、情景剧等)让参与者聆听、感受、体验并通过讨论自觉反思叙事内容所隐含的道德意义和价值内涵,促使学生思想提升、道德进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育活动方式。

二、道德叙事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逻辑

道德叙事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不但有着理论上的一致性,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依据,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

1.历史逻辑

古代虽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是道德教育一直是有的。在道德教育方式上虽然没有明确的现代道德叙事理论,但是在古代道德教育过程中随处可见现代道德叙事的影子。在某种意义上说,现代道德叙事理论正是在吸收、借鉴和汲取古代道德教育的资源基础上发展成型的。叙事的形式表达就是讲故事,故事产生的历史与人类历史和叙事诞生的历史同步,“我们的生活不停地和叙事、和讲述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所有这些都在我们向自己叙述的有关我们自己生活的故事中重复一遍……我们被包围在叙事之中”[1]。

在西方,苏格拉底提出著名的“美德即知识”命题:“如果美德是灵魂的一种性质,并且被认为是有益的,那它本身必须是智慧或谨慎。”[2]他认为追求美德与追求知识是统一的,知识可教,德性亦可教。“谈话术”是苏格拉底重要的教育方法,“苏格拉底用自己的生活行动和哲学谈话启发人们认识到真正的美德和智慧,从而引导他们在自己的理性生活中追求美德,获得德性品质。”[3]苏格拉底通过“谈话”教化弟子的方式就是叙事。中世纪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的《愚人颂》借助荷马史诗中的神话故事讽刺现实、揭露教会黑暗,弘扬人性价值的方式也是叙事方式。至近代美国的新品格运动,为了消弭原有“美德袋”式的道德说教以及价值澄清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等道德教育方式的固有弊端,道德叙事理论产生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西方从古希腊至文艺复兴延续至今,都可见对道德叙事方式的运用及推崇。

在我国,伦理道德教育构成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教育主题,道德教育形式多种多样,比较典型的有民谣、典籍和家训等方式。仔细分析,无论是哪一种教育方式都与“叙事”有着密切联系。首先,民谣的方式。“民谣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劳动群众集体创作的,以反映社会事象为内容的,口头传唱的语言作品。”[4]民谣虽来自于底层劳动群众,但反映的是社会生活实际,无论内容是讽刺社会的阴暗还是歌颂英雄人物的伟大,其中都蕴含了特定的善恶价值,它以口耳相授、代代相传的方式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精神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其次,典籍文献方式。中国古代的大量史籍文献传承与发展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官方典籍的共同特点是向民众传播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统治阶级统治的意识形态,借助叙事推行民众教化则是中国古代典籍价值体现的重要方式。如在中国古代处于统治地位的儒家经典“儒家十三经”,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论语》是孔子教化弟子的语录合集,每一条语录后面都有一个教化的故事;《孟子》的每一条经典也是浓缩了的教化故事。统治阶级正是通过这些成文书籍教化民众崇德向善、传递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史记》《资治通鉴》等更是通过对一个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再现,传递是非善恶观念。最后,家庭教育方式。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形成了我国重视家庭、家风、家教的优良传统,乡规民约、家规和家训是表现形式,如《包拯家训》《诫子书》《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众多的乡约、家书、家训承担起了对家族成员道德教育的基本职责,对于稳定家庭和社会秩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家庭教育中大量运用典故和先贤案例进行教化的方式,即隐含了现代道德叙事的基本方式。

因此,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叙事的研究与应用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继承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2.理论逻辑

第一,道德叙事理论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目标相一致。道德叙事理论旨在通过整合理论知识和生活经验并运用恰当的叙事方式,凝结“道德共识”,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培养思想高尚、政治过硬、人格完善的时代新人。二者在“立德树人”的目标上是一致的。

第二,道德叙事凸显人的主体性与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要求凸显学生课堂主体一致。讲故事和听故事的都是人,正如讲课的和听课的也都是人一样。但是故事的效果除了故事内容、叙述方式等因素影响,关键在讲述人,却又不仅关乎讲述人,因为道德叙事理论充分考虑三个基本要素:叙事者、叙事内容和受叙者(听者),三者缺一不可。叙述者若不顾听众感受,再精彩的表演也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就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自说自话,不顾学生的感受,教师再激情四溢,热情澎湃,也难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一样。因此,道德叙事理论注重听者的心理感受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注重学生听课感受、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一致的。

第三,道德叙事理论是一种融理性知识、情感体验,与思维启迪为一体的生活化、通俗化教育方式,以受叙者为中心展开叙事。与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针对性相一致。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突破只重理论灌输的樊笼,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心中固有的枯燥乏味,抽象空洞理论说教的刻板印象,授课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加强课堂教学设计。2018年4月,教育部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再次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学生思想和认知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理论更接地气,更有亲和力。而道德叙事通过“载道以文”的故事叙述方式吸引教育对象,通过对生活化故事内容(人物、情节、时空等)的有效把控,将受教育者引入故事情境当中,使之产生或欣喜赞美或愤怒悲伤的情感体验;或者邀请受教育者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验以及通过个人分享、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等,将故事隐含的道德意义、价值观念提炼出来,达到教育效果。这与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改革方向一致。

第四,道德叙事的基本理念是实现知识与价值的统一,与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属性一致。故事本身不是目的,道德叙事追求的是让受教育者领悟到故事内含的价值和意义,实现道德理论和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才是目的。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来说亦是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授理论知识不是目的,让学生理解、领会并接受知识背后所隐含的价值观更重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任;担负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任;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重任。实现政治理论的入脑入心,实现知识与价值的统一至关重要。在这一点上,二者也是高度契合。

3.实践逻辑

道德叙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创新运用,也是道德叙事理论本身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的实践要求。

首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之所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对新时代各项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关怀和部署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进中不断加强,课堂效果明显改善,学生“获得感”不断增强,但是离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改革创新,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了重要指示。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5]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6]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落实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7]总书记的指示和党中央的一系列文件精神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7],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趋向,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顺势而为,积极进取,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取得实效。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方式单一,重视理论阐述和知识灌输,授课内容不够鲜活,课堂吸引力和亲和力不足,学生“抬头率”不高,授课效果受限。近些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并未完全扭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和其他许多人心目中的固化印象。而道德叙事作为一种久而弥新的教育方式很好地契合了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改革的基本要求。

其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现实需要。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在谈及做好对外宣传工作时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8]习总书记虽然讲的是对外宣传工作,但是要做好对外宣传首先要做好对内宣传,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一种宣传,是向我们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的政治宣传、道德宣传、法律宣传、价值观宣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通过各种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培养了解“中国故事”,在思想、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大学生,会成为未来“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主力军。道德叙事以故事叙述为核心,自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最合适方式之一。

最后,道德叙事理论发展的现实需要。作为一种有着深厚文化资源和长久历史的教育方式,道德叙事“一如现代性语境下的道德危机乃是整体性的危机那样,道德叙事也陷入整体性的困境。”[9]表现在叙事主体职业化和专业化,以及由此形成的叙事主体的单一化。单一化的叙事主体完全偏离了传统社会的广大民众和民间力量的多元主体,极易形成一种没有实际效果却又不得不从事的道德叙事,使道德叙事流于形式;在叙事内容的“故事”上也出现了危机。现代社会的物欲性,对财富、权力、地位等外向性东西的过度追求,遮蔽了很多人内心的道德追求和思想提升,已经没有多少人有精力、有意愿、有能力去创造,如过去社会的神话、典故般可流传千古的故事,造成了原生态故事的缺失;在叙事模式上,现代社会的道德叙事也日益模式化和类型化,在很多的情况下道德叙事演化为道德宣教,与道德叙事的精神实质相悖而行。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要求和道德叙事理论现代性发展的现实要求共同形成了实践逻辑。

三、道德叙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策略

道德叙事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策略,需要紧密结合道德叙事本身的特征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道德叙事有效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途径。

1.叙事素材的“思政性”与“针对性”

故事素材是道德叙事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缺少精炼合适的叙事素材,再优秀的叙事者也会变成无米之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叙事素材选择时要注意突出“思政性”与“针对性”两个特征,既要叙事素材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要紧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主题,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具体讲,叙事素材的选择要有精准的针对性、浓厚的生活性、鲜明的时代性和严明的政治性。首先,素材选择要有针对性,既要针对上课内容,又要针对受众学生,还要针对叙事者。所选择的叙事素材要围绕上课内容进行,紧扣上课主题;素材选择还需考虑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关注受叙对象的所思所想以及身心发展规律;素材选择还必须是叙述者能够把握的,与叙述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相匹配。其次,素材内容要体现出生活性。素材内容虽然可大可小,但一味都是“人民伦理的宏大叙事”题材,会让学生觉得是“假大空”的道德说教,很难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叙事素材还必须要有“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因为个体叙事选材身边,贴近生活,易于接受,便于理解,效果更加直接。比较理想的是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相互结合交叉运用,既注重思想性又体现生活性。再次,叙事素材还必须要体现出时代性,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有新气象,开拓新局面,太陈旧的素材会有距离感,缺乏说服力。发生在身边的、学生所关注的、能反映时代新变化和社会新发展“中国故事”(新中国成立70 周年、改革开放40 周年的伟大成就的素材)是必不可少的。最后,叙事素材一定要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性和政治性是灵魂,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授课方式,灵魂不能丢,也不能削弱。叙事只是方式,不是目的,通过叙事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深的理解课程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的政治信念、严格的政治操守,这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追求的目标。

2.叙事主体的开放性与多元性

叙事主体是故事的讲述者、演绎着和引导者,是完成道德叙事过程的关键所在。涉及两个问题:一是由谁来充当叙事主体;二是叙事主体的能力素养。对于前者,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师是绝对主体,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听,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这种主客二分和对立的状况是造成课堂效果低下的重要原因。对于后者,需要叙事者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要通过长期的锻炼、积淀提高自己的叙事能力。近年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以确认,但是在实践中,学生主体的地位并没有有效发挥出来。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道德叙事,除了肯定教师的叙事主体地位,还必须要鼓励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出学生的叙事主体定位。新时代大学生接受信息渠道广泛、思维更加活跃、眼界愈加宽广,对外界有着更强的探索欲、好奇心、表达欲和参与感,肯定学生的叙事主体地位符合现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同时,学生作为叙事主体所叙述的多是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能反映出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更容易接受,引起共鸣,相对于其他叙事主体,学生叙事主体更有亲近感。除了学生叙事主体,还可以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领导、企业家、名人等共同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分享他们的人生故事、成功经验、道德感悟,激励大学生道德成长。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叙事主体可以是开放的和多元的,只要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实现的都可以成为叙事主体,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其他主体为补充的立体结构。当然,叙事主体的开放和多元并不意味着谁都能成为叙事主体,合格的叙事主体必须要掌握基本的叙事能力和必要的政治素养。叙事能力是有效完成叙事过程的基本要求,政治素养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政治正确的根本保证,二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叙事能力包括:科学的叙事形式、生动的叙述语言、良好的叙事氛围、合理的节奏把控等。在叙事形式上,除了传统的口述或者文字,还应该特别注重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结合起来综合应用;叙事者在语言上要力求简练、规范、准确、生动,结合声音及表情动作,达到叙事的最佳效果;良好的叙事环境也是增强叙事效果的重要因素,叙事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情绪感染也可以通过提问设疑或者通过外部条件的辅助(如灯光、音乐、图片等)营造合适的叙事氛围;此外,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节奏把握也是叙事者要掌握的基本能力。

3.叙事过程的把控性和结论的价值引导性

叙事者对叙事过程的精准把握和价值引导是道德叙事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过程把握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叙事的发起时间。无论是在上课的起始阶段,还是中间阶段亦或是结尾时段。因为不同的发起点,会决定不同的叙事方式。“一般而言,道德叙事的运用主要有三种形式:激发兴趣的点缀叙事、以叙事为背景的起点叙事和倡导教育过程叙事化的自然叙事。”[10]在课堂开始时发起叙事一般运用起点叙事,其他时段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点缀叙事或自然叙事。其次,叙事时长的把握。通常情况下,无论采用何种叙事形式都不能占用整节课时,以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变成形式上“欢歌笑语”的纯粹“故事课”。这就需要叙事者用精炼的语言、高超的表述能力在规定的时间里将精选的素材叙述清楚。叙事的价值引导是指叙事结束后一定要有结论,结论的得出尽量不用叙事者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和受叙者的交流、讨论、总结而出。讨论的意义在于让更多的受叙者不只是做被动的听者,而且是能主动参与叙事过程(教学过程)。同时,从不同的发言中还可以了解受叙者对叙事内容的接受程度和感悟程度。最后,叙事者客观地总结和评论大家的发言,提炼出叙事内容的道德意义和价值理念,升华叙事主题。需要强调的是,无论上课教师是否为当时的叙事主体,都应该在整个过程中起到提醒、监督、引导、控制的主导作用,以确保整个叙事过程的有效实施和课堂目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道德叙事这种历久弥新的教育方式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改革创新要求在价值理念、目标追求、实施方式等多方面有着高度契合。这就要求广大思政工作者(一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政科研人员、管理人员)要加强对道德叙事的深入研究,不断发掘道德叙事的新时代内涵和特征、不断探索道德叙事的现实价值和意义、不断创新道德叙事的功能和实施策略、不断摸索道德叙事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耦合方式,实现道德叙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融合。

猜你喜欢

理论课道德主体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