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少林香店拳的商拳结合发展模式研究
2020-02-27王华南
王华南
(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福建 福州 350102)
福建少林香店拳,诞生于福州商业文化中心——鼓楼区南街锦巷,它以少林罗汉拳为根基,以其依托生存的店铺“香店”为名称,乃南派少林罗汉拳的分支。但一直以来,香店拳总被认为是罗汉拳的一种,在拳种分类中很少得到突显。其实它是福州本地拳与罗汉拳的结合体,基本摆脱了传统罗汉拳的套路,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风格独树一帜,是在城市环境中衍生出来的独特拳种,城市中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对其形成过程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香店拳还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拳术,无论是技击价值方面,还是养生价值方面都值得探究。它除了具有武术的共性外还有其独特的地方性,特别是其依托商业而成长起来的特征及从佛门武功到俗家武功的转化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都值得分析研究。下文将从历史起源、地域文化环境、族群因素、经济因素、生存方式等方面研究其商拳结合的发展模式,以就正于方家。
一、香店拳的历史起源分析
香店拳的起源可追溯到清朝年间。当时,南少林寺众僧因反清复明而被清政府围剿,众僧星散而逃,四处躲避,武僧智远和尚乔装打扮逃到福州城,藏匿于城市中心地带的南街庆香林店内。此后,店老板便将其留在店内。为感谢救命之恩,智远和尚将毕生所练的武功悉数传授给香店的老板以及他的后代。为了避人耳目,便将其所传授的南少林罗汉拳更名为香店拳[1]14。从此,香店拳便在香店内悄悄地传开。经过数百年历代掌门和拳师不断地吸收融合南北各派的武功精华,香店拳脱胎成了一整套与原先罗汉拳风格截然不同的拳术。但此时的香店拳还只是在香店内代代相传,直到民国中期,香店拳第五代掌门人房利贵打破了其传内不传外的老规矩,毅然将香店拳传到社会上。凭借着其与众不同的风格以及在实战中快速闪、躲、避的身法,如闪电般的技击手法和腿法,以及如猛虎般的气势,香店拳迅速在社会上传播开来,习练者不计其数。
明清之际,南少林武术在闽地广为传播,全省各地如九座寺、苦菜寺、古来寺、长林寺、高溪庙以及观音亭等众多寺庙及军队都成为南少林武术的传播载体[2]。经过长期的抗倭和反清斗争,南少林武术已经形成了十分完善的训练体系,可以说当时的少林武术是最专业的传统武术。而以少林罗汉拳为原型的香店拳,正是在这个时候机缘巧合地成长起来,在训练手段、时间,身体的养护等方面都达到了当时最先进的水平。如将跌打损伤的医疗手段与中草药的利用相结合,强化了香店拳习练者的体能,其中很多有效的伤科疗法以及膏药制作方式至今依然流传。医药护身是南少林武功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南少林武术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些医疗手段都被香店拳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是否得到膏药制作方法及医疗手段的传承也成为评判其是否是香店拳正宗传人的重要证据。
二、香店拳的地域文化环境探究
(一)商业环境
原庆香林香店位于今鼓楼区南街东侧第二条巷子——锦巷。南宋时,锦巷名为通贤境,因为福州方言的“境”与“锦”谐音,到了清代就改名为锦巷。位于锦巷中的庆香林,是当地著名的香业制造店,前店后坊,以制售香烛为主。据《鼓楼区志·工业》记载:“境内制香始自清乾隆年间(1736—1795)……是该区传统出口商品……区内最著名的香业制造店为‘庆香林’,开业在南街锦巷口(现817北路182号),业主高志初,从业8人。该店制有黑沈线香,用麝片、丁香、肉桂等香料配合制成,另有一种十锦香牌,亦用上述香料压模成牌,作为悬挂胸前之用。这些名牌产品,不但畅销全国各地,还销往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3]4141931年,庆香林与福州市全市制香业共同成立香业同业公会,会址设在庆香林店内,店主高志初蝉联理事长。解放后,庆香林搬到了离锦巷一巷之隔的织缎巷,位于福州鼓楼区南街东面,即现在的安泰中心。以前织缎巷巷道弯弯曲曲,民居鳞次栉比,巷弄错综复杂。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里进行“旧城改造”,将织缎巷去弯取直并拓宽,才有了现在的织缎巷[4]。 这条小巷见证了福州纺织业的发展史。
鼓楼区历来是福州的政治经济中心,南街更是最繁华的商业文化中心。位于省城中心地带的繁荣商业街区,乃是香店拳的地域特征之一。成长的环境决定了香店拳的商业基因,让其在发展衍变过程中总是有着不可磨灭的商业痕迹。
(二)武术环境
据《鼓楼区志·传统体育》记载:“鼓楼境内的冶山曾发掘出宋代以前的铜剑,刀环上有唐元和间(806—820年)武术传往琉球的记载 。明代戚继光曾多次入闽,倡导拳术抗倭御侮,于山顶上就留下了戚继光勒石记功碑。”[3]1 191军队的武技也有在此期间流入民间的可能。
1933年,福建省国术馆在鼓楼地区成立。“民国时期,鼓楼地区拳馆之多居全省之冠,拳师多自外来,流派繁杂,主要拳种有:鹤拳、龙拳、虎拳、地术犬拳、罗汉拳、梅花拳、鸡拳、儒法、猴拳、六合拳等。”[3]1 191
商业经营总是伴随着竞争,当然也存在着非法竞争,这就需要一定的自卫能力和反对非法竞争的能力。这时武力就起到很大的作用,各类拳种高手相继出现在商业繁华区域是必然的现象。不同的拳术服务于不同的商业部门,这就不会被其他商业部门利用,因此不断有各种拳术在商业圈中生存。各派武术都在当地有了立足之基,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南街地区商业的繁荣景象,也说明商场如战场,在动荡的环境中培养自己的武力护卫是不得不实行的措施。香店拳能够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具备实用的防卫功能,还需要一批人系统地习练与传承拳术,从而形成一定的团队势力。
(三)政治环境
林觉民等志士曾在锦巷组织“爱国社”进行反清革命活动。据《鼓楼区志·群众团体》记载:“1906年,林觉民、陈与燊等人在锦巷七星庙组织反满复汉的爱国社,成员20多人。‘五四’运动后,福州的青年运动从鼓楼地区兴起。”[3]667
政治斗争是残酷的,武术团体是政治斗争中经常利用的力量,但在商业系统中存活的香店拳从一开始就避讳政治,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只不过是底层百姓,在香店中也仅仅是维护商业运行而已。因此虽然身处政治活动频繁的地段,他们却与政治斗争保持着距离。这也说明了当时庆香林店主以及工人都是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弱势群体,无心参与政治斗争。
(四)佛教环境
香店拳所在的鼓楼区具有浓厚的佛教氛围。据《鼓楼区志·佛教》记载,福建省第一座佛寺绍因寺建于晋太康三年(282),接着大中寺、地藏寺、海潮寺等大批寺庵先后兴建。开元寺建于南朝梁太清三年(549),该寺规模甚大,东起井大路,南至三牧坊,北达龙山巷。寺内建有木塔,就是榕城最早的塔,时称“闽都第一塔”。天祐四年(907),开元寺曾设20万人斋。此后又有法海寺、华林寺、白塔寺、神光寺、石塔寺、大觉寺等出现,佛教大为兴盛。宋代,福州已有“佛国”之称。明清时期,佛教世俗化,榕城出现了大批寺僧。民国时期,各地名僧先后入闽,佛教再度复兴[3]1 256-1 257。
庆香林店铺正是存活于佛教文化兴盛的环境中,自然与佛教保持着各方面的密切往来。其一,寺院需要香烛,与庆香林有商业往来;其二,佛教信众购买香烛,也与庆香林常有往来,在往来的过程中,佛教信仰和佛学的思维方式必然会对店中的人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原本就是在少林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香店拳必然保留有佛学的基因,特别是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重体悟实践的修行方式,很容易被没有文化基础的底层民众所接受。在武功实践中需要挖掘人的心性能量,而禅宗思维无疑会起到一定作用。因此,香店拳的发展,亦得益于周边的佛教文化氛围,特别是受到了禅宗思维方式的影响。
在以上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香店拳,形成了注重实际防卫,低调不参与政治斗争,及以禅学思想把控心理状态的三大实用特性。
三、香店拳的族群因素分析
庆香林的店主和员工,都是是普通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他们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族群。关于族群的概念,哈佛大学的N·格拉泽和D·P·莫尼汉认为,族群是指“一个较大的文化和社会体系中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一种群体;其中最显著的特色就是这一群体具有的宗教的、语言的、习俗的特征以及其成员或祖先所共有的体质的、民族的、地理的起源”[5]。而挪威人类学家巴斯却指出:“族群是由其它本身组成成员认定的一个范畴,形成族群最主要是它的边界,而不是语言、文化、血统等内涵。族群边界并不一定指的是地理的边界,而是其社会的边界。”[6]可以看出前面一个概念强调族群自身的文化特质,而后者强调成员认定的一种范畴。
那么香店拳族群的文化特质就是与庆香林店一样的手工业者的文化特质,即城市底层人民的俗文化,他们与闽都的主流文化大相径庭,是社会底层为了生存而劳动的一批人的生存文化。他们所认定的范畴就是以香烛制造为标志,即一种行业标志。随着香店拳的兴起,把香店拳作为他们族群文化的一个符号进行认可,因此这是个以行业为标志,以香店拳为认定范畴的一个较为固定的族群。
这个族群基本由下层劳动人民组成,没有政治地位,属于弱势群体,文化程度偏低。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外国资本的侵入使福州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向近代转化,在城市中心地带的手工业作坊如纺织业等基本逐渐转化成了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的生产模式[7]。在外国资本的强烈冲击下,像庆香林这样的传统手工业发展举步维艰,因此他们的生活也比较艰难。
店主要求本店劳工习练武术,既有保护门店生意的意图,也可强身健体。拥有武艺,对于底层人民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他们生存的本领,也是找到或者保住工作的优势之一。他们习练同一种拳术,就是多了一种融入族群的符号。族群对于社会底层人群的意义很大,可以让他们得到更多的保障。而且练习拳术意味着身体的强壮与防卫力的增强,同时武功训练体系中的医药医疗手段的存在更有保养身体的作用,这些都是弱势群体集体共生的诉求。这在无形中保证了香店拳在庆香林中得到纯正的传承与发展。
四、香店拳的经济因素分析
清代,南街位于福州城的中心,又连接着名人辈出的三坊七巷,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商店林立,繁华无比。光荣剧场、南华戏院、郎官巷讲书场等娱乐场所,都给南街增添了几分繁华。这是福州最热闹繁华的商业街区。以手工业为基础的商业模式最离不开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的现货买卖,这个绝佳的繁华地带给庆香林不少的商业红利。在追求经济利益至上的商业运作中,香店拳是如何生存的呢?首先,拳师在商店内坐镇可以起到防盗去贼的震慑作用。其次,香店拳虽然是由少林拳衍化而成的,但儒家的仁义思想以及传统武术的传承中“师为徒纲”的传统宗法伦理观深深地浸透在其武德观念中。“‘师为徒纲’式的师道尊严,不仅规范了为师的行为表率与道德情操,还要求传承弟子对它的恪守遵奉,‘师道’体现的不仅是对为师的具体规范,而且也是对徒儿的种种要求。从徒弟的角度看,此‘道’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训练方面,听从师父在传技中的要求与嘱咐,循序渐进,体悟拳技意境;二是伦理意义上对师父及前辈本身的敬重与顺从,不能违背。”[8]在商业经济运作中,这种严格的师徒传承关系是保证行业内部秩序的一种强有力手段,起到了稳定商业内部系统的作用。传统武术固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能够为商业经济的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文化环境。
出于以上种种需要,店主积极完善壮大香店拳,组织内部人员进行有规模的练功,并提供相应的经济支持,让一部分人能够有机会出去切磋技艺,吸取其他拳种的优点。根据香店拳一些老拳师的口述,过去拳师练功达到一定水平后,经过师傅的首肯,都要出去找其他门派的人切磋,以检验自己的武功。这就引入了一定的竞争机制,让香店拳在众多的拳术中始终保持实战优势,他们敢于挑战,不怕失败,反而获得了更多的胜利,也因此在福州的拳界占据了重要地位,吸引更多人加入香店拳的队伍,同时也给香烛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学徒。练武与干活相结合,是当时香店拳拳术训练的一个常态,这是一种双利的效果,商业经济与传统武术香店拳之间完成了全方位的契合。
五、香店拳的生存方式探究
一种拳术的产生与发展是与这种拳术的功能与价值紧密相关的。一种拳术的出现,是人们适应所处的生产生活环境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人们能动地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人们常说乱世出英雄,其实是说人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能产生什么样的应对方式。在时空的转换中不断接受考验,不断得到进化,不断优胜劣汰,总是会出现一种最适合的存在方式,香店拳就是在夹缝和磨难中脱颖而出的一种传统武术。
从香店拳的各种因素分析中可以看到,香店拳的崛起首先是以少林武术为根基,在实战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实用特色的高超技击技艺和以医药护身的强健系统。因为香店拳是依靠商业店铺而生存的,为商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拳派中以仁义的儒家思想与严密的宗法制度为基础的模式,优化了内部文化环境。这就形成了商家经济利益与香店拳的利益互相契合的发展模式,这就是香店拳后期衍生出来的护商利商特色。
其次,香店拳拳师利用行业特色把自己很好地融入佛门,从少林禅修理论中汲取营养,使自己在社会地位低下、经常遭受无理歧视的情况下,能够平衡心态,保持一种平常心,在自然中培养了胆大心细、谦虚礼让、吃苦耐劳的品质,从武功中领悟到心中无剑的境界,从平静的定力中获得创新的灵感,不断完善香店拳的武技。他们把少林武术转化为以平常的商业店铺为名的拳种,既反映了他们商业广告的经商思维,也是他们对禅宗的一种理解,即衣食坐卧都是禅。把拳与商业和禅融为一体,成为了香店拳独特的创拳思维,也是他们在这繁华而复杂的城市中求得一席之地的生存方式。
六、新时代香店拳的文化层次提升
综上所述,成长于城市商业街区的香店拳依托香店业而生存、壮大,形成了商拳结合的发展模式。随着时代的变化,原先的商拳结合模式被打破,香店拳走入了发展的低谷,但是依然显示出强劲的传播力。原先各类习练者在各自的环境中继续传承着香店拳。香店拳的弟子现分布在福建的福州、南平、莆田、泉州等城市,台湾地区的台中、台北,北美的加拿大,美国的纽约、华盛顿、芝加哥、波士顿等[1]165。这种传播力源自闽都文化的特性,“负山面海”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闽都文化兼具内陆性与海洋性的双重特质。海洋文化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依靠海洋资源形成以海上航运、商业贸易、对外殖民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生活方式”[9]。同属于闽都人的香店拳人也具有向外迁移的生活习惯,他们中一些人漂洋过海把香店拳的种子撒向世界。
无论国内还是海外的传承者,都主要依靠香店拳中实用的技击技艺与伤科医药医疗手段作为立足点以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随着医疗法律体系的健全,传统的医药医疗手段因得不到法律层面的保护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技击技艺也逐渐被更专业的散打搏击所取代。因此,香店拳的立足点遭到毁灭性打击,与其他各种传统武术一样,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我国释道儒的传统文化思想只有在武术技击中才能够得到完整体验。传统武术是以追求技击之道为本质属性,以此规定并制约着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并延伸出了技(技击)、身(强身)、性(道德)三者有机结合的基本价值体系,长期以来被习武者所恪守、遵循,由此融铸了传统武术博大的文化载量。”[10]因此,技击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是其他武术形式难以持有的。只有还原技击的生态形式,才能摆脱现在传统武术“越武越寂寞”的发展症结。因此,只有重新建立具有东方思想的技击擂台新模式,通过技击平台提升香店拳的文化价值和层次,才有可能让香店拳重回往日风采。